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卷十学习笔记一

 保和堂 2024-11-21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前言:            

       学习并了解中医经典,是守护健康所必备的最实用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内在运行规则,不是医生的工作,而是每个正常人生活所必备的认知装备。当然,品学兼优且心有余力者,可恩及他人。

       自学中医用药,必在证候细辨后,慎为。每剂用药量宜控制在五至十五克上下。辅药略轻,主药略重。每剂熬三次,一日一剂。自学者限给自身或信任之家人调理,服药后要细心体会,或观察细微变化,以及时调整方剂。最宜以调脾胃、扶正气为主,慎利下与毒药;预戒过度辛劳与精血损耗,充分睡眠,适度沐阳运动,心怀就宽,均扶正祛邪,有益于身心康复。

      大众健康,唯持自救自医自助为主导观念,坚持学习中医基础与常识,坚持探究身心变化,必能自医自助。共同推动全 民学中医守健康,以减轻家国医疗过重之负荷。

本篇内容要点: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 病人脉微而涩的,为医生误用发汗与攻下法所造成阴阳俱虛的病变。

       该病人,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胃中虚冷,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导致内在阴气微弱,不能抵御烦热,故意欲裸体减衣。

       2、寸口脉象浮大,而医生反用下法,这是很大的治疗错误。因为脉浮是血虚而气浮在外的征象,脉大是中寒而阳气外浮的缘故,中焦虚寒,与外浮的阳气相搏击,就会引起肠鸣。医生不明病因病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使其大汗出,冷水遇到寒气,必然相互搏击,因此病人就会出现噎塞症状。

       3、患太阳病三天,已用过汗法,又用过涌吐、攻下、温针等治法,病证仍不缓解的,这是治疗不当导致的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此时应了解其脉证变化,查明用错了何种治疗原则,然后才能对症治疗。

       4、脉象浮数的,理应汗出而解,如果误用下法,导致身体沉重、心中悸动的,就不可再发汗,待自动汗出后,病邪就会被解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尺脉虚微,是里气不足的征象,等到表里之气趋于恢复,津液通和,便会自行汗出而愈。

       5、任何疾病,用汗法、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后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则一定会痊愈。

       6、经过峻烈的泻下之后,又用发汗的方法,以致小便不利的,是失掉津液的缘故,这时不可再用渗利之品,小便自然通利之后,病就可自愈。

       7、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就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的证候。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8、本来应该发汗,反而用攻下治疗,这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解表,表解以后再用下法,就不错误了。

      本来应该先用下法,反而用汗法治疗,这也是错误的;如果先攻下,治疗方法才不错误。

       9、太阳表证,先用泻下法治疗而未痊愈,因而又用发汗法治疗,如果内外皆虚、头晕目眩、昏冒的病人得以汗出,汗解则可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汗出邪散,阴阳得以自行调和的缘故。表邪去后,再使用下法攻里即可。

       10、患病六七天,脉搏迟而浮弱,恶风寒,手足温暖,医生反复用攻下法两三次,因而出现不能饮食,胁下胀满而疼痛,面部、眼睛和周身皮肤发黄,颈项强急,小便困难等,此时若用柴胡汤主治,必会感到肛部坠重。本来口渴,但饮水而呕,或进食后发生呃逆的,都不能用柴胡汤治疗。

       11、素有寒饮结聚在里的太阳病,若攻下,如果腹泻停止的,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腹泻不停止,到第四天又再攻下,就会引起协热下利

       12、太阳表证,误攻下,①病人的脉象急促,但未见结胸症状,这是邪未内陷而欲外解的征象。

②脉象浮的,必会发作结胸;

③脉象紧的,必会发生咽痛;

④脉象弦的,必会两胁拘急;

⑤脉象细数的,说明头痛还未停止;

⑥脉象沉紧的,必有气逆欲呕;

⑦脉象沉滑的,会出现协热下利;

⑧脉象浮滑的,必发生大便下血。

       13、太阳与少阳合病,若用攻下治疗,形成结胸证,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病人就会烦躁不安。

       14、脉象浮且紧,主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表寒入里,就会形成痞证,如果按压柔软,这仅是气分的痞结。

       15、太阳伤寒证,峻下后又发汗,导致虚烦不安,脉象十分微弱,经过八九天之后,更见胃脘部痞结胀硬,胁下疼痛,自觉喉咙有气往上冲,眩晕昏冒,全身经脉跳动,时间久了,则会形成痿证

       16、胃中虚寒的病人,因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药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

       17、胃虚不化谷的谷疸病人,虽然服用了泻下方药,但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这是脉迟的缘故。

       18、凡病属阳气亢盛的发热,如果误攻下,则会引起心下痞结胀硬的变证;如果汗出过多,又用峻汗药发汗,也会导致心下痞结胀硬。

       19、太阳病,寸部肺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又见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

       20、太阴病,腹部胀满,呕吐,吃不下饭,腹泻日益加重,腹部经常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21、伤寒经大吐、峻下、大汗后,因为病人体表有郁热感,医生又让其喝水,使其出汗,就会导致呃逆。这是胃中虚寒所致。

       22、呕吐、腹泻、汗出以后,脉搏平和,但还微感烦热不适的,这是病后新虚,脾胃不能消化过多水谷所致。

       23、太阳病,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受损虛竭,表证已无,而里证独存。又加用烧针,导致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较易治愈。

       24、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出现如疟疾一样的症状,病人发热恶寒,发热时间长,恶寒时间短,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一天有两三次。

      ①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疾病即将痊愈;

       ②此时如果脉象微弱且怕冷的,这里表里阳气皆虚,不可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

       ③此时如果面部潮红,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因为表邪闭郁了阳气,小汗不得发出,则皮肤就会出现瘙痒的症状,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图片

