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1120《“九一八”致弟弟书》高考真题+追加命题(答案和解析)

 老程杂记 2024-11-20 发布于安徽

一、文本回放

链接:20241119《“九一八”致弟弟书》高考真题+追加命题

二、高考试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原创命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十年,此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入侵,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B.文中两次描写“我”与弟弟分离,弟弟的眼睛都没大看“我”,其实是弟弟想减少离别的悲伤,表现了弟弟对“我”的深情。

C.弟弟曾在信中写到“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这为后来他毅然前往西北参加抗日军、寻求希望和出路作铺垫。

D.一开始“我”担心弟弟过不惯流浪的生活,怕他受不住,但弟弟“总是笑着”,他坚定的信念和对未知的好奇让“我”为之动容。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了弟弟的信,“我”感到生疏又新鲜,原因在于离家多年,“我”对弟弟有了一份陌生感,但同时又惊喜于他的成长。

B.“我”到达东京后约弟弟见面,在饭馆等候多时,第二天去住处寻他,表现出“我”对弟弟的思念以及想与他见面的渴望。

C.文中写到“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我”的忧郁来自于弟弟和“这些流浪的年轻人”,他们虽充满力量,但前途迷茫。

D.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他的眼睛不大看“我”,其中原因与“我”离家时他“连看我也不看”并不相同。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⑴“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由下文可知,弟弟“去”干的事是             

⑵“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从上下文语境推断,这两句话中的“吉卜赛”和“禁果”分别是                   的意思。

4.文中的“可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整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可弟形象。(4分)

5.弟弟要去前线抗日,“我”的心情很复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

6.作者在叙述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时,都着重描写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7.请关联前后文,补写出第4段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发信人和收信人关系,与原文前后衔接紧密,不少于120字。(6分)

8.有人说:“《'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弟弟’的人生就是中国近代社会中青年人命运轨迹的缩影。”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分析这个观点。(6分)

9.1941年9月,重病中的萧红写了这封信,因无处投寄,就在《大公报》上以《“九一八”致弟弟书》发表。1942年1月,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同年夏天,萧红的弟弟张秀珂无意间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悼念萧红的文章,才知道与姐姐天人永隔。假如在1950年的清明节前夕,张秀珂偶然读到了这封信……

请以《清明祭姐姐》为题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要求:①对这封信中的相关片段进行回应;②添加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描写,做到真实合理;③表达对姐姐和祖国的真挚感情;④不少于800字。(60分)

、参考答案

(一)高考题参考答案

7.A。“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忧惧不安”表述错误。原文第三段:“……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白银”“奔去”等词提示“我”离家是因为对新生活怀有希望,心里并不忧惧。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参考答案】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答案来源】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世事恍恍惚惚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来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注意作答角度,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失分预测】“我”的感受源于对弟弟周围年轻人群体生活状态的认识,但学生容易忽略这一隐含信息,只分析“我”的感受,忽视了对年轻人群体生活状态的分析。

(二)原创题参考答案

1.B。第一次是小孩子不懂事,觉得姐姐只是和平常外出一样,很快就会回来。第二次是懂得去做抗日救国的大事,儿女情长要暂放一边。

2.A。仍觉得弟弟是未长大的孩子,“新鲜”来自于陌生感,来自那些不像是弟弟说的话。

3.⑴去西北抗日;⑵流浪者(无家可归)/弟弟渴望参加抗战(拯救国难)。

【评分参考】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文中的“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整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可弟形象。(4分)

【参考答案】①身体羸弱,但内心强大。②能吃苦,有毅力,懂事乐观。③积极上进,敢闯敢拼。④热爱祖国,有担当和奉献精神。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如“重视亲情,善解人意”等也可以得分。

5.弟弟要去前线抗日,“我”的心情很复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

【参考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弟弟去前线是做崇高的事业,但是更清楚弟弟此行凶多吉少,此次分别极可能是永别,心中难免生出不舍与不愿。②担忧弟弟从小体质就较弱,然而又说他“精神是好的”,表现出作者对弟弟成为一个好战士信心。③弟弟的行为是中国青年的缩影,作者并未劝阻弟弟,表现出对弟弟报国理想的支持。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作者在叙述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时,都着重描写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这是当时中国青年的普遍状况,反映时代背景。②在表达对弟弟担忧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中国青年的关注。③写青年群体“勇敢”而有“力量”,“快乐而活泼”,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7.请关联前后文,补写出第4段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发信人和收信人关系,与原文前后衔接紧密,不少于150字。(6分)

【答案示例】(——生活在这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侵略者的铁蹄在满铺着雪的无垠的大地上肆意践踏,我们都活在无尽的恐惧中。姐,你还记得萧战吗?他被日本兵抓去了,至今没有音讯,应该是被折磨死了。下一个被抓的保不准就是我。这阵子我心绪很不定,有时想去抗日,有时想去留学,有时想去找你,但好像哪儿也去不了。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我又能做什么。我现在就像小时候在森林里迷了路,骑在大树杈上,等着你来找我……

8.有人说:“《'九一八’致弟弟书》中'弟弟’的人生就是中国近代社会中青年人命运轨迹的缩影。”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分析这个观点。(6分)

【参考答案】①童年时期,弟弟在家乡,外受压迫,内被盘剥,所以他认为前途迷茫,萌生外出寻找出路的念头。②少年时期,弟弟经历过东京求学与上海流浪,学习救国新思想,同时,仍在面对家国危难时充满迷茫,不知何去何从。③青年时期,面对外敌入侵,弟弟投身山西抗日,保家卫国,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

