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戴相华散文集《且行且悟》 作者 | 王蓬 初夏时节,读完南郑作家戴相华散文集《且行且悟》有一种如沐田野晨风的清爽,一种久违的惬意。戴相华结集的这部散文集,凡六辑,60篇作品,从所标的辑名:“天汉揽秀”“自然行吟”“乡村交响”“岁月屐痕”“书香馥郁”“军旅情深”不难窥其内容。所叙多为故乡胜迹,乡风民情,读书感悟,人生阅历等等。所写大多篇章皆与故乡南郑相关,许多文字都是对故乡的深情讴歌。当然,首先是故乡值得讴歌。南郑虽属汉中市属辖区,历史却十分悠久。公元前770年,原在关中的郑人受犬戎袭击,其民南奔,逃亡至秦岭南麓定居。由于“郑人南迁”始有南郑其名。曾与“汉中”交替使用,成为汉中盆地的名号。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龙岗寺便位于南郑,可见开发极早,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产生“廉泉让水”典故美谈的濂水也在南郑境内。20世纪70年代中期,戴相华出生于南郑米仓山下龙池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那一带很有陕南特色,山岭浓绿滴翠,农舍土墙黛瓦,还有片溪流汇聚的湖泊,称做龙池。池边有几株高大的银杏,据说系唐时武则天时所植,每当初冬,银杏树那金黄的树叶在夕阳山风中颤栗,点点光亮使整个山谷成为童话世界。这种环境最宜培养梦幻与诗情。相华告诉我,他小时在此放牛、割草、砍柴、剜猪草、拾麦穗,少年时代便对文学产生深切眷恋,这是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很难体会的。 戴相华的父亲是位乡村医生,说不上是妙手回春的名医,但总是惠及乡亲,也有点耕读传家的意味。至少他很小就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因而刻苦学习,而后怀着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愿望,参军入伍,驻地是闻名遐迩的避暑山庄承德。戴相华如果留在部队,至少也是团职军官,同时参军不少人早已是这个军阶。但他由于对家乡与亲人难以描述的深切眷恋,三年之后回到家乡,被安排在民政部门工作,大约有十年光景专门负责社会救助和脱贫攻坚工作。这恰合戴相华心意,能够踏遍南郑山水,了解群众疾苦,再切实给他们以帮助。 诚实的劳动者必然会有丰硕的收获,因为投入心血与汗水,便会对生活有深入切实的感受。这本散文集便是戴相华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后的收获。为我们展示了大巴山下丰富多姿的生活场景;別具风采的民情风物;不同际遇的各色人等,吸引我几乎两三天中读完作品。打开散发着墨香的书页,能真切感受到戴相华对故乡故土的热爱,篇幅无论长短,真情跃然纸上,动人心扉。他笔下龙池的古银杏树成为故乡的精神坐标,故土的象征。他决心走出大山时,特地到古树辞行。其时秋雨如丝,游子心碎。几乎是种宿命或者是命运,注定还要回来。可以从他的散文集中读出,多年中他走遍家乡的山水,这片区划中国南北的秦巴大山,夜雨亘古出名,植被茂密,野花繁多,山峦起伏,涧溪叠翠,奇峰异景遍布,天坑绝崖惊世,云海雾涛,碧水天堂,山巅石林,冷坝牧场,花溪山谷,新集华阴,米仓天池,有以塘口命名的街道、学校、河流与许多无名山岗,至于城区以南巍峨高耸之汉山,更是诗经有歌,史记入卷。家乡山水的神奇悠久让戴相华着迷,也让他写之不尽。少年求学时的苦读,金庸、古龙让他变得不太安分,幻想游走江湖,除暴安良,还曾暗自追逐心仪女生的背影。日后工作,在需要扶贫的乡村,踏进任何一个院落,他一眼就能从院子的格局陈设,屋里家具,主人的穿着看出这家的光阴。贫困户李进华、张子芬夫妇,搬迁时对故土故居的不舍,除夕和守岁的风俗,大年初一抢第一桶水,黎坪人的慢生活,洋县东联村人如何把蔬菜种得如花似锦,经过物流通向多个省份,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南郑的毛竹修长,遍布山峦,因而竹器藤编如何以近乎神奇的技艺走进非遗艺术殿堂。城固上元观生态园,天明山花茶园……都在戴相华的笔下如溪水流淌。他仍童心未泯,迷恋一树李子、蒿坝野炊。他始终怀念徜徉于书本里弄里的欢乐,称书是旅途中的阳光,是心中的芳草地。他怀念曾点燃自己这个山区孩子心中希望之火的军旅生涯,那儿不仅使他知道了除家乡山水之外的偌大天地,切身处地的感受到军营所在的浑厚辽阔的华北平原,那一望无际的地平线给了他多少瑰丽的想像,天南海北不同身世、不同阅历、不同性格的战友使他懂得了比海洋还要广阔的是人的思想。他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迷恋文学,因为文学给人憧憬,给人希望。他甚至因为文学,得到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签名著作和一段题辞,因而深受激励。益发热爱文学,觉得手中的笔与当年从军手中的枪一样同样神圣。 纵览戴相华的作品,所有的文字都贯穿着他历经的生活道路与生命历程。从父母、同事、同学、文友身上去发现人性善恶,事物成败;从家乡的山水土地,从寻常生活中汲取勇气与自信,智慧和力量,在经历种种体验之后,他庆幸自己对文学的热爱,自觉感悟生活,长期积累经验,写下如此多姿的篇章。文章虽都不长,总有亮点和诗意,也就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美好和诗意,真诚期待散文集早日面世。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