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古建筑构件文化漫谈(下)

 零壹贰012 2024-11-21 发布于湖北

伍  古建筑美丽的化身——须弥座

一、须弥座历史溯源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石窟,是一种上下叠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这个时候的须弥座造型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装饰线条,具有明显的佛教艺术特征。

图片

早期的须弥座形式

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图片

到了唐、宋,上下叠涩增多,且有莲瓣之类装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将束腰柱子(蜀柱)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称为“隔版柱造”。

图片

明清时期须弥座开始了多样化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形制,须弥座的构成形式也渐渐地流传到民间,广泛地用来作为建筑及装饰构件,如牌坊、石狮、香炉等的基座。

图片

铜龟香炉基座

图片

须弥座抱鼓石

二、须弥座的特点

须弥座的主要特点是其独特的叠涩结构,即上下逐层外凸部分,中间凹入部分称为束腰,常间隔以莲瓣等装饰。须弥座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防潮隔湿,阻止地下水分上升和减少地面水侵入室内,而且还是建筑装饰的重要元素,能够衬托建筑物的等级与气势。

须弥座的构成要素

图片

1、叠涩层(上枋 上枭)
须弥座的主体由上下多层逐渐收分的石构件堆叠而成,每层之间形成叠涩效果,即一层比一层内缩。

2、束腰

在须弥座的中部通常有一层较窄的部分,称为“束腰”。它在上下较大的出挑部分之间起到过渡和装饰作用

3、莲瓣纹饰

束腰部分及上、下部的叠涩层常常雕刻有莲花瓣纹饰,象征佛教中的清净和圣洁。

4、壸(kun)门

在一些须弥座上,特别是束腰部位,有时会雕刻壸门样式图案,即类似于门窗窗格形状的装饰线条。

5、圭角

座体下部常有圭角,即四个角落处突出的尖角或者方形构造立柱,起到稳固和装饰的作用。

三、须弥座的分类

常见的须弥座材料有砖、石材以及木材,从大型建筑基座到小型宗教雕塑都有使用,在唐宋~清代时期,此种基座一直被称为“须弥座”,主要分为宋式和清式须弥座。宋式须弥座分层多,9-12层居多,须弥座分为砖砌须弥座和石砌须弥座两种;清制须弥座分层少,多为6层,分为砖砌须弥座、琉璃须弥座、石砌须弥座三种。

图片

1、宋砖制须弥座

据《营造法式》卷十五砖作制度中叙述,砖砌须弥座共计13层,以2砖厚为标准层。从下层开始,依次向上为单混肚砖一层、牙脚砖一层,按混肚边缩进一寸。罨(yan)牙砖一层,按牙脚边挑出3分。合莲砖一层,按罨牙边缩进1.5寸。束腰砖一层,按合莲边缩进1寸。仰莲砖一层,按束腰砖伸出7分。壸(kun)门柱子砖3层,柱子按仰莲缩进1.5寸,壸门板面较柱子面缩进5分。罨(yan)涩砖一层,按柱子边伸出5分。方涩平砖二层,按罨涩边伸出5分。

图片

2、宋石制须弥座

宋石须弥座列为殿阶基,据<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中叙述,殿庭的阶基长按房屋面阔,阶基宽按房屋进深。阶基边缘按柱心外的阶宽。用3尺*2尺*0.6尺块石,围着四周叠砌数层,使其高为5尺,其下铺筑土衬石,每层相互之间凸凹露出5寸,束腰身高1尺,用立板和柱上下间隔,柱内隔身板平面要雕琢为凸起的壸门形式。

图片

图片

河北隆兴寺大悲阁千手观音像须弥座 宋

图片

河北隆兴寺大悲阁千手观音像须弥座角部力神

图片

河北隆兴寺大悲阁千手观音像须弥座角部力神

3、清砖制须弥座

清砖须弥座是在施工现场用砖料,加工成的砖须弥座构建垒砌而成,其构件名由上而下为:土衬、圭角、直檐、连珠混、上下枭砖、上线混砖、束腰、盖板等构件。

4、清琉璃制须弥座

清琉璃须弥座采用琉璃窑制品做外观,其内用砖石砌体而成。其构件由上而下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角等。这些琉璃构件围成四周一圈成为台座圈,圈内空挡部分同普通台基的砖石结构。

