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每个人因为格局、心量和认知的不同所看到的边界也是距离不等的,同样,同一部历史著作,每个人所吸收的信息也不一样,政治家领悟的是政治规律,军事家脑中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大多数普通人却只是知识点的堆砌。 以史为镜从来都是一个大命题,能将历史作为武器“作战”的人很少,因为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毕竟是概率事件,可是,我们普通人依然能够将历史作为镜子,那就是在堆砌知识点的同时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历史读得越多我们就越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有才干的人,真正稀缺的是精神强悍的人,一个人成事仅仅有能力是完全不够的,他还得有强大的心力来应对一切不确定性。 说起秦始皇,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一扫六合完成一统的宏大场面,可是,对于始皇这样的猛人来说,如此宏大的场面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瞬间而已,和普通人一样,他的时间也是在琐碎中一分一秒度过的,而且,由于其站在山顶,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就更恶劣,他必须得有强大的心力去应对。 图源/剧照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逝,年仅十三岁的王太子嬴政即位。虽然成为了秦王,但嬴政却并不能享受到与秦王的职位相匹配的权力,相反,他身处的其实是一个四面都是“强敌”的恶劣环境:以吕不韦为代表的外廷势力;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势力;以夏太后为代表的韩系外戚势力;以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势力。 这些人在分享嬴政王权的同时又进行着各种博弈以加重己方的权力比重,而嬴政呢,只能作为演员看着这些人表演,大秦的所有事情几乎都与他无关,他的整个世界只是王位一圈的方寸之地。 一个正常人尤其是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常年身处这样压抑的环境中还能表现淡定的,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就是典型,在外朝丞相和宫廷女主的压制下彻底放弃人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年纪轻轻就驾崩了。 但嬴政却从十三岁一直忍到了二十二岁,在加冠之后才正式行使自己的王权,而且,他一上手就是一套组合拳:平定了嫪毐之乱、囚禁了帝太后赵姬、放逐了相邦吕不韦... 最大程度收回了王权,将傀儡的帽子扔进了垃圾堆。 为什么嬴政能够上手就是政治家的霹雳手段,因为这是他近十年的能量释放,在这个漫长的蛰伏周期中,嬴政已经将自己的心脏修炼得刀枪不入,将手中的王剑磨得异常锋利。 牛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就在刻意练习这四个字上,没有人天生就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个也需要刻意练习。 社会学上有一个跨栏定律,说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难度指数,横在你面前的跨栏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 当然,这个能力需要刻意、重复地进行练习才能形成本能,也就是,人要一次次突破自己能力、心理的边界,主动成长。嬴政也肯定是在黑暗中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心理边界最终变得刀枪不入。 说一下个人对刻意练习的体会。笔者以前也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特别享受在酒局中和朋友畅聊、开怀畅饮的场景,但写文章却是一个对忍受孤独的能力要求特高的差事,最开始的时候,笔者根本就坐不住,一周才会产出一篇文章,质量还不行,根本没什么阅读量。 当时,笔者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根本不可能产出高质量的作品,也不可能在写作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任何一个领域都得向深水区进军。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就刻意训练自己忍受孤独的能力,一天、两天、一周、一月,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边界,中间也常有扛不住心理崩溃的时候,尤其是在看不到正向反馈的情况下。 但笔者当时的意识还是正确的,认为,这就是一个通关游戏,打通一关,忍耐力就更强,经过长期的刻意训练,笔者已经能够从害怕孤独、与孤独对峙,发展到享受孤独的心态。 也就是说,孤独也是高低不同的栏杆,你一次次的突破,跳跃能力就更强。 说回嬴政。正是因为在少年时代的刻意练习,嬴政才修炼出了只有雄主才具备的强悍心理,所以他才能接着和强大的楚系外戚博弈,应对和六国的战事。最终,以放逐昌平君为拐点,嬴政彻底斗倒了楚系外戚,完了又取得了一统天下的军功。 一般来说,我们对秦王扫六合的过程的形容都是风卷云残,好像大秦很轻松就拿到了兼并六国的结果。实际上,六国虽然弱到了极点,但秦国啃起来依然是硬骨头,典型事件就是李信攻楚时二十万秦军全军覆没,这对任何一个国君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因为,二十万军队的武装所对应的财政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后世的宋神宗在和西夏的战争中损失了万把人可是都心疼得夜夜哀嚎呢。任何一支部队的背后都是钱。 但嬴政不仅得挺着,还要忍受王翦将所有秦军带出去的危局。因为,王翦是灭国大战最大的功臣,他如果挟兵自重,秦王将面临严峻的权力危机,甚至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嬴政还亲自去了一趟郢陈,可见他当时是紧张到了极点。 没有强大的心力作为支撑,是不可能走完这十年统一的周期的。所以,始皇的功业,秦国的国力和嬴政的个人能力是一方面,能用好这两个优势还得有强大的心力作为武器。 梁启超说过:“心力涣散,勇者也会胆怯;心力专凝,弱者也会变强。” 后来的汉高帝刘邦也是以心力为武器建立帝业的。