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幅补拍的经典照片

 昵称36403512 2024-11-2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涂色

图片

世界上有许多反映重大事件照片是补拍,同时也出现在邮票上。

在反映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邮票中,多次出现“攻克柏林”情景一名士兵在德国柏林帝国议会大厦楼顶竖起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的红旗。

邮票原稿采用是一幅二战时期拍摄的照片。尽管这张图片见证了德国的灭亡,成为二战邮票的标志性内容,然而有谁知道当时这张照片却是摆拍之作,这位举旗的士兵名叫伊斯梅洛夫也非插旗第一人。

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战柏林,29日,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打响了夺取德军第三帝国标志意义的国会大厦战4月30日下午,苏军150师第1步兵连得米宁等5名战士,用裤带将红旗固定到楼顶雕像的王冠上,插上了大厦屋顶。下午2时25分,战斗结束,2500名残存的德军官兵被苏军俘虏。同日下午3时30分,穷途末路的希特勒,自知罪孽深重,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开枪自杀。5月2日,守城德军所余7万多人全部投降。

当时苏军朱可夫元帅得知后立马要求拍摄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于是塔斯社摄影记者叶甫根尼·阿纳耶维奇·哈尔代伊领任后急忙赶到国会大厦,然而,当时柏林市内激战仍在,原来树起的那面旗帜也被德军给射落了,哈尔代伊而认为还要找面更大的旗帜才与伟大的胜利相配,于是坐专机飞回莫斯科在朋友那里用3块红色的桌布拼制成很大的国旗。5月2日他飞回柏林,并挑选了伊斯梅洛夫等3人分别着战士和军官装,为了拍摄好照片并防止意外,他让军官抓住战士伊斯梅洛夫的脚已让他尽可能地将旗插到最高处

其实当时哈尔代伊一口气拍了整整一卷36张照片。回莫斯科冲洗照片时,为了避免读者有过多的猜想,他将其中右手腕上的一块表用技术手法处理掉了。后来还在底片上做了些黑烟的背景以让人感觉有战争的现场。

图片

同时拍摄照片没有烟柱

图片

曾有一度认为苏军战士手腕上表被认为是“抢劫不过事后苏联官方也曾对外澄清过关于照片中的“手表”细节,声称:那只是苏联士兵常用的一种军用Adrianov指南针,只是长得像手表罢了。

图片

军用Adrianov指南针

不可否认的是,抹掉画面内容的做法依旧是触犯了新闻摄影的一个大忌。

纵使后来人们知道了这张照片的造假行为,似乎也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受到了广泛传播,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传遍全球,妇孺皆知,即便不曾了解过柏林之战的朋友们,也都曾见过或听闻过这张照片。

根据有关信息,这张照片摆拍主人翁前苏联老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2010年2月在故乡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哈萨维尤尔特镇去世,享年93岁。

图片

晚年的哈尔代伊

叶甫根尼·阿纳耶维奇·哈尔代伊俄文:Евгений Ананьевич Халдей是一个苏联的犹太人,1917年3月23日生于现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11岁就开始当清洗蒸汽机的小工,他的第一台照相机是在看到一本杂志的介绍后用一个纸盒和他奶奶的老花镜镜片自制的。1936年19岁时就开始为塔斯社充当摄影记者。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跟随苏联红军部队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最著名就是这幅“红军战士在国会大厦上升起胜利的旗帜”作品

拍摄这张照片没那么幸运了,1948年他反而被塔斯社开除,理由是政治上不成熟。失去工作后的哈尔代伊,其生活过得很拮据,一直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拍摄了许多照片,1958年他在《真理报》谋得了一份摄影记者的工作,1972年从《真理报》退休。

除了那张“胜利旗帜”的照片以外,哈尔代伊其实还曾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关于二战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有涉及纽伦堡审判的照片,德国投降仪式的照片,以及苏联红场胜利大游行时的照片,曾被认为是苏联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之一。

哈尔代伊最终于1997年去世,享年80岁,但他生前的摄影成就还是被后人所承认,并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

图片

图片

1945年2月16日至3月26日,日美双方在硫磺岛开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双方伤亡惨重。登陆的海军陆战队员中,每3人就有1人负伤,美军伤亡总数达28686人,日军伤亡人数是20993人,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

在硫磺岛登陆前,美军把超过24000吨的炸药倾泻在硫磺岛上。但是让美军没想到的是,岛上的日军只有零星的中小口径的火炮还在还击,美军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也受了一点轻伤。当美军登陆时,无数枪弹从四面八方袭来,美军被突来的火力完全压制,很多士兵还没看清炮弹飞来的方向就倒下了。美军每推进一步,几乎都是踩着战友的尸体在前进。美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这让曾经夸下海口的负责登陆作战的美军登陆部队总司令里奇蒙德·凯利·特纳坐不住了。

1945年2月23日,也就是美国在硫磺岛登陆作战的第5天,特纳下达了插旗的命令。在弥漫着硝烟的小岛上,一只由40人组成的美国海军陆战突击队整装待发,他们的任务是要登上硫磺岛南部折钵山的山顶,这里是整个硫磺岛的制高点,他们要把美国国旗插上山顶。可是当时双方还处在对峙状态,仗还没打完,折钵山上还有近千名日本士兵,凭借地下工事和地堡在进行顽强抵抗,经过激战,美军终于把星条旗插上了折钵山山顶。