图片

琉璃制须弥座

5、清石制须弥座

清石须弥座分为普通型和豪华型,普通型石须弥座如图所示;

图片

普通型石须弥座

豪华型是在上坊位置的四角安装大龙头如图所示,柱间每间隔一定距离安装小龙头。龙头又称为“螭首”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平台上雨水的排水设施,通过管口将雨水从龙嘴吐出。高级基座可由2至3个台座层垒叠起来。

图片

豪华型须弥座

须弥座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古建筑中较常见的基座,不仅满足了建筑本身承载力的需求,又促进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等方面与建筑整体形成有机统一。

陆  古建筑中若隐若现的精灵——窗棂

《营造法式》中述“窗穿壁,以木为交窗。在墙曰牗,在屋曰窗”。意思是,窗是装嵌在墙壁上,用木条横竖交接而成。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窗棂,通常指窗户上的格子,是窗格(窗里面的横的或竖的格),一般由窗框和竖向或横向的棂条组成,主要起到支撑窗纸或窗纱、装饰窗户的作用。

图片

窗棂之美

一、窗棂的发展

窗的雏形期:最初的窗称为囱,它是人类穴居时期为了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在洞穴的顶端凿的小洞。后来,人类脱离穴居筑起了房子,便在房子的墙上开窗洞,称为牖。先秦及以前时期,门窗的功能非常原始,仅是通风、采光和通行之用,没有任何的装饰,连窗棂也没有。

图片

窗户的由来

窗的发展期:到了汉朝时期,我们才在出土明器上看到直棂窗和部分菱格窗。直棂窗和菱格窗的出现对于中国古建筑门窗来说可谓一大突破,棂的设置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窗户的稳定性,窗户可以做大,在没有玻璃的年代,当窗洞越来越大时,只好用木棒横撑在窗洞里作为糊纸或纱的支撑物,这便是窗棂的雏形。

图片

宁夏博物馆藏汉代彩绘陶楼

唐代比较朴实,每个构件都有结构功能,没有为装饰而附加上去的工艺品,门窗上的棂子也十分简单,基本上是直条。

图片

棂条是直条

窗的成熟期:从宋开始,门窗上的棂格日益复杂,金代统治者追求奢侈之风更盛,装饰性的配件愈来愈多的出现在建筑物上。发展到明清时期,槛窗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造型花样繁复,存世作品也极多。窗是艺术的。花鸟鱼虫,福禄寿喜,窗棂上恨不得雕刻出世间所有的美好。

图片

装饰性构件增多

窗从早期不可开启、功能单一的直棂窗,到规格较高的槛窗以及其他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匠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窗,窗包含着太多的技术、艺术和人文情愫。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体系。宫廷建筑门窗的庄重,江南园林建筑门窗的玲珑,岭南建筑门窗的细腻,川派建筑门窗的淡雅和西北黄土高原门窗图形的粗犷,千姿百态,美仑美奂。


二、窗棂的分类

1.宋《营造法式》时期的窗

《营造法式》中记载之窗有破子棂窗、版棂窗、睒电窗(水纹窗)、阑槛钩窗等,从功能上看,可分为“高窗”和“看窗”两类,睒电窗与水纹窗多施于墙壁高处,但也可做看窗。从构造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启闭的棂条窗;另一类是可启闭的阑槛钩窗。

(1)棂条窗 棂条窗有三种:一种是“破子棂窗”,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木料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方形棂条破分成两根三角形棂条。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

图片

破子棂窗

图片

破子棂窗

图片

南禅寺大殿破子棂窗

另一种是“棂窗”,即用板条做棂子,内外两侧均为平面;还有一种是将棂条做成曲线或水平向波浪形,由于棂条的弯曲,人在走动时向外望可见光线闪动的效果,故称为“睒电窗”或“水纹窗”,这种窗可能因很难画准,从未在画中显身。由于制作耗时耗材,元明以后逐渐消失。

图片

“睒电窗”或“水纹窗”

(2)阑槛钩窗 是一种通间安置的带钩阑的大窗,类似江南清代流行的长窗,窗的下部有一段低矮的窗下墙,上覆木板,称为槛面。

2.明清时期的窗

明清木结构建筑中的窗的类型有下列几种。

(1)槛窗 槛窗也称“槅扇窗”,是立于砖槛墙之上的窗。其构造一如槅扇门,只是把槅扇门的裙板去掉。槛窗的比例及棂格心与槅扇门需协同考虑,组成统一的构图,成樘配套。每间装2~6 扇其构造在槛墙上有榻板、风槛(即槛窗的下槛)、中槛、抱框、间柱和横披窗等。