说起汉高创业,我们都会认为其是因为幸运地得到了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位当世精英的辅佐才建立的大汉帝国的,但如果我们将刘邦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过的困难罗列出来你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 创业之初,雍齿就以刘邦的根据地丰邑投降了魏国,刘邦打了三次都没能打下,当时,刘邦还生了一场大病;面对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刘邦如果不交出关中必然就会被联军所火并;在就国汉中的过程中,汉军是一路上都在发生逃亡事件,到了汉中之后,刘邦根本看不到希望;彭城之战后,汉军惨败,刘邦的妻儿老小还被楚军抓去做了人质;荥阳之战,刘邦插翅难逃;成皋之围,刘邦逃出来时身边就只剩下一个司机夏侯婴;广武对峙,项羽一箭射中刘邦的胸口,而刘邦还要强装镇静,完了还要强忍剧痛安抚军队... 为什么萧何、曹参等人当时选刘邦为沛公,就是因为他们明白,高处不胜寒,成为沛公就必须得承受山顶的恶劣天气,他们没有刘邦的强大心理。 图源/剧照 就是在建立大汉之后,刘邦依然需要随时战斗:对内要削藩,对外要和匈奴这个强敌周旋。一辈子都在路上。 汉高的一生,完全是被强大的心力支撑着走完的。 所以,永远不要抱怨自己只是普通员工,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领导云淡风轻的背后究竟在承受着什么心理压力,也不要羡慕别人的高收入,因为,这是他承担风险的变现。 实事求是地说,能力如果没有心力的加持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历史上夭折的天才多了去了,而刘邦却能在军事长期是其短板的情况下以强大的心力来弥补这种缺陷,终于挺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强大的心力才是汉高打下江山的秘籍。 看看后来能在各领域封神的人,哪一个人拿到的结果又不是强大心力的变现:作为政治家的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 任何人成就一番事业都是需要漫长周期的,而是否能度过这个漫长的周期穿越冬天的严寒就看其心力的强弱。 那么,如何具备强大的心力就是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事实证明,心力和能力一样,属于变量,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达到的,历史人物早就给出了方法论。 首先,就是要立志,要有实现梦想的强大愿力。所谓愿力,其根源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甘愿付出足够代价的使命感。 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贫困、饥饿和世俗的指指点点,甚至胯下之辱这样的奇耻大辱,原因就是,他有成为一流军事家的强烈愿力,因此,他能够忍受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 曾国藩说:“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一个人披上愿力的铠甲必能所向无敌。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刘邦能够忍受创业过程中的一切挑战也和他要和项羽争夺控驭天下的主导权的强烈愿力有关系。一个人没有愿力,必然没有动力。项羽要是没有打败秦军的强烈愿力也不敢玩破釜沉舟的游戏,自然不可能成为后来的西楚霸王。 人,一定要有倔强之气。近代的湖南人为什么能够主导历史,因为,倔强之气是他们基因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笔者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历史上大部分有所成就的人他们身体素质都很好,且精力充沛,随时都处于战斗的状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身体素质的变现而已。 拿破仑曾说,“身体结构即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其身体素质息息相关的,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随时战斗,脑力肯定也会跟不上。 对于此,稻盛和夫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人在健康欠佳时,会无意识地回避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决策,判断流于轻率,给许多人带来麻烦和不幸。” 同时,一个人要是身体不健康的话也会连带其心理素质,古罗马就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年的魏蜀战争其实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身体素质的较量,结果司马懿硬是将诸葛丞相给耗死了。 图源/剧照 一个人的健康有三个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而后两者都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一个人即使身体再健康也要节约能量,将有限的能量用在打仗这件事上。至于节省能量的办法,也是有方法论的:要砍掉多余的欲望,欲望这东西最耗费能量;生活、社交要简单,尽量不去做耗费能量的事;少说话;大脑中的杂念要损之又损,要刻意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当然了,也要保护好肝肾胃等核心部件,因为,这些元件要是出了问题,一个人还怎么去打仗? 如果出现心力跟不上的情况也不要慌,要试着去重建,比如,去运动,大汗淋漓的感觉绝对会让你重拾勇气。另外,看一些励志的电影、文章也是重塑心力的最好办法,甚至听一些正向的音乐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笔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常出现心力跟不上的情况,以上做法笔者都曾试过,效果还是不错的。一定要及时将自己从泥潭中拉出来。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松弛感,要有对前路的无畏,就如苏东坡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总之,总结成事的方法论,心力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这个“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最重要的。 愿大家都能刻意训练自己这个核心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