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地标性建筑,它象征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巴库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扎哈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在概念上平衡了先锋性和文化性,体现了扎哈强烈的个人风格。 在场地处理上,它充满人文关怀并激发了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室内的流动空间张弛有度,整体的结构设计和立面设计是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项目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想把广场改造成一个建筑环境,在内部和外部之间创造一个连续的流动,创造一个无限的空间。” ——扎哈 左右滑动查看建筑各面 项 目 档 案 建筑设计:Zaha Hadid Architects 项目名称:Heydar Aliyev Centre 主要建筑师:扎哈·哈迪德;Patrik Schumacher;Saffet Kaya Bekiroglu 地址: 阿塞拜疆共和国,巴库 项目时间:2007 - 2012 (已建成) 获奖情况:伦敦设计博物馆“年度设计大奖” 基地面积:111,29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7,519平方米 占地面积:15,514平方米 社 会 背 景 1922年至1991年期间,阿塞拜疆是苏联的一部分,漫长的苏联统治带来了大量统一风格的建筑和城市。 在2004年至2014年期间,阿塞拜疆是按照以石油为基础的租赁型国家模式运行的。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以及政治环境的变化,阿塞拜疆政府也在寻找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新的立足点和收入来源。 阿塞拜疆政府受到迪拜成功发展的激励,因此其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参考了阿联酋,政府希望将首都巴库打造成另一个迪拜。政府相信一个宏伟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游客,这意味着需要在巴库建造大量高层建筑、运动场、购物中心和会议中心。从国际地位的角度看阿塞拜疆希望摆脱苏联的影响,用地标性的建筑展现其民族巨大的进步和雄厚的财力,呈现崭新的国家形象以获得国际声望。 政教分离的阿塞拜疆世俗化程度极高,具有很高的文化包容性。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下,政府对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期望不是通过模仿或是复原历史将城市与过去联系,而是通过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建筑设计重新解读历史在这座城市当下的意义。对于当时的巴库来说,洗去身上苏联的印记和参与构建现代化的未来是最重要的。 建 筑 介 绍 两大结构体系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主体由混凝土结构体系和大尺度的无柱空间体系组成。这座建筑的空间框架、混凝土结构、柱子和基础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系统。 设计之初,结构工程师想用钢桁架和梁作屋顶的结构支撑,后来,德国MERO公司设计制造的自由形式空间框架因为可以构建复合曲线并节省用量成为最终的施工方案。 为了保持建筑流动性与自由形态的纯粹,建筑师选择用围护结构和幕墙隐藏竖向的结构元素。曲折柱基将建筑从地面上撑起,燕尾状的悬臂梁逐渐变细,在东部支撑建筑的外围护结构。 ▲结构体系——空间框架 大量的混凝土被用来制造建筑中的三维剪力墙。钢制核心梁从核心筒中延伸出来,垂直方向上的钢构件和空间框架都被固定在上面。地表之下46 m长的混凝土桩让这座建筑有抗7.0级地震的能力。 ▲结构体系——混凝土承重墙 在钢铁骨架之上需要覆盖柔性的皮肤。在仔细地筛选了饰面材料之后,设计团队最终选择了灵活可变、适应性强的玻璃纤维混凝土和玻璃纤维增强聚酯作为表皮的嵌板用料。 ▲结构体系 流动型建筑 整个设计包括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会议中心。这一综合性项目围绕中央广场将这一区域的住宅区、办公商业区和酒店等设施统一起来。 这座流线型的建筑不断从地面向上延伸,曲线形的外观表皮将建筑各空间的功能区有效分割并很好地保留了其各自的私密性。 另外,这一流线型由地形自然延伸堆叠而出,并盘卷出各个独立功能区域。所有功能区域以及出入口均在单一、连续的建筑物表面,由不同的褶皱堆叠呈现。 这种流线的堆叠有机地连接了各个独立功能区,并与此同时,不同的褶皱形状也赋予每个功能区以高度的视觉识别性和空间区隔性。博物馆的内部设计同时也与外部景观环境相呼应,为参观者提供相对开阔的参观视野。玻璃幕墙表皮给室内空间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朝向北面的图书馆区域可以有效的控制自然光照射。 一系列坡道设计连接了室内各个区域空间,并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交通回路;空中通道连接了图书馆和会议中心。