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手,也被称为红砂掌,是一种秘传的武术内功技法。过去它鲜为人知,如今已不再是秘密。红砂手包含五个基本掌式,而高级功法如操红砂、炒红砂、摩红砂等,由于不太适合现代以健身为主的练功目的,且存在诸多弊端,练习不当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没有必要详细介绍。然而,行家们在介绍红砂手时往往对其功理避而不谈,这不利于掌握练功要领和提高练功效果。 红砂手的练习是在“一吸百脉皆开”的状态下,促进十二经脉的气血流通,消除瘀滞,增强脏腑功能。通过“以意引气”的方式,锻炼意识对内气的控制能力,实现意、气、力的统一,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境界。练习时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腹部外凸,以辅助气血运行。在每个掌式中的具体应用如下:第一掌式: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朝前方,这样能使手少阳三焦经紧张,气血向此经聚集。吸气时,气息进入丹田,同时两臂上收,气血自然沿手少阳三焦经从手流向头部,再注入足少阳胆经,直下双足。因此,一些练功者在练习此式时会感到气流行至足底。呼气时,脚趾抓地,提肛,意想气从丹田贯注于双手掌,两掌慢慢下按恢复原状。这一动作引导气流进入足厥阴肝经,并循经上行至手太阴肺经,随“贯彻双手掌”的动作从胸部流向手部。此式有助于强健肺、肝两脏,疏通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手太阴四条经脉。第二掌式:两臂朝前平行伸直,掌与肩平齐,手指向上,这样能使手阳明大肠经紧张,手太阴肺经之气自然注入手阳明大肠经。吸气时,两臂收缩,引导气流循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流向头部,并进入足阳明胃经,随“足趾抓地”的动作下行至足,注入足太阴脾经。呼气时,气即顺足太阴脾经上升至胸部,随“气贯双掌”的动作顺手少阴心经达手掌。此式能够锻炼心、脾两脏,疏通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四条经脉。第三掌式:两臂向上直举,手掌托天,这样能使手太阳小肠经紧张,使手少阴心经之气注入手太阳小肠经。吸气时,两臂收缩,气流顺手太阳小肠经至头部,并流入足太阳膀胱经,随气沉丹田下行至足,进入足少阴肾经。呼气时,提肛顺足少阴肾经上行至胸部,随“意想贯气双掌”的动作顺手厥阴心包经至两手。此式能够强化肾脏功能,疏通手太阳、足太阳、手厥阴、足少阴四条经脉。第四掌式的功理与第一掌式相同,第五掌式的功理与第二掌式相同。通过前面三个掌式的练习,就能使周身气血循行一遍。但红砂手顾名思义是手掌上的功夫,血气要汇聚至双掌,主要依赖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第四、五掌式正是为了加强对这两条经脉的锻炼。由于心属火、色红,肺属金、色白,因此心、肺之气充盈手掌后,练红砂手的人双手往往会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点。“蓄之即久其发必建”,通过红砂手的练习能够疏通全身经脉、蓄积内气、增强内劲,对健身和防身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凝神静气,双眼微闭,双手自然下垂,意守丹田(气海穴)。双手成立掌状,指尖向前,双臂保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的状态。引导丹田气流注于双掌,可配合呼吸进行。当气到达手掌后,意想其停留在双掌中,呼吸时不要让气回流,只允许气进入双掌而不允许双掌之气流出。想象双手置于温水中,水逐渐加热甚至沸腾,双掌会由热至烫。功后双掌呈朱红色为佳,每日练习一次,尤其适合冬天练习。练习时可采取站立或坐姿。站姿与意热双掌法相同;坐姿可采取盘坐式,无论是便盘、单盘还是双盘均可,结印或自然将掌心置于双膝上。闭目内视、舌抵上腭、缓缓呼吸数口后凝神入丹田并默数数字。配合呼吸进行练习,一呼一吸为一火数九次后缓缓吸气,意念天地之精气从全身毛孔进入人体。当吸气将满时用意收紧毛孔,仿佛由丹田产生一股吸力将全身缩紧使气全部纳入丹田并闭气片刻(时间约为吸气时间的一半)。然后缓缓呼气意念丹田之气向全身散发毛孔松开废气由毛孔排出体外向宇宙散射全身放松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闭气片刻后又吸气、闭气、呼气、闭气如此反复进行。练习时呼吸应尽量自然柔缓毛孔也须随呼吸一开一合但注意不要强行做作。以上两种助功法每次练习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收功时均先意守丹田一分钟然后领气由丹田从左到右、从小到大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4圈;再从右到左、从大到小按逆时针方向旋转24圈。随着功夫的进展可增加为36圈、72圈等使气聚于丹田。最后叩齿三十六下将津液分三口咽下至丹田并慢慢散步15分钟以收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