图片

槛窗构造

(2)横披窗 横披窗是在金柱部位安装外檐装修时,于槅扇门、槅扇窗上部,即中槛与上槛之间安装的窗扇。明清时期的横披窗,通常为固定扇,不开启,起亮窗作用,由外框和仔屉两部分构成。横披窗在一间里的数量,一般比槅扇或槛窗少一扇。如槅扇为四扇,横披则为三扇,如槅扇为六扇则横披为五扇。横披的外框、格心与槅扇、槛窗相同。

横披窗

(3)支摘窗 常见于民居中,这种窗安装在檐柱或金柱间,一般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由间柱隔开,每组四扇。上段窗户可由支杆向外支起,并可调节支起的角度,称支窗。下段窗户可摘下,为摘窗。支窗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或装玻璃,内层纱屉,天热时外层支起,凭纱窗通风。摘窗也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以遮挡视线,白天摘下,夜晚装上,内层做玻璃屉子,可保温采光。支摘窗的格心变化很多,有步步锦、灯笼锦、龟背锦、冰裂纹、万寿、福寿等图案。

图片

支摘窗

(4)支窗 也称“推窗”,为明清宫殿的次要房屋(如库、厨等)常用。与支摘窗的主要区别是支窗下不设摘窗,上下为一整扇支窗或上下均为支窗。它是由四边的边框组成,中心是竖向直棂,在直棂条上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贯以横穿,故又称“一马三箭”窗。

图片

支窗构造

图片

支窗

(5)漏窗   漏窗,俗称漏花窗(即有部分空透的墙窗)、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主要起通风采光的作用,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

图片

海棠纹样漏窗,象征着玉堂富贵、幸福美满

古人所作漏窗样式,多利用器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向往,例如利用花瓶的图案,取其平平安安之意;用万字文图案,取意福寿绵长,万寿无疆、富贵不断等。

三、窗棂的纹样

中国古建筑门窗,式样变化丰富,各有风采,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门窗花纹的变化意象繁复,构图巧妙,各种雕刻非常精致。

三交六椀棂花

“三交六椀菱花纹”由三根棂子交叉相接,相交点以竹或木钉固定装饰成花心。往往被选用在宫殿的门窗上或代表神权寺庙的门窗上,寓意着天地之交而生万物。

图片

三交六椀棂花

双交四椀棂花

双交四椀菱花的样式与“三交六椀菱花”相似,其等级较三交六杭菱花低一等。由斜棂和横棂交错构成,由两根棂条相交,以菱花组成四个圆形。正交为棂条中线相交成四个垂直夹角,斜交偏45度。然后在相交的空白区域内装饰上花辦形成菱花形。

图片

双交四椀棂花

一码三箭样式棂花

三根横棂条为一组,共三组,分别与直棂条的上中下三处相交。该棂花的横、直棂条均细而长,似长箭一样,又因其图案的形象似箭插在箭囊之上,故称一码三箭,有避除邪恶之用。

图片

一码三箭样式棂花

冰裂纹样式棂花

形状没有固定的规则,象征坚冰出现千变万化的自然裂纹,寓意冰雪消融,寒冬已过,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也有“十全十美、四通八达”之寓意。

图片

冰裂纹样式棂花

柒  传统古建筑的领结——墀(chí)头

古人总是用尽心思的来装饰自己的房屋。正如人们所形容:建筑就像是人一样,或端庄,或敦厚,或伟岸,站在那里。青砖是它的衣装,屋檐是它的发髻,那么墀头就是它的领结。墀头处在建筑立面比较显眼的位置,从远处看去像是房屋昂扬的颈部,于是含蓄的屋主用尽心思来装饰。

图片

墀头

一、墀头的概念

墀(chí)头,中国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构件,是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筑于一栋房屋的两边墙上,俗称“腿子”,或“马头”,多由叠涩出挑后加以打磨装饰而成,所以成对使用。

墀头这个名字,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墀”中有个“犀”字。墀头,也像犀牛的角一样,凸出于山墙,只不过没有犀牛角那样御敌的作用,而是被赋予了美感。

