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常就诊于急诊科,急性反应期内病因持续存在、休克未及时纠正、脏器功能持续损害而易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和以往AP指南和共识不同,本共识特点在于将“急救”理念贯彻在AP急性反应期的诊治之中按照时间依赖性的“急救”理念对“关键诊疗措施”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目标化管理,使该共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针对AP的不同分期方法,均体现了该病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急性反应期通常指病程的前两周,此阶段是救治AP的最佳时机,其特点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器官功能障碍。此阶段病因、血容量丢失、休克和SIRS等因素可导致病情持续加重,至发病后72h达到疾病的高峰,继而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而急性胰腺炎国际共识(2012年亚特兰大修订版)评估SAP的标准是以脏器功能障碍及持续时间作为基础,AP越重预后越差。急性反应期的强化监测及治疗,缩短脏器受损的时间,减少SAP的发生,可更好地改变AP患者的预后。患者多以腹痛等症状而就诊,详尽地了解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才能确定诊断及评估病情。如何使患者准确进入AP的诊治流程,此阶段就是考验急诊医生的基本功,包括AP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的能力。AP诊断的三项指标各有其限定条件,需要注意符合胰腺炎的腹痛症状、血淀粉酶数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CT相对而言,特异性更好,考虑到胸腔积液为评估AP患者的严重程度指标,积液量是否影响呼吸及是否需要穿刺引流,同时可间接提示腹腔渗出及感染部位,故建议从胸腔至耻骨联合的平扫CT检查,除可以作为诊断AP的必需条件外,且有助于评估病情及指导治疗。AP诊断还包括其病因、局部并发症、受累脏器、合并疾病等。鉴于AP发病72h内有病情逐渐加重而发展为SAP的可能,且可能短时间内进展为Ⅰ级患者,因此应迅速安排接诊和收入抢救室或ICU。对于已经符合诊断的重症患者,腹腔压力需要常规规范监测,毫无疑问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患者需要收治于ICU。完善诊断,从病程、病因、严重程度、并发症等对AP患者进行多维度定位,确保AP患者诊治的准确方向,同时也是合理分配有限医疗资源的依据。AP是急危重病典型的疾病模型,整个诊治过程中涉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多种监测方法的应用(超声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液体复苏、气道管理、血液净化(血脂分离、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等)、营养治疗、血糖控制、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catheterdrainage,PCD)、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gallbladderdrainage,PTGBD)、手术清创等。具备完整的胰腺炎救治团队区域医疗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收治流程,使患者能够得到合理的救治。相对而言,外科干预往往不是早期救治的重点,循环、呼吸支持和病因处理在超急性期更为重要,首诊医院可在初步稳定循环和呼吸的前提下,评估转运条件就近转运至有能力接诊的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具有更为完善的医疗措施,可以应对AP救治过程中的各种紧急情况,如:腹腔/消化道大出血、血栓形成及介入等。而对于急诊/重症的医生而言,应具备多学科技术的理念,除自身能够熟练掌握容量复苏、超声技术等,还需明确在不同的临床场景下,选择适合的医疗干预措施。明确诊断、去除病因可避免AP恶化和复发。有效的保护和维护脏器功能是SAP患者顺利渡过急性反应期的基石。“关键诊疗措施”包括:明确诊断、病因处理、液体复苏、阻断SIRS、营养治疗、肠道保护、抗生素使用及降低腹腔压力等内容。每项救治措施的实施,有其启动标准、具体方法和时间的依赖性。病因的持续存在导致AP持续加重。胆源性胰腺炎并不仅仅限于胆石症导致的胰腺炎,高脂血症胰腺炎发病时因甘油三酯分解,血清游离脂肪酸升高,继而发生瀑布式级联炎性反应。故明确病因后,需对因处理。针对完全梗阻型需及时解除梗阻,多种方法如何选择,以解决问题、创伤并发症少为原则。针对非完全梗阻型,胆道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虽目前并未造成感染及黄疸严重后果,但随着禁食、鼻肠管使用和SIRS等因素,肝胆问题仍然可以成为新的临床问题。胰腺炎继发无菌性胆囊炎并不少见,继而发展为胆囊坏疽和胆囊穿孔,早期行PTGBD,不仅可以引流胆汁,而且可以避免后期并发症。