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及五势是点画的取势规则,任一取势的实现必须有正确的笔法作保障。这正是九用要解决的问题。九用即九种用锋技法。 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九用腕下起伏大,八法腕态稳定),用則有勢,字無常形。 1、九用解析 一曰頓筆,摧鋒驟衄是也,則努法下腳用之。 顿:顿的意思是“触底反弹”,如顿首。这里指用力下蹲后随即回立或称回提笔锋。 摧锋:快速推压笔锋,可微移,但尖锋不前送。 (尖锋前送:在画内将笔锋上提收聚成尖锋并拉至画尾,不是点画行笔,是画尾整理) 骤衄:此处衄为退缩、回衄,即回提收聚笔锋;骤为迅疾。快速回提收聚笔锋。 动作要领:势发而推压笔锋,无位移或微移,嘎然而止,此时尖锋在后而不得前送,快速回提聚笔锋(触底反弹),中途无调锋动作。回提时蹲分减少、也可收尖笔锋。回立后可收笔离纸,也可换面行笔。 顿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上下)。 顿笔可形容为疾风骤回而息。 理解掌握顿笔的关键点是:两个连续动作即蹲即起,尖锋不得前送。 应用:横竖收(蹲衄或顿衄收)、所有起笔(竖平头方起)、折返钩、带笔、横折处、画内空抢收(虽未摧锋但为骤衄离纸)等。 效果:方、圆、断随机。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挫:折,使变向。这里指保持当前蹲分直接变面,不回提(立)笔锋。 挨锋:相邻锋面。 捷进:无调锋动作,直接以当前锋面换面行笔。 动作要领: 挫笔只能发生在蹲的基础之上,大致分为六种: ①蹲摆挫(也称蹲立锉)。摆动必有支点,利用纸面磨擦力及笔锋弹力,回顶立起整个蹲面,以此蹲面为支撑面向某一方向摆锋。摆锋时手腕动作不要大,锋面角可有可无,可方可圆。如左竖起。 ②蹲推挫。以一蹲分蹲住当前锋面仰势推行少许,然后手腕向另一侧摇腕换面中锋行笔。锋面角可有可无。如以大蹲分蹲住推行而不变腕,而为偏锋行笔,点画厚重。 ③蹲扭挫。保持当前蹲分整体扭转该蹲面,改变锋面朝向而换面到相邻锋面。方笔。 ④蹲转挫。分弧转或圆转,圆转可理解为弧长为零的弧转,都是行笔中的渐变换面,伴有裹锋绞转(介于中锋偏锋之间,可称准中锋)。圆笔。 ⑤蹲摇锉。在当前蹲面摇腕自然换面,一蹲而进,无需加入其它调锋动作。锋面角可有可无,可方可圆。如横起。 挫笔换面往往由偏到正并伴有微捻。有一面换,有时需几次挨面换才能换面到位。 挫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手腕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挫笔可形容为劲风转巷。 理解掌握挫笔的关键点是:不聚锋,不位移,直接由当前蹲面换面到相邻锋面行笔。 应用:所有起笔,横折,横钩,反捺收,左或右点方笔,折返钩、带笔、圆笔雁尾(磔)、弧弯钩(蹲摇中锋出锋,无踆钩,实为竖撇出锋,并非钩)等。最常用。 效果:线条姿态、明暗节点多变,方圆皆可。 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築,「目」、「其」是也。 驭:驭马,以加鞭后马的迅猛前冲比喻入笔力度重速度快。 直撞:入笔如打夯下撞。 动作要领:笔锋从某一方向发势直撞入纸,入笔的藏露方圆随机,主要侧重于入笔力度大,入笔动作快,与蹲锋缓节动作正好相反。重快入笔后通常微驻锉笔行。驭锋可任意方向入纸,藏露方圆随机。 驭锋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或腕右。 驭锋可形容为飓风天降。 理解掌握驭锋的关键点是:入笔时要重力、快速。 应用:起笔,入笔。 效果:点画起笔墨浓钢劲。 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 蹲锋:下压笔锋,蹲分随提按变化而变化,上提自然收聚笔锋,下压则铺锋,所谓一分二分三分笔是也。 缓毫蹲节:控制力度下蹲,可微移。如尖锋慢入等。 动作要领: 起笔时尖锋缓慢入纸,行笔中笔锋因弹性可铺可聚,压中有擎,擎中有压,控制提按力度实现所需蹲分。蹲锋可任意方向入纸。 蹲锋仅指缓毫下蹲这个动作,下蹲时锋端可有微移,但不是点画主体行笔。 蹲锋与顿笔不同之处在于:蹲锋缓,顿笔骤;蹲锋至某蹲分后可任意行笔,但点画主体行笔已不是蹲锋。 