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陷入死境,如何突破

 熊向阳文集 2024-11-24 发布于湖北

      创作陷入困境,如何突破

          向阳花开

文友梁铁牛贴出一文:《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其眼界思想具有强烈的前瞻性,提出文学创作向更高维度空间拓展,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下节选精彩片断:

大陆文学的走向,近年来愈加趋向乡村化和荒漠化,集体的心灵回归,转向显得孤独,更加强调个体生命的最初体验。

推而广之,绝大多数中国文人作品,都是循着陆地及陆地延伸开来的绿洲、河流及城镇、村庄而发生故事。

文学家,特别是作家的使命,不仅要发力于追溯生命的根源与生活的意义,更要跳脱当下、把思维拓展到更加辽阔无垠的空间里去,与科学探索同步,用梦想的火花,点燃未来创造之路,把更多的思索与笔触,融进文明发展的大走向与大舞台上,引领生命从无数的悲喜里、跃升到更加充满期冀和愉悦的崭新领域里去。

就以上观点,我深感震撼,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来作粗略的探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提法前瞻性太强,很难驾驭,脱离经验常识的写作会飘逸,只会剩下想象力的驰骋,会造成不真实。国人审美观不认可,或者是时机未到。就像现在稍微有点先锋性的写作都没有市场一样,需整体素养的提高。

我们的文学创作其实与欧美的差距太大,重要因素是大框架约束力,百家争鸣是不可能的。这两年的城市文学就是为了区别千篇一律的乡村文学,但城市文学都陷入纸醉金迷的叙述,难有突破。

文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太高实践跟不上,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就比如海洋文学,怎么切口?怎么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可能都去写《老人与海》,突破口在哪里?延伸途径在哪里?

有人写了海洋文学,内核还是放在渔村,这就是尴尬,借了海洋的壳,仍然写的是乡村,还是乡村文学。几千年乡土气息不可能一下扭转,或许是几百年后也无法接通,或者是本土并不适合三维拓展。有作家说我们不可能出现世界性作家,就是这个原因吧。

创新性必然是冲击当下文学观念与规约,重在呈现独特的思考力与多元审美观,可概括为“世界性”和“交互性”融合在一起,眼界思想必须站在高岗上,又以俯下身子的态度,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可能做到。创新和突破就是要有“新质力”,让人眼前一亮,不可思议。

文学必然是守正再创新,乡村文学底蕴丰富,难在真正的突破,无论是语言的创新、结构的震撼、切口的创意、场景的新奇等等,这些做好了,乡村文学还是利器。至少,乡村文学容易引起共鸣,文学说到底就是为了引起共鸣。

作者简介:熊向阳,笔名向阳花开,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代表作《静静的沙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特聘作家,《中国乡村》杂志现代诗编审,《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大豫文学出书网》签约作家,著有《故乡本草》《故乡风物》《故乡春秋》长篇儿童文学《生态岛》《冒险岛》《漂流岛》长篇小说《夜太奇》。长篇小说《心灵秘境》获2023年襄阳市文联重点文艺扶持项目,散文《云上岘山》获第四届石花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