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艾滋病日——邮说医学史202

 Xiac2cmv1bxedf 2024-11-28 发布于江苏

WINTER

MEMORY

世界艾滋病日

邮说医学史202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报告了5名男性同性恋者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病案。通常情况下,只有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症的病人才会感染上这种肺炎,然而这5名年轻的男青年在患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之前身体都是健康的,拥有正常的免疫力。那么,他们是怎么染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呢?令人吃惊的是,这份报告发布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美国CDC接到了大量来自各地的类似病例报告——同样是男性同性恋者,同样是奇怪的感染。基于这些资料,美国CDC认为这是一种“通过性接触”获得的疾病,会造成“细胞免疫功能障碍”。1982年9月24日,美国CDC首次使用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来称呼这一疾病,翻译成中文则成了“艾滋病”。由于此病传播速度快,地域分布广,加之对人体健康的摧残严重、死亡率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扎伊尔(1989):艾滋病(SIDA是艾滋病的法文缩写)如猛兽一样,在世界各地快速传播,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限于早期收集到的病例资料的单一,医学界一度认为艾滋病仅限于男性同性恋者,但很快就发现了例外。1982年12月10日,美国CDC报告一名接受输血的婴儿患有艾滋病。接下来的一周,医学家们报告了22例在婴儿中出现的不明原因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不到一个月,一名男性患者的女性伴侣也感染上了艾滋病,后来又发现了许多女性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艾滋病是一种经血液或性生活传播的疾病,可能由病毒引起,男女老幼均可被感染。经过艰苦的研究,1983年6月终于发现了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发现HIV的两位法国教授——吕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两人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享了一半的奖金。(另一半奖金由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获得,他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而获此殊荣)

法国(1994):1983年发现HIV(邮票上为艾滋病病毒的法文缩写SIDA)。HIV感染会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但只有通过直接接触HIV感染者体内的某些体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肠液、阴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吕克·蒙塔尼耶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教授于1983年最早发现了HIV,为防治艾滋病做出了贡献

HIV感染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随着病毒的繁殖,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后,还容易患上各种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且病情进展迅速,并能导致患者死亡。艾滋病自发现以后,病人群体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且还存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风险。由于其主要经过不洁性交传播(另外两个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人们视其为一种可怕的、不洁的疾病,并对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产生了歧视,这种歧视使得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意接受HIV检测,导致约60%的感染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HIV传播的风险。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歧视,加强对艾滋病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共同抗击艾滋病。

联合国(2002):世界艾滋病日,邮票主图为联合国纽约总部大楼为迎接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而用红色灯光打造出的世界防治艾滋病标志——红丝带

世界防治艾滋病标志是红丝带,源自美国一个艺术家组织。1988年秋,这个艺术家组织自发成立了一个名为“视觉艾滋”的组织,以举办展览、艺术大赛、出版画册等一系列视觉艺术形式,倡导大家对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尊重,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1991年,“视觉艾滋”组织决定设计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标志,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小镇的居民都喜欢悬挂或佩戴黄色丝带以表示对远在海湾地区美国士兵的思念。艺术家们从中获得灵感,选择了代表生机、激情和鲜血的红色作为丝带的颜色,用红丝带来悼念死于艾滋病的人们,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人权,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红丝带及其满含关爱的人文内涵,很快就传开了。  

美国(1993):世界防治艾滋病标志——红丝带。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发行了防治艾滋病的红丝带邮票,以此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人权,重视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当时,该年度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的最高奖“托尼奖”的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这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奖项,社会影响力很大。“视觉艾滋”的艺术家们决定利用这一活动,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力度。他们精心制作了三千个非常精致的红丝带,通过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前来参加开幕式的明星与观众,呼吁大家多关心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平等对待他们,向他们提供竭诚的帮助。这一举动立即引起巨大轰动,百老汇剧院里几乎所有拿到红丝带的人都将其佩戴在胸前。此后几年的奥斯卡或“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所有明星几乎都佩戴这个标志,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对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关心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莱索托(2001):红丝带和一对勾肩搭背十分亲密的男女青年,其中一位是艾滋病患者,但另一方并没有歧视他/她,邮票上的文字位“艾滋病患者需要朋友,不能对他/她歧视”

此后,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一群有组织的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将一条长长的红丝带抛向会场上空,有序地向前传递。他们齐声呼吁人们关注艾滋病,呼吁社会平等对待他们、理解他们。支持者们附和着他们,高声支持他们,并将传递过来的长长的红丝带剪成小段,将小段叠成红丝带样用别针别在胸前。从此,红丝带成了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成立,红丝带被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设计进其标志之中,从此正式成为世界防治艾滋病标志。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UNAIDS协调各相关联合国机构,动员成员国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UNAIDS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走上尊重权利之路(Take the rights path),呼吁大家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通过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来保护每个人的健康。UNAIDS认为,如果人权为中心,以社区为主导,保护好每个人的权利,世界就可以在2030年消除艾滋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

塞拉利昂(2016):‌世界防治艾滋病标志——红丝带,它具有以下象征意义:‌象征大众对艾滋病患者与HIV携带者的关心与支持;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象征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提醒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会副会长。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编辑:朱雅洁

审核:夏媛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