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印度北部,一个低种姓女性的葬礼,被高种姓的傲慢粗暴打断,其实这并非孤例,而是印度社会顽疾——种姓制度——的冰山一角。 这套等级森严的体系,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世世代代禁锢着无数人的命运。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套制度如此根深蒂固?它又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00:00
/
00:00
2X快进中
播放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等级制度回望历史,等级制度并非印度独有。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等级森严。 从秦汉的“二十等爵”到明清的“士农工商”,社会阶层如同金字塔般层层叠加。不同阶层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天差地别,社会流动性也极其有限。 然而中国的等级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底层人民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王朝更迭,也常常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塑。 可以说,中国的等级制度虽然森严,却并非完全固化,它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并最终被现代社会所抛弃。 而印度的种姓制度则截然不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将自身带有等级色彩的社会结构强加于印度土著。 胜利者雅利安人占据了统治阶层,而被征服的土著则沦为社会底层。这套等级制度,与印度教的宗教信仰紧密结合,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从而更加难以撼动。 雅利安人自诩为神的后裔,高高在上;而低种姓人群则被视为不洁,受尽歧视。这种等级观念,深深植根于印度人的思想深处,世代相传,成为了一种难以打破的文化枷锁。 现实的困境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婆罗门是最高等级,被视为神的代言人,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刹帝利是武士和贵族阶层,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吠舍是普通劳动者,从事农业、商业等生产活动; 首陀罗是仆役和奴隶,从事最低贱的劳动;而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则被排除在种姓体系之外,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人权保障。 婆罗门作为种姓制度的顶层,享有诸多特权。他们不用缴纳任何税款,可以随意占有土地和财产; 他们被奉为神明,一言一行都具有至高权威;他们甚至拥有“免死金牌”,无论犯下何种罪行,都不会被处以死刑。 这种特权,使得婆罗门阶层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并对其他种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其他种姓,尤其是低种姓人群,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能从事最艰苦的体力劳动; 他们没有拥有土地和财产的权利,只能依附于高种姓地主;他们甚至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只能在同一种姓内部通婚。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低种姓人群无法获得优质教育,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低种姓人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的职业; 婚姻制度的限制,加剧了种姓之间的隔阂,使得社会更加分裂。 被“神”的阴影笼罩低种姓人群,尤其是达利特,他们的生存状况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他们被视为“不洁”之人,被禁止进入寺庙、公共场所,甚至不能使用公共水井。 他们遭受着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暴力,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他们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如同蝼蚁一般苟活于世。 2020年,那位低种姓女性的葬礼被高种姓打断,正是这种歧视的残酷体现。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种姓制度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印度社会,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印度独立后,政府也意识到了种姓制度的危害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印度宪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种姓歧视,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种姓歧视案件,并为低种姓人群提供法律援助; 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提高低种姓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例如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低种姓人群一定的配额。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种姓制度根深蒂固,早已融入印度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之中,想要彻底根除并非易事。 高种姓人群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他们不愿放弃自身的特权,对改革措施阳奉阴违; 低种姓人群长期以来受到压迫,缺乏反抗意识和组织能力,很难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同时,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着对低种姓人群的歧视和偏见,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尽管政府的改革举措步履维艰,但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推动种姓制度的改革。 圣雄甘地这位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就曾强烈谴责种姓制度,并呼吁所有印度人团结起来,消除种姓歧视,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 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了无数印度人,也为种姓制度的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笔者认为种姓制度的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消除歧视和偏见,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平等,让所有印度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印度能够摆脱种姓制度的束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