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气稽留令我想起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熙越 2024-11-23 发布于上海

当时在写完《卫气羁留》一文后,我大脑就开始迅速倒带,诸多画面接连闪回。但并没有随即码文,是因为我想让这颗“子弹”,确切地说是“导弹”,再多飞一会儿~

今年年初第一次读到李东垣的消渴方时,我想起的是一位已经故去多年的长者。他是我的一位长辈的同学,患有糖尿病。

那是很多年前了,医院还没有任何挂号平台,他找的都是本市排名最前面的相关领域中医专家,每次都要花钱雇人于凌晨三四点前去排队。

就这么看了两年时间,从正常说话到说话困难,从吞咽正常到吞咽困难,从走路正常到走路困难…从一个看起来像是正常人,到任何人一眼即可明辨的重病患者。

他后来问过我:他信中医,并不是不信,但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

我那会儿看过他的舌象,真实地领教到了什么叫做“光如镜面”。他的那些方子也确实都是滋补肝肾为主,兼有清热。但当时我只有气化的概念,就说你这应该是气化不利的问题啊。

尽管所有专家们前仆后继地把他推到了轮椅上,但他仍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的判断:阴虚。

他对我说,他口渴离不开水,恶热不恶寒,绝对是阴虚,况且所有人也都这么说,因而接受不了我的气化说。

不久之后他去世了,在一次外感发热后。我是后来才通过长辈得知的他的死讯,也不知最终夺走他生命的具体是什么并发症,但终不会离于循环衰竭。

他的那句“为什么”,我一直放在心里。所以当我读到“生津甘露饮”里的“舌根强硬肿痛”症状时,就第一时间想起了他。

命运很有意思~ 我在写《卫气稽留》那几天,前后有几位读者前来分享,都是与血络有关的问题。

其中有位年轻读者说他读到了一则肺癌晚期吞咽困难的医案,对其中的治法有些疑问。那案的病人在癌症晚期阶段里,忽而有一天出现了吞咽困难,伴随头面部浮肿,痰喘等症状。

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气逆上壅”,而医者使用的恰是王孟英治下虚痰阻常用的”化痰+养阴”法,我也称其为升降层面的半闭半脱法。

病人服用后,气机得以顺降,上焦症状得以缓解,但是吞咽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二便没有什么明显异常,胃口也没有问题,表示很想吃东西。欲望还在,能力却先行一步消亡了...

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孟英笔下,那些气机得以顺降,甚至能简单进食,却仍然不久于人世的病人。

孟英对他们的判断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脉象已无胃气。这或许是他几十年行医的经验,凡是遇到这样的脉象,无论当下是否能有好转,都无法逃脱短期即将临近的死亡。

至于终极的为什么,孟英可能终生都没能想到过,这和他治的那些霍乱病人,机理如出一辙。

此话怎讲呢?

倘若我没有处理过消化系统急症的救急,那我一定理解不了孟英在《霍乱论》里写的这段话:

“肠胃乱,故气道立时闭塞,血脉因而瘀滞,四肢厥冷,手面皆黑。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见证若是之骤者,非气血忽然枯槁也。夫人气以成形耳,气不流行,血肉即死。故初起亟宜开闭,俾气通血活,邪得外泄则正自复。昧者不知邪闭血凝热深厥深之理。”

在写东垣放血法的时候说过,我使用此法颇多。还没说的是,我最怕一种情况:

针扎了,可是血出不来…

很多人以为人的血液循环,从正常流动到瘀血凝滞,是个非常缓慢渐变的过程。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它发生在弹指一瞬间!

有次处理个胃肠急症,病人闷乱痛苦心率狂飙,我仍是取穴尺泽及附近,狂扎数针,却难以出血。借助拔罐都出血困难,点滴而出,且成瘀块。这下我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超乎寻常,于是加大外治手法的施行范围以及力度…

相隔一个多小时后,再次同位置扎针。这次血流畅快,粘稠度恢复,质地滑润…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此时热势暴盛出来,但我明白局势已经得以扭转了。

因为气机外达了。

孟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高频率地处理霍乱病人。为救患者,甚至启用了有清一代主流医者们,大多不再接触的刺络放血法。另外,他还读到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其中的血络解剖与特定部位特定治瘀法,表示深感震撼。

可惜天不假年,他在生前应该没能发现:严重致死的霍乱,与那些暂得顺降的气逆上壅,两者的卡点与致命点是完全一样的:

