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我文章的茶友肯定都知道这个品饮概念:穿透力。 与之同时高频出现的词汇还有:入喉感、透感、渗透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同一个。 相信类似的词汇,大家在其他山头茶的内容博主处也不止一次看到,面对高端山头古树茶的品鉴,这是绕不开的。 当然,概念可能相同,但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许大相径庭,也许有部分交集,难以一概而论。 但值得茶友们关注的是:类似穿透力这种体验感,并非个人虚构或杜撰,而是真实存在于山头茶的品鉴里的,甚至不夸张的说,由来已久。 如果你依然觉得这是品鉴玄学,是忽悠你,是营销概念,那后面的内容大可跳过了,本文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其实穿透力的概念,在以往的文章中也做过不止一次解释,写这一篇的目的有几个:总结过去文章中关于穿透力的描述,修正不贴切的描述,当然,今天的描述也未必准确,日后如果还有新的感受,后面再更新。 故这篇文章,想写的主题有几个,文章内容较长,请耐心看完;相信我,看完这一篇,你品鉴山头茶的能力会提升至少一个档次! 文章主题如下: 1. 穿透力,从卢仝的《七碗茶歌》说起 2.穿透力,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3.穿透力,从哪儿来? 4.喝懂茶汤的穿透力,一定要看完的7大知识点! |穿透力,从卢仝的《七碗茶歌》说起; 相信所有的爱茶人都读过卢仝的《七碗茶歌》: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描写茶叶品饮体验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两点: 1.这首诗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款茶的滋味如何,是甜,是苦?香气如何,是兰花香还是蜜香?甚至连回甘生津,都看不到。这些我们平日喝茶讨论最多的点原诗一句也没提到,相反将品饮的重点放在了喉咙、腹部、身体等部位的体验; 2.从诗句里,我们能看出来: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这款茶的品饮体验是有迹可循且逐渐加深的,大致的轨迹为:口腔喉咙(喉吻润)~腹部(搜枯肠)~ 身体(发轻汗)……身体的反馈是层层递进的! 许多茶友肯定会反驳:这是文学作品,体验极有可能是虚构的,这是其一;其二,卢仝当时喝的是什么茶,什么工艺,其实很难说清楚! 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茶什么工艺可能无迹可寻,众说纷纭;但体验感绝对是真的,尤其是在面对顶级的山头古树茶原料时,体验感几乎可以和诗句中的描述对号入座,你真的喝到了,喝懂了,你会发现在山头古树茶的世界里,喉吻润是常见的,搜枯肠是真的,发轻汗也是真的,甚至两腋习习清风生也是真的…… 说这么多依然有人不相信,无所谓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一段写的目的有两个: 1. 山头古树茶的品饮审美绝对不仅仅停留在口腔; 2.山头古树茶的品饮体验是有深度的,所谓穿透力,我理解就是品饮体验的深度! |穿透力,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要解释清楚“穿透力”这个概念,必须要从“品饮体验”说起。 我们喝茶、讨论茶,本质上讨论的都是其“品饮体验”,即茶汤“刺激”身体后所产生的感觉,比如鼻子、口腔、喉咙、食道、胃、胸腔甚至是整个身体的感觉,这个身体反馈的总和,可称之为“品饮体验”。 而不管是身体哪个部分产生的反馈,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即时体验;二是滞后体验。 