高脂血症胰腺炎,针对升高的甘油三酯,虽然通过禁食、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可使甘油三酯降低,但是甘油三酯代谢产生的脂肪酸目前尚不在常规监测范围内,而脂肪酸是很强的炎症诱导因素,所以主动的血脂去除可从根本上降低脂肪酸的产生,从而缓解SIRS,保护脏器,改善预后。SAP患者同时存在氧输送下降和代谢需求增加的因素,从而产生氧债。增加氧输送和降低机体代谢可减少氧债,增加氧输送的方法包括增加心输出量或增加吸入氧含量的方法。根据SAP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行液体复苏是增加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液体复苏可以纠正急性循环衰竭,但更重要的是改善灌注带来的脏器保护,这样才能降低与SAP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过度液体复苏会导致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是诱发呼吸功能不全、ACS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平衡之间的矛盾。具体措施包括启动时机,采用临床容易获得的5项指标:心率≥120次/min、平均动脉压≥85mmHg (1mmHg=0.133kPa)或≤60mmHg、动脉血乳酸≥4mmol/L、尿量≤0.5mL/(kg·h)、红细胞压积≥44%,发病72h内同时满足3项或以上即为重度血容量缺乏。复苏晶体用乳酸林格氏(除外高钙血症胰腺炎)液,胶体首选白蛋白。④血细胞比容为35%~44%,满足2项或以上即为扩容达标。考虑到检验失血、检验可获得性因素,早期研究中并未将乳酸纳入复苏观察指标。限制性液体复苏既要避免液体不足、又要防止液体过量,实际上是一种滴定式复苏方法,通过此方法每4h评估是否扩容达标,以达到最佳血容量状态。SAP液体复苏的终点是氧债消除,采用SIRS消失作为间接指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 SAP常见的器官损伤形式之一,其中30%的ALI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SAP易导致呼吸受累,原因包括胰酶在间质中活化并释放,活化的胰酶(包括弹性蛋白酶和磷脂酶A2)可引起肺脏内皮损伤和表面活性剂降解等原因,可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水肿。腹腔压力升高进一步导致肺通气障碍。故患者极易发生呼吸衰竭。首先是去除其病理生理中的可逆性因素,如:降低腹内压、限制性液体复苏、持续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uous hemofiltration,CVVH)等。同时予以患者适合的呼吸支持措施,常规氧疗、高流量吸氧和有创机械通气可按需选择。面罩通气方式容易压迫经鼻营养管道、发生胃胀气,增加腹腔压力,故不推荐。持续的缺氧,呼吸频率增快进一步增加氧耗,导致脏器缺氧,故建议6h评估。目前随着高流量氧疗设备的普及,事实上可以更早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可以更好地保护气道、减少氧耗、增加氧供、降低氧债,挽救脏器的功能。部分患者,预计无法脱机,可考虑早期气管切开,从而降低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肠道不仅可以吸收营养物质,也可以抵御外来有害物质,肠黏膜屏障可阻断肠腔和人体内部组织,有效防止肠道外来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维持正常的肠道功 能,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SAP可引起肠道缺血和缺氧,机体炎症反应也可破坏肠黏膜屏障,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并损伤肠道功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造成胰腺的“二次打击”,诱发多脏器受损。有效的疏通肠道及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可打破此恶性循环。可通过石蜡油、大承气汤或清胰汤等泻药通便。部分患者存在大便秘结,可通过灌肠/结肠液体复苏的方式进行疏通肠道。炎症刺激累及肠道、腹腔渗出、过多液体复苏及止痛药物的使用,均会导致肠道麻痹,新斯的明可促进肠道蠕动,临床上应用仍需注意其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EN有助于维护肠道屏障,防止细胞从肠道移位。EN的另一个优点是可避免肠外营养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继发于静脉通路和血流感染的并发症。EN及疏通肠道的顺利进行,需建立适合的营养途径。对于重症患者,需将鼻肠管的末端置入屈氏韧带后20~30cm,此处实施肠道疏通及EN,患者耐受性更好,营养达标率更高。具体的影像学引导方法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我们中心通常采用透视方法进行留置鼻肠管,更为可行及直观。不推荐内镜引导下留置鼻肠管,因其会加重腹腔高压及营养管道末端到位率不可控。