        下面,随附《伤寒论》卷十之相关【原文】与译文:

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注: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为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用误用峻汗药发汗,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损伤阴液,致阴阳俱虚,故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没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这是因为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医生若误发其汗,会使阳气微弱,又误用大泻法使阴气弱。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胃中虚冷,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导致内在阴气微弱,不能抵御烦热,意欲裸体减衣。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表现。)

       2、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噎。

       (注:寸口脉象浮大,而医生反用下法,这是很大的治疗错误。因为脉浮是血虚而气浮在外的征象,脉大是中寒而阳气外浮的缘故,中焦虚寒,与外浮的阳气相搏击,就会引起肠鸣。医生不明病因病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使其大汗出,冷水遇到寒气,必然相互搏击,因此病人就会出现噎塞症状。)

       3、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注:患太阳病三天,已用过汗法,又用过涌吐、攻下、温针等治法,病证仍不缓解的,这是治疗不当导致的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此时应了解其脉证变化,查明用错了何种治疗原则,然后才能对症治疗。)

       4、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便自汗出愈。

       (注:脉象浮数的,理应汗出而解,如果误用下法,导致身体沉重、心中悸动的,就不可再发汗,待自动汗出后,病邪就会被解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尺脉虚微,是里气不足的征象,等到表里之气趋于恢复,津液通和,便会自行汗出而愈。)

       5、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阴阳脉自和者,必自愈。

       (注:任何疾病,用汗法、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后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则一定会痊愈。)

       6、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经过峻烈的泻下之后,又用发汗的方法,以致小便不利的,是失掉津液的缘故,这时不可再用渗利之品,小便自然通利之后,病就可自愈。)

       7、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就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的证候。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8、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注:本来应该发汗,反而用攻下治疗,这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解表,表解以后再用下法,就不错误了。本来应该先用下法,反而用汗法治疗,这也是错误的;如果先攻下,治疗方法才不错误。)

       9、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表和,然后复下之。

       (注:太阳表证,先用泻下法治疗而未痊愈,因而又用发汗法治疗,如果内外皆虚、头晕目眩、昏冒的病人得以汗出,汗解则可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汗出邪散,阴阳得以自行调和的缘故。表邪去后,再使用下法攻里即可。)

       10、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注:患病六七天,脉搏迟而浮弱,恶风寒,手足温暖,医生反复用攻下法两三次,因而出现不能饮食,胁下胀满而疼痛,面部、眼睛和周身皮肤发黄,颈项强急,小便困难等,此时若用柴胡汤主治,必会感到肛部坠重。本来口渴,但饮水而呕,或进食后发生呃逆的,都不能用柴胡汤治疗。)

       11、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注:太阳病两三天,不能平卧,只想坐起,胃脘部痞结胀硬,脉象微弱的,这是素有寒饮结聚在里的缘故。治疗却反而用攻下法,如果腹泻停止的,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腹泻不停止,到第四天又再攻下,就会引起协热下利。)

       12、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注:太阳表证,误用了攻下方法,病人的脉象急促,但未见结胸症状,这是邪未内陷而欲外解的征象。脉象浮的,必会发作结胸;脉象紧的,必会发生咽痛;脉象弦的,必会两胁拘急;脉象细数的,说明头痛还未停止;脉象沉紧的,必有气逆欲呕;脉象沉滑的,会出现协热下利;脉象浮滑的,必发生大便下血。)

       13、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若用攻下治疗,形成结胸证,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病人就会烦躁不安。)

       14、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注:脉象浮且紧,主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表寒入里,就会形成痞证,如果按压柔软,这仅是气分的痞结。)

       15、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太阳伤寒证,峻下后又发汗,导致虚烦不安,脉象十分微弱,经过八九天之后,更见胃脘部痞结胀硬胁下疼痛,自觉喉咙有气往上冲,眩晕昏冒,全身经脉跳动,时间久了,则会形成痿证。)

       16、阳明病,能食,下之不解者,其人不能食,若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阳明中寒证,病人能饮食,此时若用攻下法但不能下利的,会导致病人不能进食,如果再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

       17、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阳明病,脉迟,饮食不敢过饱,勉强饱食就会胃虚停饮,导致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不畅,这是将要发生胃虚不能化谷的谷疸。病人虽然服用了泻下方药,但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之所以会这样,是脉象迟的缘故。)

       18、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汗多,极发其汗亦硬。

        (注:凡病属阳气亢盛的发热,如果误攻下,则会引起心下痞结胀硬的变证;如果汗出过多,又用峻汗药发汗,也会导致心下痞结胀硬。)

       19、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注:太阳病,寸部肺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又见怕冷,不呕吐,心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

       20、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太阴病,症见腹部胀满,呕吐,吃不下饭,腹泻日益加重,腹部经常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21、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伤寒经大吐、峻下后,胃气极虚,又大量出汗,因为病人体表有郁热感,医生又让其喝水,使其出汗,就会导致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胃中虚寒的缘故。)

       22、吐利发汗后,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注:呕吐、腹泻、汗出以后,脉搏平和,但还微感烦热不适的,这是病后新虚,脾胃不能消化过多水谷所致。)

       2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注:太阳病,医生使用发汗法治疗,汗后仍然发热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疗,这是导致心下痞塞。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受损虛竭,表证已无,而里证独存。又加用烧针,导致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较易治愈。)

       24、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岀,身必痒,属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出现如疟疾一样的症状,病人发热恶寒,发热时间长,恶寒时间短,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一天有两三次。此时,①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疾病即将痊愈;②如果脉象微弱且怕冷的,这里表里阳气皆虚,不可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③如果面部潮红,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因为表邪闭郁了阳气,小汗不得发出,则皮肤就会出现瘙痒的症状,宜用桂枝汤和麻黄取一半合为一汤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