即时的体验,就是茶汤触及到身体时,我们立马就能捕捉的、感受到的体验,比如很多茶,一入口我们就捕捉到了其甜感、香气等; 而所谓滞后体验,是在茶汤入腹之后,产生的有一定持续性的体验,比如回甘、喉韵、后背发汗等等;个人感觉,所有滞后性的体验,都可称之为“韵感”,比如:口腔韵感(回甘、生津),发汗等; 穿透力的字面意思,是力量能穿透目标表面,深入内部。化用于生普的品鉴上,可以将穿透力解释为:一切深入身体内部的体验,皆可称为体验的穿透力!这样的体验既有即时的,也有滞后的,换言之,穿透力这个体验感是综合性的。 穿透力的即时体验,要领在于即时捕捉到茶汤的流动轨迹,比如我经常提到的入喉感,就是喉咙能捕捉到茶汤入喉时的状态;穿透力的滞后体验,即茶汤入腹后身体不同部位的反馈,比如喉韵、气顶胸腔、后背或手心冒汗等; 有必要说明的是,穿透力的这两种体验并不一定同时出现,穿透力的即时体验出现时,大概率会出现滞后体验;而出现滞后体验时,未必会有清晰即时体验。当然,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肯定是最好的。 举个例子说明:一款茶能捕捉到清晰的茶汤流动轨迹时,一定会伴随喉韵、食道炽热、气顶胸腔等 体验;但一款茶能捕捉到喉韵、气感、身体发汗时,未必能清晰的捕捉到茶汤流动轨迹。 下面,我将总结几条我遇到的山头茶古树茶穿透力情况,供大家参考: 1.茶汤入口,有厚度,但汤水在口中比较散,团不起来,茶汤好像流动到舌底之后,就散开了,捕捉不到了,且也没有喉韵、气感、体感的表现。 这类型的山头茶很多,用个人比较擅长的茶区举例:临沧大部分三线及一下的山头,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大户赛、懂过、坝卡、那焦、忙肺、邦东的曼岗等等,易武片区的家边古树等 能稍微感受到穿透力的情况: 2.茶汤过喉而不入,有清晰(或轻微)入喉感。喉咙处能捕捉到茶汤滑下去的感觉,并伴有喉咙发热的体验,茶汤过喉后,茶汤散开,流动轨迹消失,食道、胸腔、胃、腹部皆无炽热感,但体质敏感者常伴有毛孔打开、身体发热、手心出汗等体验; 这类型的山头就相对少了,临沧勐库冰岛五寨的古树是有这样体验的,但体验相对模糊的,只有轻微的入喉感;昔归有较清晰的入喉感,但入腹感就比较模糊;易武这类型的小产区比较多,许多半森林半家边的古树皆有此体验,易武名产区的小高杆、大树也有可能有此体验; 3.茶汤入喉但不入腹;常见表现为喉咙处能捕捉到茶汤滑下去的感觉,喉咙和胸腔有发热的体验,体验是即时性的,体质敏感者会有清晰的气感、体感体验;这样的茶主要集中在易武的森林古树。比如刮风寨的白沙河、滥田的弯弓等等; 4.茶汤入喉、入腹;具体表现为:能清晰捕捉到茶汤的流动轨迹,茶汤所过之处,皆有炽热感,并伴随胸腔发热和气顶住的感觉,从喉咙——食道——胃、腹部,皆有清晰的炽热感,既是当下的体验,也可以看做是体感(韵感。),此体验非顶级的易武森林茶不可。 | 穿透力,从哪儿来? 具体穿透力是由茶叶中什么物质造成的,确实不知道,也找不到答案,至少目前没有找到。 老实说,与穿透力相关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有些博主的言论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穿透力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路径有一定关系。 我理解,所谓“营养物质代谢路径”,即“营养物质从茶树根部运送到芽尖路程”,这个路径越长,穿透力越好,这个路径越短,穿透力越差。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一些现象,比如曼松的小高杆,树龄可能就几十年,但其品饮体验也具备一定的穿透力! 但这句话也只能解释部分问题,就个人多年品控经验来看,穿透力的形成与山场(主要看生态、土壤)、树龄(树形)、树种有直接关联;与工艺、冲泡方式也有一定的关联。 正如上一段所说,穿透力极好的茶都出现在易武的名微森林产区,我就用易武茶来举例。 易武茶的穿透力(此处主要指:即时穿透力)切实与:生态、树龄、树种有直接关系。 