发病2~5d内启动EN,通常选用短肽型EN制剂,逐渐增加速度并达标。实施过程中,注意营养耐受性及再喂养综合征。营养不耐受,其原因并不仅仅限于EN制剂,管道位置及管道护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 EN的顺利实施。早期及时采取综合措施缓解和阻断SIRS是防止MODS的重要策略,启动阻断 SIRS的策略越早,疗效越佳。SIRS是因也是果。其发生的机制在于容量不足导致呼吸频速,容量过多肺间质水肿,腹腔压力升高可导致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过度炎症因子释放等。毫无疑问,患者此时机体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并存,此时需分清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针对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做相应的干预,不适当的干预措施,轻者导致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恶化,重者出现恶性循环,而继发新的病理生理变化。此阶段,相对而言内环境的纠正、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的呼吸支持策略、ACS的综合处理措施更为重要。系统地评估患者的脏器功能,以氧债消除为目的,从不同的病理生理恶化角度进行支持是消除SIRS的根本措施。SIRS的持续存在,同一系列临床不良后果相关,可导致加重脏器衰竭,ICU/住院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加。故纠正病因同时,根据其病理生理变化,进行脏器支持缓解SIRS。首选考虑药物缓解SIRS,可选择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C和大剂量乌司他丁及血必净。效果不佳可实施血液净化及PCD。以阻断SIRS为目的的血液净化的最佳启动时间在发病后72h内,启动越早,疗效越佳。研究发现PCD同腹腔感染的发生相关,故需严格控制其指征,包括:ACS对机体造成的生理影响包括:心功能受损、静脉回流减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肾功能损伤、肠道灌注减少,以及颅内压升高。其干预策略包括“疏通肠道、负水平衡、血液滤过、镇痛镇静、神经阻滞、肝素抗凝与外科干预”。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适应场景。需根据腹腔高压类型和按照从无创到有创的原则组合,选择适合方法降低腹腔内压力。负水平衡需要限制性液体复苏完成,使用胶体维持血管内容量的前提下,尝试负水平衡,需把握尺度及力度,切忌过度负水平衡导致容量不足及系列后果;血液滤过的模式、抗凝及参数,均需优化,避免医源性损害;镇痛镇静需监测,过犹不及,且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镇静肌松和神经阻滞不但可缓解SIRS,而且可以降低腹腔内压力,但其未广泛开展,仍然需要积累循证学依据;肝素抗凝可减少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改善腹腔器官的微循环,进而减轻炎症水平,但是针对胆源性胰腺炎慎用,避免出血等风险;国内外指南对抗生素的使用指导意见并不一致。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其出发点是预防还是治疗仍有争议。但有专家指出,前期研究可能会有方法学缺陷,而亚组患者可在抗生素使用中获益,如:预期重症患者、坏死范围广泛、持续器官功能衰竭。故本共识建议对胰腺炎患者进行病因及严重程度分层。无论哪种原因的MAP均不使用抗生素;胆源性中度S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患者使用喹诺酮类和甲硝唑或头孢哌酮与甲硝唑,SAP患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周后感染未控制则加用抗革兰阳性球菌的药物;高脂血症病因,MSAP不给抗生素;SAP时使用三代头孢联合甲硝唑。建议其他病因的SAP给予三代头孢联合甲硝唑,MSAP不建议给予抗生素。且该抗生素策略已得到临床验证。早期实施规范的“关键诊疗措施”,可缩短脏器损伤时间,避免后期出血、感染和肠漏的灾难性并发症。AP急性反应期病情呈动态变化,“关键诊疗措施”实施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预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医源性损害,巩固早期的治疗效果,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才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引用本文:毛恩强,车在前.《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治专家共识》解读[J].临床急诊杂志,2024,25(7):325-328.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24.07.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