血络严重堵塞了,气已不能正常流通,升降出入废止,则生命停止。

只不过,一个是急速的暴势的,一个是慢性的缓势的。

因而,我对于那位年轻读者的回答是,化痰养阴法可令暂气机顺降。但吞咽困难,其问题本身是出在血络层面。而癌症晚期的血络已经满目疮痍遍地壅塞,实非如此的药物所能够予以解决的。

按照古人的“卫气稽留”理论,胃气/卫气一旦不能外达通行于分肉之间,那么人体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寸草不生,很快凋零。

为了更好地理解晚期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我还例举了重症肌无力与渐冻症来作比方。

是的,糖尿病也好,肾病也好,癌症也好,肌无力渐冻症也好…这些在西医里属于不同人体系统的疾病,在中医里其实为一也,病邪皆在血络层面。

之所以病邪在血络层面,是因为该在的不在。卫气稽留,没能正常通行于血络。

最初或是因为胃气/卫气一时消耗过多而不足以外达;或是因为胃气/卫气一时卡顿在胃肠等处,受阻而不能外达。由于卫气稽留,血行便失其常,“奇邪”得以充塞。进而,血络障碍又反过来加重了卫气稽留,因为分肉之间的流通滑利,是卫气能够及时返回并顺利通行的前提条件。

胃气/卫气一旦不能顺利走阳道,那么水谷代谢也会失常,滞留于内或径直下溜。

滞留于内的那部分,成为有形实邪阻滞三焦。又由于体表偏于闭塞,气/液难走常道而形成异常疏泄。气挟痰升逆上壅,就表现为了痰阻气逆之象。

如此回想到《韩飞霞案》,不禁感叹其医理基本功实在是太好了~!

飞霞的长兄在暴哭之后,浑身疼痛,他医或是以为外感受寒,或是以为肾虚,但飞霞眼里看到的是“结构位置”。

他说此证在经络层面里,为李东垣当年所称的“奇邪”,应予以补中兼行经通络。否则,或是往消渴、痿痹、疮疡等证发展,或是直接发展到痰逆上涌,到时就一切都晚了!“若痰上,殆矣!”

我当时没能完全读明白,所以对于这句话没进行展开。

其实就是当体表经络闭塞后,内部气机会因无法得到正常流通疏泄,而形成暴逆之势。周圈经络的堵塞,对三焦而言相当于一股强大的挤压之力。

一旦经络完全闭塞住,那么这时的“痰上”,就是人体“升降出入”最后终点的标志了。或许能一时降气,但是胃气/卫气已不能再通行于血络了,死亡仍会很快来临。孟英笔下那些病人,最后就是没多久“暴脱”而亡。

说是“暴脱”,指的是其呈现的外象,实际的医理却是闭塞。经络层面的严重闭塞,导致气机无法出入,而呈现升之疏泄暴势。

因此,这些病人的脉象皆如《内经》所言,毫无胃气。无胃气,实际上也是无卫气。血络层面再难有卫气得以通行,因而呈现“弦硬”。

我年少时见证过家中两位老人的死亡,一位极为瘦削,几近皮包骨,另一位颇为肥胖,但她们俩人最后都死于痰涌上逆。我最初学中医时,看到书上把阴阳虚实划分得干干净净一刀切,就感觉不太真实,因为看起来阴虚之人,与看起来阳虚之人,都一样有那么多的痰邪...

本号前期,我明确了气不能化津的同时必然亦不能化邪,因此虚实必然同时存在。

更为完整予以解答的,是近期的“卫气羁留”。说它完整,是因为它还原到了整个人体运行。

最后有三个颇为挑战既有认知的医理与诊疗假设提出:

1、所有晚上更容易口渴的情况,都可考虑“卫气稽留”问题,因为晚上卫气更偏行于阴;

2、外治法应该要比我们以为的想象的更为普适。本篇提到的所有疾病范畴,甚至一切卫气稽留问题,都可借助外治法。而且,若是病势已深入血络层面的话,外治法与导引法(如赵老的走路法),或许要比内服药更为有效;

3、这条比较狠,若是完全接受不了,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既然一路写到这里,就不能不写下来了:

所谓的年老偏于下虚,都是因为外达之路已荒芜难走。而之所以主以降行法,并不是因为其符合人体本来的运作,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治疗,都已无法重新打通外达之路,只能退而求其次而已了...

电池越来越难充电的这点,很难有效扭转;更多能做的就是解决一时的升降层面的卡壳卡顿。

老年人的早醒,原因也在这里。正常人随天地之气的升浮而气机外达,清阳升浊阴降。升降出入是随时动态平衡的,所以不会扰动醒来。但老年人已横向难走,就只能升逆于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