图片

墀头

二、墀头的构造

硬山墀头由下碱、上身、盘头三部分组成,下碱、上身都是砖砌墙体。盘头是上身出跳至连檐的部分,由多层方砖砌成,其中最上层的戗檐是墀头的重点装饰部位,常用砖雕出各种花纹图案或人物故事。

图片

墀头构造

墀头下碱为山墙的基座,所以多用质量好的细砖砌造,上面多有雕刻。上身部分全部用砖山墙面之外;上段为一块斜置砖板,下端立于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称“戗檐砖”。

图片

盘头构造

三、墀头砖雕素材

墀头的装饰简繁不一,简单的则全无雕饰,只叠合多层枭混线。而复杂的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吉祥图案,而且许多院落内的墀头中的图案往往取材于同一类吉祥图案或同一组人物故事,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图片

沈阳故宫崇政殿墀头

墀头装饰图案大体上可分五类:

一是植物类图案,有梅兰竹菊,牡丹,卷草等。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幽芳逸致,清高风骨,千百年来始终是国人孜孜以求的品质。牡丹,富贵花,象征主人家财源滚滚,富贵祥和。卷草缠连不断是对长寿、多子多孙的渴望。

图片

植物类墀头

二是动物类图案,常用鹤、鹿、麒麟、凤凰、猴子、马、蝙蝠等寓意明确的动物。松、鹤象征延年益寿;鹿寓意高官厚禄(鹿);麒麟送子,希望早生贵子,子孙贤德;凤凰,为百鸟之王,不仅形象美丽,又是祥瑞之鸟,象征美好和平;猴子骑在马上喻马上封侯;蝙蝠取福的谐音。

图片

动物类墀头

三是器物类图案,主要有四艺图,博古图,与宗教渊源的图案。四艺图指琴棋书画,用来寓意书香雅阁,以鼓励人们求学、读书;博古图,具有琳琅满目、古色古香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主人追求清雅、高贵的意志。

图片

器物类墀头

四是文字图案,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利用汉字的谐音可以作为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这在墀头的装饰运用中也十分普遍。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都是美好的标志,也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幸福生活目标。

图片

文字类墀头

五是综合类图案,运用多种象征手法,赋予图案更丰富的含义,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如植物和动物、植物和人物以及人物和动物的搭配等,更出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和戏曲故事。

图片

综合类墀头

四、墀头意义

墀头其实在整个建筑中只能算微小的一方角落,但在这很有限的空间中屋主和工匠却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的情感与创意,使它鲜活了起来。

图片

古代建筑中,对于墀头这个很有限的空间,屋主和工匠却尽情的挥洒着自己丰富的情感,鲜活了墙头屋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封侯拜相的渴望,是对清高雅逸的追求!同时,这些古建筑上的构件雕刻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智慧,也是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捌  古建筑木构上的一轮“新月”——月梁

在传统住宅木结构中,凡水平状安置,上端设置童柱的受弯构件的木结构称为“梁架”。“梁”是中国古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梁在宋代也被称为“栿”。

图片

宋式梁架结构

图片

清式梁架结构

通常情况下,梁架两侧都与柱子以榫卯形式结合,背部以受集中荷载为主。梁架基本形制有两种:圆木的称为“圆作梁”,方木的称为“扁作梁”,比较少见的是“贡式梁”。

图片

圆作梁

图片

扁作梁

图片

贡式梁

一、何谓月梁

“月梁”作为众多梁架构件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明栿(露明的梁架),其名称和形态在建筑领域中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月梁指的是位于清式卷棚顶建筑梁架最上层的梁,亦称为“顶梁”,这种梁在整个建筑结构中不仅起到了支撑作用,更在稳固整个建筑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图片

清式卷棚顶——月梁

另一方面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称为“月梁”。

图片

月梁

民间又称为“冬瓜梁”,冬瓜梁的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枋两端圆混,立面如冬瓜,多见于赣皖一带。横亘在厅堂中心位置的正梁,是为全国各地房屋大多有的大众版横梁。正梁中部略微拱起,四棱多平削、雕琢至横截面呈扁圆形,两头圆融壮硕,形如一条横卧的冬瓜。