在硫磺岛作战的美军看到之后都激动万分,士气大振,附近海海域的美国军舰上也是一片欢腾,汽笛长鸣。但第一次插上国旗时,没有拍摄到照片。

正在美军为此庆祝时,特纳却再次下命令把旗子换下来。只是因为之前那面旗看起来太小,在远处看不够醒目。第二次插旗时其实去了一小队美军。真正完成插旗动作的是上面这六位美国大兵。从左至右他们分别是富兰克林·苏斯利、艾拉·海耶斯、迈可·史达兰克、约翰·布拉得利、雷内·加侬和亨利·汉森。

图片

拍摄时是一小队美军

就在6名美军海军陆战队员用力插旗之时,美军随军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也刚好爬到山顶。他立刻端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瞬间。于是,就有了硫磺岛之战闻名于世的那张照片。

3月7日,美军发动总攻,经过两天的鏖战,日军几乎被消灭殆尽。眼看胜利将至,3月14日,特纳命令降下折钵山上的美国国旗,并在美国硫磺岛司令部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表示美军已正式占领硫磺岛。

照片很快传回国内,在看过这幅照片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这张照片将大大地鼓舞美国人民,是第七轮军券(为筹措军费而发行的国债)购买的极好宣传品。同时,下令将这六名陆战队员带回美国,为销售军券做宣传。但战争的残酷,其中3个已经死于战场,回到美国只有艾拉·海耶斯、雷内·加农和约翰·布拉德利。这一招很管用,美国民众在2个月内就买了263亿美元的军券,这三名陆战队员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

于是这张照片在美国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开始名扬四海,受到各大媒体追捧,把它看作美军胜利象征。照片还做成了雕像,被印在了美国当时的邮票和明信片上。

照片拍摄者乔·罗森塔尔也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摄影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图片

拍摄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生于1911年10月9日,12岁时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机。1930年被新闻业联合会雇为勤杂工,1932年成为《旧金山新闻报》文字兼摄影记者。由于视力不好,他没有服兵役。曾作为战地记者为美联社服务,最后并以这张黑白照片《硫磺岛上升起星条旗》获得了普立兹摄影奖。成为美国著名的摄影师。2006年8月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养老院里逝世,享年94岁。

图片

雕塑

图片

这就是硫磺岛上当年插旗的地方。1968年6月26日,硫磺岛归还日本,由于岛上还有数万枚未爆炸弹和地雷,岛上原住居民无法重返。只有在举行纪念活动时才来到岛上。

同样,新中国2011年11月17日发行《新华通讯社建社八十周年》第3枚“解放鼓声”邮票,背景也取自一张摆拍照片《占领总统府》。

图片图片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成功后,立即向南京作钳形穿插,以形成对国民党统治中枢南京的威胁。24日凌晨,“三野”第35军104师312团官兵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率领下,率先进入南京挹江门。很快就与起义警察接上了头,并由他们带路,直向总统府奔去。夜幕下的总统府,三扇大铁门紧闭,前院空空荡荡,早已是人走房空。就这样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

4月27日上午10点左右,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总分社八兵团分社战地记者邹健东进了总统府,他的心情比进了南京城时还激动,这个昔日高深莫测的豪华府第,如今却在解放军战士的脚下,这个对比是多么的强烈!于是他就想到了要把这个时刻记录下来,即使过了时间也没关系。他找到了守卫在这里的连指导员说明了自己来意,把战士们请到了楼上。想不到在照片上看来那么“高大雄伟”的“总统府”,竟然只有两层楼高。战士们兴高采烈地登上了楼,挎着枪,全体唱着歌,情绪十分高涨。从画面上看,靠近旗杆的一个战士在指挥唱歌,战士们的影子倒映在楼顶上,使画面十分活泼,那刀剑般的影子和战士们手中的钢枪相呼应,“总统府”三个字在战士的身后依稀可见,旗杆上的国民党旗子早已不见,倾斜的建筑线条和电线的斜线使本来不稳的画面得到了平衡。

令人惋惜的是,4月24日占领总统府的那批官兵们,到27日时已经调防,没有在这组历史性的镜头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图片

当年的邹健东

中国著名军事摄影记者邹健东1915年出生于广东大浦县长治乡,1935年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赴福建参加新四军,1939年在新四军军部摄影室工作。1947年春在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当摄影记者,参加了山东内线作战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外线出击的沙土集战役、破袭战,解放许昌、洛阳、开封和淮海战役。1949年在八兵团和新华社军分社任摄影记者,采访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在战争中曾立二等功,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纪实照片,如《百万雄师过大江》《我送亲人过大江》、《占领总统府》等历史名作。

邹健东从1953年至1954年任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以后重点采访拍摄中央领导人活动的重大新闻,如《毛主席在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人民的好总理》等。1965年调广州军区新华分社任编委和摄影组组长。1976年离休回北京。200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5年12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以上三幅补拍的照片会成为经典尽管它们都是后来补拍的,但照片的基本事实毋庸质疑也是这些作品长久以来被人们称道,成为见证历史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