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轶事

 120035948@qq.com 2024-11-23 发布于江西
母亲轶事
文/朱绍章

母亲轶事

——八旬老人忆母记

作者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七年了,我自己也到了暮年。回忆母亲的一生,她的音容身貌宛如昨日,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她虽然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她身上具有的超人智慧、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效仿、继承和发扬。

(一)母亲是一位性格坚毅、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

父亲去世后,她一人带着一子、一女,勇敢地挑起全家重担,独力持家,担当起养育子女,教育子女的重任。她一生从不认命,刻苦耐劳,不向困难低头。

一般的农村妇女,遇到大灾大难、伤心痛苦的事,都会痛哭流涕、大哭大叫,长时间以泪洗面;但我的母亲性格坚毅,从来不是这样。

我一生中只见过母亲流过两次眼泪。

第一次是在父亲病逝时,她一人强忍悲痛,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忙着和舅父陈炳南、姑父胡声桥,协同八仙处理丈夫的后事,忙着给丈夫更衣换帽,装棺入殓……直到她看见香英姑母给我和胞妹爱花穿孝衣孝服、披麻戴孝,给父亲下跪吊孝时,看见自己的孩子这么幼小就失去了父亲,她才忍耐不住,和姑母一起失声痛哭起来。

第二次是我因学校伙食团停了膳,被迫回来拿饭钱。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从楼上木箱内拿出一个银项圈交到我的手里,沉重地对我说:“绍章崽啊,这东西本来准备留给爱花做陪嫁用的。现在实在没法子了,你先拿到银行换点现钱吃饭吧……”说着说着,她双眼通红,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二)母亲是一个有经济头脑、善于当家理财的人

母亲从小聪敏伶俐,十多岁就在店里招呼客人,帮助大人结账收钱。她口算极快,常常掌柜的账目还没算出来,她就已经将价钱报出来了。由于她算得又快又准,顾客们给她起了个外号“铁算盘”。

三年国家困难期间,我正在读高中。当时生产队收入极少,每个劳动日的工分值很低,只有五角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壮劳动力每天最多只能挣五角钱,每个女壮劳动力,每天只能挣三角多钱。大家都缺衣少食,生活十分困苦。

母亲极具经济头脑。她见社会上物资十分短缺,香烟经常断货,黑市上价格相当高。她每天早早地带着妹妹悄悄地到村子四周的烟地里,收捡生产队不要的烟叶。一把一把的捡回来,晒干扎好。等到政府开放换香烟市场,她就结伴背着烟叶到南昌市卷烟厂换购香烟,再拿到市场上出售。据人家讲,利润相当大。她来来去去走了五次南昌,共挣了150多块钱,相当于我家两年的总收入,算是发了一笔小财。

(三)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敬老惜贫的人

我有一位邻居 ,叫梅英婆婆,是一位孤寡老人,她那时已经七十多岁。她家的老房子倒塌了,生产队只好从废墟中找出几根木料,给她搭建了一个窝棚安身。每逢刮风下雨,梅英婆婆担心窝棚倒塌,经常来我家躲难。母亲从来没有厌烦过,每当梅英婆婆来了,母亲总是热情招待,嘘寒问暖。有时候天气实在太冷,担心她的被子太薄,还留她在家里过夜。

队里有一位庙云公公七十多岁了,也是一位孤寡老人。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我见他只穿一件单裤,冷得全身发抖,便回家向母亲说了情况。她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家里倒是还有一件你的半新棉裤,也不见你穿。你要是见他冷得可怜,就拿去送给他穿吧。”庙云公公接衣在手,连声感谢道:“你们母子真正是雪中送炭啊……”

作者



(四)母亲是一位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的人

我国解放初期,自然灾害频发,河南、安徽、江苏来我省逃荒讨饭的人很多,去了一批又来一批。大多数人都是拖家带口,全家人一块来。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尚在哺乳的婴幼儿。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之心。看见老人或小孩因饥饿哭诉,每每放下自己的碗筷,也要给他们半碗米粥或者菜粥充饥。事后,她还常常对我们说:“他们要不是在家无法活命,肯定不会抛家失业,到外地逃荒讨饭……”

(五)母亲是一个喜欢反思自己过失、追求上进的人

母亲是童养媳,从未念过书,这是她一生的憾事。我的邻居孝云公公是村里的文化人。他曾经告诉母亲说,黄沙岗有一位付姓财主,在县城开了一个南货铺,家里很有钱。他在老家置买了许多田地。他有一位在南昌市工作的儿子,解放前夕曾多次写信回家,劝告他说:“十块钱一斤的肉,尽量吃;十块钱一亩的地,切莫买。”付财主听懂儿子的话,借口生意亏本欠债太多,把老家的田地低价贱卖了。后来解放后土地改革,按田产划分阶级,他由于家中田地少,由原来的地主成分变成了小土地出资成分,躲过了土改,一家人过着太太平平的生活。母亲听完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读书明理的好处。”

在土改时期,我家是中农成分。家里大约有田地十多亩,是一户典型的自耕农。母亲没有文化知识,缺乏“政治上的灵敏性”,不知道政府的土地政策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原来解放初期,农村的土地仍可以自由买卖,政府也没有干涉。据她讲,当时的土地的市面价格,水田大约每亩100~150元,旱地大约每亩50~80元。她后来告诉我,她没有变卖田地的原因是考虑到田地可以自己耕种,也可以出租,收些租金。是想保住我家自耕农户的身份。

当丈夫治病要钱时,当儿子读书要钱时,她都没有把土地变卖,而是将家里原本不多的积蓄变换成了现钱,卖光当光了。后来,她精心保存下来的田地,一次性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变成了公共财产,弄得自己两手空空,后悔莫及。她十分遗憾地说:“这是我一生中做下的一件大蠢事,也是没有文化知识,不知道政府的政策会发生巨变的害处。”

(六)母亲是一位重视文化知识、关心子孙教育的人

她老人家从小当童养媳,没有念过书。她深知读书明理的重要性。在失去丈夫,独力持家的困难情况下,仍然顶住生产、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含辛茹苦,凭一己之力坚持把一子一女分别送入大学、中学读书识字,也可以算是一种乡间奇迹。这不是一般的农村妇女能够做到的。

她老人家常说:“读书识字,是先输后不输……”由于她充分认识到读书明理的重要性,是改变子女命运的重要途径,才能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坚持送一子一女上学,读书识字。她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一直受到乡亲们的尊敬和赞扬。

现在,我和胞妹爱花能一生从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过着比较安定的农村生活。到了老年,都有一份不薄的退休金,在农村过着比较舒心的生活,安度幸福的晚年,这都是国家和母亲给我们带来的恩惠。

永远感谢贤母慈母天高地厚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