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在新广场上设计了一个公共论坛区域,作为整个文化中心的延伸。 内部空间 内部的空间在这个曲面壳体内相对经济地容纳了三个(可合成一个)矩形的多功能厅和一个大观众厅,过厅及残余空间的利用效率也远高于与之设计思路类似的首尔DDP项目。 该作品再次验证了建筑师非凡的空间想象力和成熟的建造控制力。在内部空间构建层面,人们能够感知到关于自然洞穴与现代船舶形式的隐喻与再现,以及全方位立体式的空间流动性。 室内空间最精彩的部分是用橡木包裹的礼堂,橘红色的橡木使大厅看上去像一把名贵的大提琴。橡木条覆盖了天花板和地板,板材间隙里透出的光就像摇曳的火苗,让人不由联想到古代巴库地面上自燃的油气,以及阿塞拜疆本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火祭。 建筑内部的条形灯带镶嵌在内表面,跟随内表面弯曲,它们的安装为公共空间加入动态的元素。 设 计 理 念 自然 扎哈一贯的"人造地景"概念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中也有体现。她会提炼出自然形态,比如森林、冰川,沙丘、熔岩等的一般拓扑形态,并用抽象,类比、拼贴、杂混的手法将这些形态引入建筑语汇的范围中,自然的主题以"流动性"和"无缝性"的形式展现,扎哈为建筑、人和环境搭建了新型的话语系统。 流动 在扎哈事业的中后期,"液体空间"成为她的风格标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一座空间由连贯曲线塑造流动的建筑,它通过建筑空间的宽窄变化推动着来到此地的人们在墙壁和天花板之间前进,这种形式也让各个空间拥有独特性和不同的私密程度。这座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液体建筑"完全属于新世纪,展现了阿塞拜疆国家对未来的期许。 整体流动性的灵感不仅是全新的,也从当地的传统而来。伊斯兰历史悠久的建筑、书法、天花、壁画、装饰、艺术花纹的无缝连接,整体统一都给了设计灵感。 为了实现大型的无主空间,让人们体会到内部空间自由的流动性,空间框架系统保证了建筑的自由形态,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和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是理想的自由外饰面材料,完美的实现了广场、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 无限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内部的纯白色地面、墙壁和天花是整体的空间曲面,扎哈用连续转折的建筑语言诠释了"无限"。可容纳960人的大礼堂、会议厅、图书馆、工作坊和博物馆在表皮下通过中庭连接成一个整体,公共空间在整座建筑中如同液体一样流淌,使人们感知不到空间的边界。 更能体现无限性的便是广场的延续。 原本是废弃坦克工厂的基地并不平整,中间有一分为二的地形落差。对此,扎哈在建筑体量与城市道路之间放置了一片梯田式广场,在公共广场、建筑本体和地下停车场三者之间建立顺畅的连接。这种措施避免了土地的挖掘和填埋,将场地的劣势转化为项目整体设计的一大特色。 从香港之峰俱乐部(The Peak Club)开始,扎哈就一直致力于建立建筑与场所的一体化关系。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项目里,建筑师们先在场地中绘制路径图,通过设计供人行走的直线路径和曲折的层叠梯形水池激起观者探索的欲望。瀑布与水池元素的加入也强化了整个场地的流动性。 “我们想把广场改造成一个建筑环境,在内部和外部之间创造一个连续的流动,创造一个无限的空间。” 连接各处的公园体系造就了城市、广场与建筑之间连续的流动关系,市民和游客可以从不同高度的平面进入建筑,这个国家级的文化中心向所有人展现出开放的姿态。人们顺着建筑的轴线方向沿着错开的台阶被引导向上,最终聚集在建筑门前的广场。 光影 为了突出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设计人员对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照明系统做了精心的设计。照明方案对建筑在白天和夜晚的效果做了区别化的设计。 在白天,建筑的体量反射太阳光,使得文化中心的外观随太阳时间和观看角度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半反射性玻璃营造出暧昧的效果,既不显露出室内流动的空间,同时引起参观者的好奇心。 而到了夜晚,由室内照向室外表面的光逐渐改变了暧昧的特性,展现出空间的布局和内容,并维持室内外空间的流动性。 技 术 图 纸 总平面图 底层平面图 正立面图 剖面图1 剖面图2 结 语 扎哈像是一个挥舞魔术棒的巫师,将伊斯兰文化、自然形态和先锋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串与城市环境连为一体的巨大褶裥表皮和开放流动的空间。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极高的完成度也使扎哈称其为她理论化程度最高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豆瓣 [2]谷德设计网 [3]搜狐 《流动·无限·未来:阿塞拜疆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设计解析与评价》 [4]百度图库 文案:蓝逸然 排版:潘俊蓓 初审:郑颖琪 终审:贾朝强 |
|
来自: 遐逸生境知识库 > 《阿塞拜疆共和国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