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舌的王安石(文言文阅读)

 昵称78491587 2024-11-19 发布于上海

原文:

荆公素轻沈文通,以为寡学,故赠之诗曰:“悠然一榻枕书卧,直到日斜骑马归。”及作文通墓志,遂云:“公虽不常读书。”或规之曰:“渠乃状元,此语得无过乎?”乃改“读书”作“视书”。又尝见郑毅夫《梦仙》诗曰:“授我碧简书,奇篆蟠丹砂。读之不可识,翻身凌紫霞。”大笑曰:“此人不识字,不勘自承。”毅夫曰:“不然,吾乃用太白诗语也。”公又笑曰:“自首减等。”

解读:

荆公,就是王安石。王安石被封荆国公,所以叫王荆公。沈文通,沈遘,字文通。不了解没关系,知道这是个人名就行。几个常见常考的字:素,一向;轻,轻视;以为,认为;寡;少;故,所以。后面那句诗没看懂没关系,可以跳过。就是说他假装读书,实际上白天睡觉去了。

记得“文通”是人名,所以“作文通墓志”,不能理解为“作文/通墓志”,而是“作/文通/墓志”。后面常考的字:或,有人;规,规劝。有人说了句话。“渠”,他。记得朱熹的这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得无”,也是常考的,难道,恐怕。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是状元,这话恐怕有点过了吧。按,沈文通实际上是榜眼,为什么说他是状元,不太懂。是记错了?是当时习惯?是人情世故?可能性太多。

然后王安石听劝,改了。把“不常读书”改为“不常视书”。体会体会,把read book 改为watch book,看了书不一定是读了书,现在看都不常看,更加过分了。

又一个故事。郑毅夫,就是郑獬,也是个状元,不过知道是个人名就行了。主语还是王安石。常考的“尝”,曾经。就是郑毅夫写了一首记录梦境的诗,诗的大意是,梦到仙人给我一个“碧简书”,上面都是篆书写的,看不懂,一翻身,就到了紫霞。诗读不懂没关系,看懂“读之不可识”就行了。然后王安石就大笑,说这个人不识字。堪,能够。自承,可以认为是一个倒装,就是“承担自己”,说的是什么呢?王安石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人居然不识篆字,居然还是状元,名不副实,不能承担自己状元的名声。郑毅夫就说,不是的,我用的是太白诗里面的话。太白,李白,就是郑毅夫说自己是有出处的。按,用的是李白《游泰山·其二》:“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王安石就说:“自首减等。”这个自首,不是犯罪分子的自首,但意思接近,就是你主动承认了,那就减去你的等级,也就是状元不行,当个榜眼探花吧。这当然是在开玩笑了。可见王安石是很喜欢开玩笑的

陆游为什么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呢?肯定有共同点。那么我们出一个简答题,问问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可以反应出王安石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拟为:王安石不喜欢不读书、没学问的人。

读到这里,我感觉我有点喜欢王安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