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将功成万骨枯——稷山玉壁城遗址

 访古游记 2024-11-23 发布于广东

玉壁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均安村的汾河二级台地上,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北周保定二年(562)置勋州,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城始荒废。是北朝时期极为重要的军事重镇。玉壁城遗址是玉壁之战的发生地,这两次大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争夺战,研究北朝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玉壁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
国保碑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实权分别落入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手里。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以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占有函谷关以东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区;西魏以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为都,占有原北魏的关中一带。两魏彼此对立,山西始终是首当其冲的争战之地。
玉壁城遗址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地处险要,上书请筑城并由河南的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西魏朝廷欣然照准,此为玉壁筑城之始。玉壁城东西稍长,南北稍窄,整体略呈“凹”字型,东西长约1850米,南北宽约1430米,总面积约264.6万平方米。城址建于黄土台地之上,三面深沟一面壁垒,唯南面两沟夹峙的窄处筑有城墙建有城门可供出入,地势突兀,险峻天成,易守难攻,成为西魏在河东可进可守的桥头堡。

南城墙遗址
西魏大统八年(542)、西魏大统十二年(546),东魏权相高欢两次进攻玉壁城,先后遭到西魏名将王思政、韦孝宽的坚决抵抗,非但未能攻克城池,反而自身伤亡惨重,史称“玉壁之战”。在这两场大战中,交战双方使用了火烧、挖掘地道堑壕、修筑土山、建造战车、阻断汾河改道等多种攻防手段,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堪称古代战争中使用战术最为齐全的大战。而高欢正是在第二次进攻玉壁城不果后郁郁而终。这两场战役对中古时期的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玉壁城现存遗迹示意
玉壁城遗址内现存残长约300米的南墙,宽3-8米,残高2-8米,墙体为夯筑。城南西侧墙体向北缩进,然后折西,再折北,与城西的深谷相连。北墙东侧的崖壁上有一条地道入口,年久黄土崩塌掩盖,只剩一个黑洞洞的小口。城东、城西则未见大段连续的墙体,只在与南墙相连处和地势较为低平的地方找到了部分残存的墙体。北城垣较短,位于前伸的舌状台地窄处,紧邻城墙遗址筑有一方形墩台,残高3米余。玉壁城遗址中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南部与城门相通,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应为原来的主干道,现已碾压冲刷成为一道沟,明显低于两侧的地表。

墩台遗址

乱葬坑遗址

千年时光几乎磨平了地表的绝大多数战争的痕迹,最能体现“玉壁之战”残酷之处的遗迹非乱葬坑莫属。在玉壁城遗址内西北的墩台南部断崖处有一直径约3米、深8米、俗称为“万人坑”的大型乱葬坑。万人坑是一个井状的深坑,里面骷髅清晰可辨,人骨累累。《资治通鉴》记载:“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直接写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