图片

冬瓜梁,又叫元宝梁

二、月梁的发展历程

汉代时,“月梁”称为“虹梁”;唐宋以前,裸露在外的大型木构建筑多采用“月梁”形制,在梁的两端收分,使梁有点像弯月,这种优雅的做法是唐宋古建筑的一大特征,佛光寺的月梁高宽比约为2:1,也是唐代建筑特征之一;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不再使用“月梁”,而徽派建筑等木构建筑仍在使用,并且形制种类、纹饰颇为美观。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月梁

月梁的断面形制也随着时代特征也略有不同,明代及其早期的月梁断面较圆,至明末则断面接近扁方,两端部分卷杀有“斜项”或曲线弧势近于满月形,到了清代月梁趋于椭圆形制。

图片

月梁

三、月梁的形制及分类
月梁断面椭圆形,梁身两端较低,中间稍高有起拱,作极缓的弧形,断面也是中央较为粗大而两端略细收分。梁身上面与下面略加饱平,两端侧面各有一条半圆弧形凹线向上作新月形翘起的“梁眉”。

图片

月梁

月梁主要分为三类:“形月梁”主要分布在浙南温州地区,与宋式极为相似,截面的比例多为2:3。
“高扁作月梁”主要分布于浙北杭嘉湖地区和《营造法原》中规定的比例相似,高扁作月梁截面的比例在1:2到1:3之间,外形高扁,没有弧形的琴面。
“冬瓜梁”大约出现在明晚期至清中期普遍使用,主要分布在浙中金华等地。其截面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且高厚比差异很大,瘦高形的比例可达3:2到2:1,还有近似圆形的冬瓜梁,高厚比甚至小于6:5。

图片

冬瓜梁

四、月梁的南北差异
中国北方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一弯“新月”,梁的
两端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故称之为月梁。南方古建筑基本上都不做天棚,曲线型的月梁暴露于外,当人们进入殿堂时,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图片

月梁

北方的木构建筑之中,几乎每个殿宇都有天棚、天花,因此月梁的使用较少,但也偶尔可见其影。和南方样式不同的是,北方的月梁弯曲度极小,也没有很深的雕刻,在使用数量上也远少于南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清时期,虽然官式建筑中已不再普遍使用月梁,但在江南地区的民间建筑中,月梁依然保持其存在。南方建筑中的月梁,不仅在形态上优美,侧面还常常配以精美的雕刻,展现了南方建筑对于美的独到理解和追求。

月梁的纹饰雕刻

月梁上的装饰纹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自然景观等多种主题,通过工匠们巧妙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在木材之上。

图片

月梁雕刻

月梁的式样与做法,以徽州地区的一些大的祠堂的做法最为美观。如安徽青田陈家大祠堂大门大梁枋不仅进行了满雕,其梁下的大月梁,还刻出搭袱子,在袱子的表面也绘成满满的雕刻纹样,其内容是戏剧。这条大梁两端都搭在丁头栱之上。此外在柱间的横枋都用撑栱支撑,横枋与撑栱也都尽力雕刻,都成为雕刻品。黄山呈玖村一个祠堂大厅的月梁雕刻的内容为一整出戏。

五、那么古建筑还有哪些梁架呢?

宋式: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劄牵(清式单步梁),乳栿(清式的双步梁),平梁(三架梁),四椽栿(五架梁),六椽栿(七架梁)

图片

单步梁、双步梁

单步梁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清式建筑名称,宋式称“剳牵”。即“长一步架,一端梁头上有桁,另一端无桁而安在柱上之梁。

双步梁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清式建筑称谓,宋式称“乳栿”。由于这个构件跨越两步步架,所以称“双步梁”,在结构上,“双步梁”一端插入柱中,另一端则承托金桁。

图片

三架梁、五架梁、抱头梁

三架梁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清式建筑称谓,抬梁式结构中最上一道梁,承载着脊檩和两根金檩,故称“三架梁”。在宋式建筑中称“平梁”。

五架梁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清式建筑称谓,承载五根檩子,故称“五架梁”,其位置位于三架梁之下,七架梁之上,清式建筑的“五架梁”,在宋式建筑中称“四椽栿”。

抱头梁

“抱头梁”将檐柱与老檐柱或金柱相连接,前段凿刻檩椀,以承檐檩,后尾榫头穿出金柱。

图片

古建筑梁架结构

古建筑中的构件文化,你还了解哪些呢?一起分享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