蹲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进行时或腕右进行时。 蹲锋可形容为和风吹过。 理解掌握蹲锋的关键点是:蹲锋是缓笔下压,下压中可微移,然后保持某蹲分行笔(或换面)。 应用:露锋藏锋起笔、入笔、屋漏痕行笔等。起行收接皆用。 效果:用在起笔时为露锋入笔,可任意方向入纸,蹲住可形成前的或后锋面角,方圆取决于蹲后调锋换面动作。 五曰【足存】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足存】之,「刀」、「﹝橫勾﹞」是也。 踆:可理解好鞋后跟状。有趯必先踆,但踆不一定都要出趯。 驻笔:结束该点画主体行进,准备在当前蹲分范围内(画尾)做下衄动作。主体画尾通常略有变向,以利下衄。 下衄:相对回衄而言。提锋于画尾尾沿向下微行整理画尾,不是点画主体行笔。有两种下衄:提锋降分下衄及收尖笔锋下衄两种。 动作要领: 因下衄有两种方法,踆锋也因此分两种情形: 其一,驻笔,在当前锋面直接向下微移或提锋降分向下微移,锋端在后不送前,以锋顶补缺或成后跟状; 其二,驻笔,在画尾远侧提笔聚锋沿尾沿以尖锋向下行,尖锋送到位置根据情况而定,可,可伸出也内缩。 下衄时的腕态与画尾方向有关,但起伏不大,通常正管回中。 由上述其二情形可见,踆锋可用于横、竖尖收。 下衄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可偏左偏右。 下衄必降分,是否收尖根据情况而定;下衄锋端必前送,但前送位置无规定。 踆锋后大都是挫笔换面行笔。因有两种下衄,踆锋后的换面出钩至少有三种情形: ①提锋不收尖,向下微送,再回锋或回锋向上挤顶,然后换向出钩,视当时情况可中锋出钩或者可偏锋出钩,。如:常规钩、旗展钩、弧弯钩、左伸钩(智永)。 ②提锋不收尖,向下微送但不回锋,保持下衄锋面,压住锋顶扭转,边扭转边提出锋,此为圆转钩(魏碑)。 ③收尖笔锋下衄,尖锋前送到底(或过底或不到底均可),然后反向蹲锋,锋端掉头,以此蹲面出钩或向上挤顶后出钩。可用于常规钩、旗展钩等。 踆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 踆锋可形容为劲风欲住而转向渐息。 注:颜体竖钩出现的大缺口是一次挫笔换向行笔,是点画主体的一部分,所以不是下衄。 理解掌握踆锋的关键点是:锋端前送以便于后续换面。多用于收和接。 应用: 踆锋下衄不是点画主体行笔,在画尾调整笔端位置并整理画尾,为换面作准备。有趯必先踆,但踆锋不一定都要出趯,踆还有其它功用,如收笔。 竖钩(左右向)、玉钩(弧弯钩)、左伸钩、横钩、横尾上下带笔、反引撇、戈钩、鹅钩、横折处(踆后蹲推扭挫)、竖和撇起笔(类似挤顶动作)等。踆锋也常用于横、竖尖收或随机收,可圆可方,也可称之为衄收(类似回衄整理画尾)。 效果:下衄动作不同,则出趯(或其它点画)姿态千变万化。可方可圆。 六曰衄鋒,住鋒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衄:退缩、回缩。此处为揉搓之意。 住锋:保持当前蹲分,主体点画停止行笔。(注意住锋与驻笔的区别)。 暗:悄悄地,指动作小。 挼:揉搓或小圈。 动作要领:在当前蹲面内揉搓笔锋,是画内揉搓,主体点画无行进,可按可提可回可收,用以调整笔锋、整理点画。 衄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提按。 衄锋可形容为回风打转。 注: 衄是衄折、退缩之意,调锋动作,主要包三个含意:画内动作、降分或收尖笔锋、整理点画形态。衄锋偏重揉搓,摧锋骤衄为回衄,下衄为进衄,都不是主体点画行笔。 理解掌握衄锋的关键点是:在揉搓中理顺笔锋,多用于接和收。 应用:调顺笔毫以利中锋行笔,可补足点画缺口,以成方圆。多用于接和收。单点、合点,横收(蹲衄收或顿衄收)等。 效果:点画饱满遒劲。 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紧御:勒紧而不放纵,指正管或略推,笔毫劲著纸面。 澀进:增大纸面阻力移动笔毫。 动作要领:正管、中锋、涩进,可以略倾管推行,但不可大幅倾管推行。笔锋紧贴纸面,增大锋毫与纸面磨擦力,涩进跳动,如锥画石,不得偃管而拖。 趯锋必为中锋,但中锋并不一定是趯锋,如中锋拖行不是趯锋。趯锋必为正管(腕中),但正管不一定是趯锋,如掠。 与蹲锋一样,不要把趯锋当作行笔,都只是用锋动作。趯锋生成的线条通常为骨线。绞转裹锋不是趯锋(注:绞转裹锋是指笔锋绞而聚)。 趯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中。 