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600年(卅五)皇帝集权 皇帝称号是怎么来的?

 陆一2 2024-11-23

为什么秦王嬴政要自称为皇帝,皇帝这个称号究竟是怎么来的?它又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不战而降,至此,秦王嬴政历时十年,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于是他就召集大臣们在一起讨论,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也不能再叫秦王了,如果不换一个名号的话,不足以显示我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名垂青史,你们商量一下,确定一个新的帝号。秦王嬴政为什么要换称号呢,因为王是之前周天子的称号,后来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称自己为王,但是现在六国都已经被自己给灭了,所以他认为,王这个称号与自己的功绩已经不匹配了。

然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就在一起商量,他们说:古时候的五帝,五帝指的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五帝所统治的疆域不过千里,而且诸侯们也是,有的来朝拜有的不来朝拜。如今大王兴正义之师讨伐诸侯,平定天下,疆域是五帝时期的数倍,五帝的功劳和您是没法比的。然后他们接着说:古代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以泰皇最为尊贵,您不如就称泰皇算了。秦王嬴政一听,对大臣们说:去泰留皇,采用上古帝的位号,以后就称我为皇帝。这就是皇帝称号的由来。接下来大臣们又说:今后您发布的政令称为制书,下达的命令称为诏书,您自称为朕。

朕这个字在秦始皇之前,只是个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但从秦始皇开始,别人都不能自称为朕了,朕就成了皇帝的专属,一直沿用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秦王嬴政听了以后,就在他们奏疏上批了一个字,可。帝号的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秦王嬴政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朕听说,上古时期的帝王是没有谥号的,周天子时期才有了谥号,而谥号是根据自己生平之事,由后人来定的,这等于是让儿子来议论父亲,臣子来议论君主,这样不行。

从今以后,废除谥号,我就称始皇帝,从我开始,后世称为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世代相传无穷无尽。这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改称皇帝,废除谥号。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秦王嬴政这个时候已经有点飘了,改称皇帝,皇是三皇的皇,帝是五帝的帝,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经盖过了三皇五帝。当然人家飘也是有资本的,秦国之前三十几代国君都没有完成的伟业,他仅仅用了十年就完成了,并且他认为他建立的王朝可以传承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所以就有点飘了。

而废除谥号呢,说明秦始皇此时已经开始独断专行了,不光生前不允许别人批评他,死后更不允许,谥号是后世国君和大臣,对前代国君的肯定或者否定,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和武都是谥号,但文和武的谥号不是随随便便上的呀,他是有标准的,当然文和武都是褒义的谥号,还有一些贬义的谥号,比如灵帝、炀帝等等,所以秦始皇就干脆剥夺了后世君臣对他评价的权力。秦始皇做的第二件事,是中央集权,建立三公九卿,设置郡县,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他为什么要设置郡县,而不是效仿周朝的分封制呢?其实当时有很多大臣是提倡分封的,丞相王绾就建议说:如今诸侯们刚刚被灭,尤其是燕国、齐国和楚国,地处偏远,如果不封个王的话,很难镇的住那里,请皇上封皇子们为王,去镇守各地。

秦始皇一听,就让大臣们讨论,很多大臣都表示赞成,但是有一个人坚决反对,这个人就是李斯,他说: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子弟为诸侯,刚开始他们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但是他们的后代逐渐就疏远了,再后来就会相互攻击,成为仇敌,进而就形成了群雄并立的局面,周天子也没有办法。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以后,对大家说:此前,天下纷争,百姓苦于战乱,就是因为诸侯并立,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再封诸侯的话,日后必然再起战乱,就按廷尉的意思来办。于是,秦始皇就把天下分为了三十六个郡,每个郡都设有守、尉、监等重要官员,郡守是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是郡守的佐官,主管一个郡的军事,郡监呢,是负责监察的官员,而郡下面又设置了县。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知道,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国是有高度自治权的,诸侯掌管着自己的军政和财政大权,这样就有一个弊端,周天子的权力,仅限于他自己管辖的区域,诸侯国的事务他管不了,而郡县制呢,所有的郡县官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而且不能世袭,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同时,他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是整个国家的权力中枢,而这些高官统统由皇帝来任命,概不世袭,这样一来,就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这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做的第二件大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央集权制。并且这项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那么,接下来秦始皇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呢,我们下集接着聊,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