比如同为古树茶,叶种对的前提下,家边茶根本不会出现即时穿透力的体验;半家边半森林茶即便出现穿透力,也是平缓的,并不直接; 相反顶级的森林产区,叶种对的前提下,即便树龄达不到,也会出现较清晰的穿透力;而类似瑶区的茶,也是标准的森林茶,但这个片区的茶,即便是古树,我也没喝到清晰的穿透力,所以我一直怀疑瑶区的茶树种和易武产区有一定的差别; 再说说整个临沧产区的茶,临沧茶整体的生态和古六山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更多考虑的是山场(感觉更多是和土壤相关),树龄、树种;我喝到穿透力最好的就是冰岛老寨古树和昔归古树,即入喉感和入腹感同时兼具。许多二线山头,比如南迫、坝歪、地界、磨烈、大中山、小户赛等山头,茶汤有入喉感,但根本体验不到入腹感。 遇到穿透力好的原料已经有一定难度了,但要把原料的穿透力表现出来,真的不容易。 在山头茶初制的过程中,但凡工艺有大的缺陷,都会造成茶汤穿透力下降或消失的,比如萎凋重导致鲜叶过度氧化或发酵、高温快火杀青、没杀熟或杀过了、闷堆等等;破坏穿透力的工艺原因太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至于冲泡,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吧,即穿透力好的原料,通过合理的冲泡,能更好的表现其穿透力。原料本身的品质达不到,再好的冲泡工艺也不行的。 |喝懂茶汤的穿透力,一定要看完的7大知识点! 1. 在穿透力的体验里,我认为即时穿透力要高于滞后穿透力,原因如上文所说:穿透力的即时体验出现时,大概率会出现滞后体验;而出现滞后体验时,未必会有清晰即时体验。当然,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肯定是最好的; 2.如果感受不到即时的穿透力,但滞后的穿透力(气感、体感)很清晰,算不算好茶?我个人的观点,都有可能。如果你具备判断穿透力的能力,一定要结合其他体验比如(滋味、香气、回甘生津)等来综合判断; 3.并不是说穿透力强的茶就一定顶级,比如刮风寨的白沙河,穿透力很强,但体验缺乏记忆点(比如甜感一般、回甘生津平平),所以白沙河在刮风寨的森林产区里,价格一直不算高;没有穿透力的茶也有很好的,比如曼松的森林乔木或大树茶,穿透力也一般,但其他方面的体验很顶级(如甜感、香气、生津等);当然了,茶叶的品饮体验时常会与个人品饮偏好挂钩,如果对自己的品饮能力足够自信,你喜欢的,就是名山,你偏好的,就是好茶; 4. 捕捉到穿透力是需要长期品饮经验支撑的,甚至需要刻意训练。主要训练的部位是喉咙(确切的说应该是舌底到喉咙一段),通过喉咙去感受茶汤的流动,一旦你的喉咙能轻松的捕捉,并做出相应的判断,那你就打开了高端山头古树品鉴的大门,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提“入喉感”的原因; 5.一定要长期品饮高端的山头古树料,最好是名山古树茶的原料;因为较容易出现穿透力的茶,基本都集中在名山古树里,尤其是古六山方向的森林古树茶; 6.穿透力的感受是需要迭代的。举个个人品饮的例子: 2020年之前,我基本都喝临沧茶,很少接触易武方向的茶,当我第一次喝到麻黑头春古树时,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清晰的穿透力,于是开始大量接触古六山的产品,大约喝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已经不能从麻黑的品饮体验里感受到穿透力了,不仅是麻黑,许多寨子的所谓森林古树如高山寨芭蕉林、一扇磨、冷庙、张家湾等的穿透力都感受不到了;相反类似刮风寨的茶王树、白沙河、黑水梁子、冷水河、弯弓的白茶园、凤凰窝、马鞍山等等茶园里穿透力从未消失。 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你能感受到穿透力时,建议多喝一点高等级的原料,不断跌太,有助于你更准确、清晰的判断这个体验; 7.一款茶如果刚开始(或者新茶时候)你喝到了清晰的穿透力,喝一段时间(比如半年、一年后)后发现穿透力减弱或消失了,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你的品饮水平上升了,一是这个茶你存坏了,大概率是前者; |
|
来自: 潘柏良yy8vsh7t > 《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