趯锋可以理解为寒风阵阵。 理解掌握趯锋的关键点是:趯锋并非指蹲面的大小,而是指对笔锋施加动力的方向大小,特指正管、中锋、慢行、涩进,不得卧管拖行。 应用:用于任何点画行笔。长横、戈势、弧转、圆角(潜趯)等。 效果:跳动刚劲,如锥画石。如勒法:断而延绵,如千里阵云。 八曰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 囊锋虚阔:囊锋即笔肚,指手腕左按扩宽原蹲面,似乎展开锋囊的样子,与揭相对。与蹲锋不同,腕右腕左均可蹲压。而按锋仅指腕左蹲压,蹲压力度也需轻重有节,且无位移。 动作要领:行笔到某处稍驻,在该蹲面基础上,手腕由中或右向左摇腕继续按压笔锋而不动,不位移不提聚,是否形成锋面角根据情况而定,然后保持该蹲面摇腕换面行笔。 按锋的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左。 按锋可形容为劲风歇脚。 理解掌握按锋的关键点是:按锋特指行笔中在某蹲分时的一次左按且按住不动的蹲锋。 应用:按锋是为了整理完善点画姿态,如波势,点画饱满。按锋时可能会出现按锋角,可方可圆。磔尾、雁尾等。 效果:点画饱满,可方可圆。 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侧锋:一是侧管,向右倾管;二是偏锋。 平发:向右倾管,以当前锋面偏锋顺势离纸出锋,不可刻意变向出锋。方笔。 动作要领:手腕由中或左向右转为揭(揭开的意思)。行笔到某处(通常是画尾),保持蹲面稍驻向右倾管,“原地原面”揭起笔锋,自然以偏锋迅捷出锋。其间无回立、聚锋等任何其它调锋动作,右摇到底,偏锋出锋。 揭笔腕下动作主要表现在腕右。 揭笔可形容为劲风折向而去。 注:右摇腕顺时针弧行,中锋提行离纸为左揭腕出锋,不是揭笔,属于行笔,并非调锋;右揭腕同理。 理解掌握揭笔的关键点是:一是仅指右摇腕出锋(与按相对);二是偏锋势势平出。 应用:撇尾、无踆钩等。撇尾(包括重蹲揭出)、弧弯钩(实质上不是钩,无踆不为钩,实为竖撇重蹲偏锋揭出),此外,隶钩多为左揭腕弧钩。 效果:出锋爽利,方笔。 2、九用总结: 1)九用分类 ①换面动作: 顿笔、挫笔和揭笔3用均以“笔”命名,指没有调锋动作,直接在当前锋面状态下换面。 ●顿笔:立锋换面。可用于起、收、接。 ●挫笔:挨锋换面。可用于起、收、接。 ●揭笔:揭锋换面。仅用于左收出锋。 ②调锋动作: 驭、蹲、踆、衄、按和趯共六用,以“锋”命名,均为调锋动作。只有驭锋仅为入笔用锋。 2)顿、挫、踆三者的差别 顿笔:锋端不前送,回立聚锋(或降分)。 挫笔:直接由当前锋面换面行笔,没有聚锋;但可立起当前整体蹲面换面行笔。 踆锋:降分或聚锋于画内下行,锋端可前送。 3)九用运用中的几个要点 ①尖锋位置与笔锋状态 尖锋在后与尖锋前送是运用九用的基本认知,要时刻明了运笔过程中任何位置的笔锋状态。 无论中锋偏锋,锋端永远在行笔方向之后,是否前送锋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任何时候锋毫不得散杂无序。 笔锋回立分蹲面立和聚锋(收尖)立两种。 ②腕下动作 腕下动作共4种:左(中归于左)、右、提、按,九用中每用都有相应的腕下动作,如果改变了腕下动作,可能就换用了,这与个人习惯、风格以及当时的手腕状态有关。 ③用活九用 同一点画可以用不同的九用技法,从而使书法线条多姿多彩,如横可勒可策。多数情况调锋需要几用相继运用才能完成,如顿衄、顿锉。运用中要特别把握好力度与速度,即所谓潜趯(yue)、潜按、暗衄、暗筑、捷挫、微著等。 ④关于用锋名称 从古至今,用锋名称繁多,定义模糊,其实都可归于九用。九用是笔法的核心,任何其它调锋名称只是九用的细化或是九用的别称。 ⑤关于藏露方圆 九用并未谈及藏露方圆等,这是因为它们都不是用锋技法,而是运用九用后的点画效果。 四、九用与十三势的关系 九用与十三势的关系,也就是笔法与笔势的关系。九用是笔法,是调锋技法,是线条(或点画)中某一位点的调锋动作;而十三势则是笔势,是具有笔势的线条的行笔动作。笔势是线,九用是线中的点。九用服务于笔势,为笔势提供用笔技法保障。九用与笔势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评价书法作品的三个重点要素是:笔势(笔法墨法蕴含其中)、结字和章法。其中笔势是书法艺术的根基,再好的结字与章法,没有严谨的笔势法度则不成其为书法,只是写字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