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一个比“八正散”还好用的方子 —— “忍冬竹叶汤”治尿感

 又一村240 2024-11-22 发布于北京

导读:今天学习曹向平先生用“忍冬竹叶汤”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尿路感染乃细菌感染性疾病,类似于古代热淋、血淋之属,女性较多,每发于月经期或有带下之患者。

其病因一般认为与邪热湿浊相关,临床表现普遍存在发热、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症状,甚或尿血。

图片
01

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曹老认为该病多由于邪热而成,或因他脏导致湿热下注,或因月经、带下而外阴不洁,以致邪热湿浊蕴结于肾与膀胱。

该病虽与湿浊有关,但却根于邪热,以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州都之水下行不利,必有湿浊随之而生。

回顾古代对淋证的认识,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谓:“淋有五,皆属于热”;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都强调邪热致病说。

张景岳则更明确指出:“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

据此病因病机,曹老提出清热祛邪为该病治疗大法,并以甘寒清热为治疗原则,自制忍冬竹叶汤。

忍冬花15~30g,淡竹叶10~15g,瞿麦10~15g,萹蓄10g,虎杖15g,生苡仁10~15g,甘草梢3g

如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茜草根;涩痛明显者,加琥珀拌木通;大便实者,加青宁丸;发热甚者,合小柴胡去姜、枣,重用柴胡;偏湿浊不化者,合三仁汤进退。

图片
02

“尿感”虽以肾及膀胱为病所,但表现可以各异。

虽一淋证,古人有曰热在下焦,有曰三焦有热,清代名医张璐则曰:“心肺蕴热不能滋其化源,小便赤涩如血而少。”

而曹老选用忍冬竹叶汤则具三方面意义:

其一,忍冬花清热解毒,清疏兼顾,无论上、中或下焦之热皆可清之,合淡竹叶则清心导赤利尿,二者相辅相成,可达邪清浊去之目的。

其二,实验证明,忍冬花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病毒有灭活之功,无疑对尿路细菌感染有利。

其三,“尿感”为邪热为病,又有肾虚为内在条件,本病中后期每易出现阴津不足之象,选用甘寒,又避苦寒等伤津耗液之弊,故本法又优于八正散。

图片
03

“尿感”发病、发展颇具规律性,虽大部分于急性期经治而愈,但也有部分或因治疗不当,或因感染菌株耐药,可呈迁延难愈之势,甚则少数反复不愈,或遇劳即发,耗损肾气,肾气衰败而致肾功能减退。

故对此病治疗,虽应以清热祛邪贯穿始终,但尚需视正邪之势,体质差异及合证、兼证之不同而分阶段、分证型辨证遣方,随证损益。

一般可分急性、迁延、慢性三期。

多见于初发,主以甘寒清热,利尿通淋为原则。

迁延期多见于上尿路感染,菌尿难以消失者,一般就诊时病程已一月兼旬,常伴有腰痛、乏力等气血或阴津消耗之象。

此期治疗仍应清热祛邪为主,但需顾护正气,于忍冬竹叶汤中配滋肾,益气之法。

如益气加黄芪、白术;滋肾加大生地、炒知母;腰痛甚者加白芷、威灵仙;尿菌不转阴者可加秦皮、白头翁、白花蛇舌草一二味。大凡以二分祛邪,一分扶正组方。

迁延阶段经治疗症状消失、尿菌转阴,如素质脾气虚弱,予服补中益气丸;肾阴不足,予服知柏地黄丸一至两月,以增强体质,可防止复发。

至于慢性期,除常见慢性肾盂肾炎,部分尚表现为肾功能减退,多因邪热或湿浊久恋,劫肝肾之阴或耗脾肾之气,导致肝脾肾等脏腑亏损。

故本期治疗除急性发作仍以清热解毒为主外,多以补虚固本为要,有邪热之象或尿检脓细胞数增多者,兼用清利,配忍冬、竹叶组方,并根据脏腑辨证选方用药。

慢性期肾之精气亏损,患者常具顽固性腰际疼痛。

对此,曹老除辨证内治,同时配以外治法,如用生大黄、炒白芷、桂心、芙蓉叶研粉蜜调,外敷肾区,多于连敷1周而疼痛减轻或消失。

于慢性肾盂肾炎也具明显效果,可能与该方寒温并用,通络化瘀有关。

图片
04

辨证论治为中医之精髓,但尿路感染乃邪毒所侵,因此须注意结合辨病,其意义不仅在于谨守病机,甘寒清热能有效地治疗本病,还在于部分患者尿检异常,但却无明显症状,或经治疗症状消失而菌尿不消。

此时重视辨病,专以清热祛邪方可控制病情或巩固疗效。

辨病辨证相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发挥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特长,这是曹老治疗尿路感染获效之基础。

此外,对于尿感常见症状治疗,曹老在选药上颇具匠心。

如腰痛者,不用川断、寄生而选用白芷、威灵仙。

白芷祛风定痛,燥湿化毒,近代药理研究报道其可抑制多种杆菌。

同时,威灵仙又可祛风止痛利尿,且《开宝本草》谓其可疗“膀胱宿脓恶水”,实有清利膀胱而止腰痛之功,用之一举两得。

对于尿道灼痛者,以琥珀粉拌木通,化瘀浊而通利;

尿培养大肠杆菌阳性者,常加用秦皮、白头翁,两药虽习用于治痢,但俱能清化湿热,于尿培养大肠杆菌阳性,用之往往获效。

其外治法的运用,为尿路感染治疗创造了新的治疗途径,这也是曹老学习前人经验与长期临床积累之一得,值得我们借鉴。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淋证癃闭卷》,单书健、陈子华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9.8。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