9.写作题答案

【例文一】作者:沈佳怡

清明祭姐姐

岁月是多么无情,宿命又如此残酷!
读到姐姐多年前的一封手书,我如梦初醒。八年前听闻姐姐离世时猝不及防又难以置信的悲伤随着片段的回忆在心中洇散,又渐渐聚拢,成了一团望穿不透的浓雾。恍惚中,只能在往事里抓住些许快被时光冲散了的、姐姐的朦胧的影子……
除幼年匆匆十几载,我们姐弟多数时间都是分离的,也正因如此,姐姐的病逝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久远的别离,好像她并不是与我天人永隔,而是在别的我看不见的地方,继续着她的事业。简而言之,大抵是想念多于伤痛吧。姐姐在信中说:“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因为海是生疏的,我们怕。”可我们都无一例外、毅然决然地要去那海里闯一闯,去探一探——姐姐是拿起笔,我是端起枪,我成了战士,姐姐又何尝不是呢?
我翻来覆去地读着信,用一字一句拼出了一个令我陌生但又熟悉的姐姐——原来幼时的分别,对于我的不懂事,她是有些嗔怪的;原来对于我那些抱怨的回避,她是有苦衷的;原来在我离开东京之后,她曾满心欢喜地找过我……
我想起了和姐姐的最后一别,在上海,那时她就站在寓所的台阶上,目送着我的离开,我本以为她会说些什么,或是拉住我不让我走,也许还会因为我这去了就可能回不来的决定而失声痛哭……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她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凝着一些我看不分明的情绪,眼神是不舍还是坚毅?记忆模模糊糊,并不清晰,只记得她连一声道别的话都没有说,把我交给了未知的命运,似乎是很放心的。
然而今天,我才知道她那时有多么地担心,担心她苍白的弟弟能不能适应战场;又有多么地害怕,害怕我这一去就是马革裹尸。姐姐是个情感不喜欢外露的人,这我应该熟知的。她把千言万语都倾诉在了那天的目光里,那不仅仅是姐姐看弟弟的目光,更是一个战士对另一个小战士的致敬,她的无言,不是因为不在意可弟,而是因为,她知道可弟和她一样,把祖国看得比自己重要,那个曾经贪玩淘气的小孩子,已然成熟。
人们常说,文字可以传情,时值清明,希望对姐姐的深深思念,可以求取梦中的相会。
恍惚间,窗外传来了幼童的嬉笑声,是邻家的姐弟在荡秋千,大的推着小的,银铃般的欢笑洒满了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雨纷纷”“欲断魂”这类清明时节的悲思,他们暂时还不曾感觉到。春光普照大地,姐弟俩在阳光下快乐地玩耍。姐姐,如果你泉下有知,也算得到告慰了吧?

【例文二】作者:张晓佳

清明祭姐姐

姐姐,你在那边可好?上海一别已有近十年未见,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你,但你我竟已阴阳两隔。回顾往事,你的音容依旧生动清晰,“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就像你所想的那样,我们胜利了,无产阶级胜利了。过去的八年间,我们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姐姐,你可以安心地长眠了。只是,我满腔的喜悦与热情再也无法与你分享。昨日,我读到了你在1941年9月写给我的那封信,悲伤与欣喜交织,欣喜于原来你是懂我的,悲伤在你我姐弟情分竟如此匆匆。姐姐,我是如此想念你。
你离家的那天漫天飞雪,不知该怎处理离别之事的我选择逃避,奔向那茫茫的大雪。家乡的雪太厚,太重,我已经几近麻木,故我在信里说了许多丧气话,希望你能懂我,帮我,结果你每次回信只是问樱桃树、玫瑰花那些空话,常常使我恼得不行,但现在看来,你大抵是懂我的。
在日本那几年,我寂寞极了,但年少不知名的别扭心情让我不想立即告诉你,像是在宣示自己的独立般,但后来孤单喂饱理性,我还是告诉你了,但你到底是没有来,我是落寞的。你信中说你去过北海饭店找过我,我读后感动之余是无尽的愧疚,我竟会怀疑你对我的感情,实在是罪无可恕!姐姐,请原谅我的幼稚。
作为小吉卜赛在上海和你同住的那些日子是我人生最惬意的几年了,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儿时,在你面前我可以放肆地哭与笑,我知道,也只有你能包容我所有的玩闹与任性。但欢乐总是短暂的,国难当头,我怎能选择苟且?我作出决定的那几日你是矛盾的,我看出来了,但我们都心照不宣地选择沉默。离开的那天晚上,我又选择了逃避别离,闪烁的目光是我的眷恋。若知这一别便是一生,我是万万不会如此匆匆。悔恨良久,悲不自胜。
我才知道你曾去山西找过我的,但当时我已去洪洞前线,之后随着队伍到处作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只能在短暂的喘息时才会偶尔想起你,想起故乡。我盼望着战争结束后我们可以一起回故乡,像儿时一样在祖父的田园中打闹嬉戏,斑斓的蝴蝶编织绮丽的梦,纷飞的萤火虫点亮所有的路……但竟是不可能了。
1942年知道你的死讯,我是不信的,这几年一直固执地给你写信,投往每一个你可能在的地方,但是,依旧是没有回信的。
清明了,故乡的油菜花开了,再过几月,樱桃树和玫瑰也要开了,但我是万万不敢回去的,就让大雪继续落着吧,落到白雪满天,也算一种慰藉。
姐姐,你在那处定要安好。
相关链接:
20241118《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双文本阅读:高考真题+追加命题(有答案和解析)
20241117《长出一地的好荞麦》高考真题和追加命题(有答案和详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