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淮安》总928期【第1177篇】 ●张璞 “撂个手巾把子喃”! 但凡是在淮安城久居过的人,几乎都熟悉这句经典的话语,也大多曾经亲口大声喊起过这句话语,这句经典的“方言”带着浓厚的淮安特色,所引出的文化内涵却是和我们古老的城市共同穿越了千年的沧桑历史发展至今,形成了淮安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沐浴文化。 淮安沐浴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渊源久长,是淮安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淮安能体现沐浴文化的场所俗称“澡堂子”,也就是通常讲的浴室,“沂泉”位于旧城八字桥南侧,其精美的青砖黛瓦门楼体现出浓厚的徽派建筑特征。镶嵌门楼之间的“沂泉”二字是由清乾隆朝内阁中书、宫廷画师徐扬所题。提起徐扬,最为著名的便是其所绘绢本十二卷的《乾隆南巡图》《南巡纪道图》与《姑苏繁华图》。淮安的“澡堂”还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如 “沂泉”以“沂”字为首,体现出浓厚的儒家文化内涵,“沂”字在儒家经典中大有出处。《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曰:“莫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便是孔子所倡导的安然自适的儒家思想。 “金汤”字号、位于今淮安旧城金画寺巷之内,是淮安老城之中仍然营业的百年字号“澡堂”之一,其额由淮安秀才邵元寿题于宣统年间,至今保存完整,现主还将其重新复制“勒于新石”,新老石额共存“字号”门厅左右,其相互衬托,新旧辉映。忆想当年,“金汤”曾经的清式“大靠背”椅,一杯茶放在压有汉白玉台石的透雕茶几之上,听听曲,品品茶,高兴之时再唱上两嗓子,真是意境十足,惬意无比。南门董氏的“新华池”同样拥有着百余年的沧桑历史,其解放前亦称“新华池”。浴池房内有民国前的粉彩瓷砖贴以墙面,十分精美。对于“新华池”,最为著名的就是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淮工作时都曾有幸在这里沐浴洗澡,感受淮安的传统沐浴文化,至今传为美谈。在淮安,无论是已经消失的,还是“沂泉”、“金汤”、“德泉”这些淮安遗留下来的非常著名的浴室,都跟随着我们的城市共同发展,整整影响了几代淮安人。 在淮安城西的河下古镇,自古是两淮盐商聚集之地。有“小蘭亭””“西鑫”“湘泉”等几家老字号“澡堂”。“小蘭亭”位于湖嘴大街南首,其主宋氏;“西鑫”址在西鑫巷,其主郑氏;“湘泉”则在堂子巷内,其主钱氏。“小闡亭”、“西鑫”、“湘泉”等三家百年字号曾为河下沐浴业之盛。各号客人络绎不绝,卖“非子(澡票)”的、唱淮剧的、卖萝卜梨五香干子茶鸡蛋的、跑堂的人更是忙忙碌碌。在清朝两江总督陶澎就的《恭缴盐政养廉银并裁盐政衙门浮费折子》中曾记有依附于两淮盐政的服务性行业一“澡堂”。 解放后,淮安的浴室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坐落在南门大街上的“部队浴室”,位于淮安府学旧址之内。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淮某部团机关,其中一部分房屋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浴室。部队浴室是近几十年来淮安新建的“澡堂”,但却是把淮安沐浴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的地方,这种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和发展。事实上淮安人真正用在洗澡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到浴室来的人也并不全都是为了净身沐浴,有的人几乎天天来泡澡,更有甚者一泡澡就是大半天,品茶、闲谈、听曲,然后再次返回浴池,再次泡澡,重复品茶、闲谈、听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民俗文化。更多的人从池中“上来”以后,便会选择悠闲地躺在窄窄的“位置”上,吃着青萝卜,喝着茶叶茶, 当穿着“木头撒子(木制拖鞋)”“噶哒、噶哒”地走进“大池子”,中途,大多数人会选择走到浴池房外的凉厅休息或者搓背。小孩们在池内待时间长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啧(走),外切(去)凉凉切(去)”。淮味十足。在凉厅之内,有用石板搭成的长长的石凳可作休息,也可以坐于上方,喊上一个手法技艺高超的师傅来搓个背,最后用以清水净身,更是惬意无比。 部队浴室,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蒸汽浴”,虽为外来之物,但部队浴室强悍地发挥着其“重要”功能,完全可以达到“进则无座,出则难移”的效果,大汗淋漓者仍是不舍离去,这是解放后新浴室新设施带来的新气象。 最后便是“一杯茶,一个萝卜”,“修个脚、捏个腿、捶个背”,“听听世道、聊聊家常”、数年头有甚“淮剧”“评弹”“昆曲”一样都不能少,真是惬意的精神享受。 传统“澡堂”是淮安千年沐浴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深深地融入淮安民俗民风之中,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好城市中历史上著名的文物古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重视身边的民俗文化,它将默默地走向尽头,直至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