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基于人工记录课堂内容而进行,因其对评价者的依赖性较强,经常受到记录内容不全、评价标准不一、主观经验局限等问题的影响。人工记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由于不同评价者的主观差异,评价结果往往缺乏一致性和客观性。尤其是在大规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中,人工记录方式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24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获评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作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先行者,中关村三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近年来,学校逐步建设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AI)的课堂评价系统,以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该系统通过对课堂语音和影像的智能分析,详尽地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从而为教师和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教学循证改进 1 人工智能数据收集 学校利用教室前后的双机位实时收集课堂中的客观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识别教学关键要素,如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的组织管理、师生的互动频率、问题的思维含量等等。AI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避免了人工记录中的主观偏差和不全面性。 2 人工智能诊断报告 基于课堂教学数据的全面收集与综合分析,AI将给出一套课堂教学诊断报告,涵盖教师的教学设计执行度、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综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等,同时提供系列优化建议,为教师反思审视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支持。 3 教研团队循证改进 在人工智能诊断报告的提示下,教研团队迅速精准聚焦问题,开展循证改进的研究。 以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青蛙卖泥塘》为例。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借提示编故事 悟改变讲美好”的学习主题,入情入境地学习这篇童话故事。课后,人工智能诊断报告显示,教师通过讲授、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讨论交流等多样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师生间互动充分,教学设计的执行度高。同时,诊断报告中也指出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师生交流反馈”的指标上,数据显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出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简单鼓励的方式占比过高。在AI系统的精准提示下,研究团队按图索骥,追踪课堂实录开展了复盘分析,确实看到了大量类似“特别好”“真棒”的简单鼓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通过文献研究,对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类别和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随后,从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多个维度,科学预设支架式理答、追问式理答、发展性理答等等,将教学设计作迭代升级。调整之后,再次投入课堂教学。AI诊断报告显示,教师课堂中对学生的简单鼓励减少了20%以上,课堂理答方式更丰富了。 再以三年级的《蜜蜂》一课为例。人工智能诊断报告中的雷达图显示,教师在学习品质、学习支持、技术支持、组织管理支持四个维度均表现优异,唯有“社会情感支持”呈现出明显短板。AI同时给出了改进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即重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给予学生做决定的机会,重视学生意见,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互动和进行各类学习活动。 研究团队根据诊断报告形成了四点改进措施:第一,根据学情差异,课堂上设置分层问题,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第二,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期不一样的时候,不能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而要善于倾听,给学生进一步阐释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四,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经过这四方面的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社会情感支持”维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的助力下,中关村三小也逐渐梳理了一条教学循证改进的教研路径:最初的教学设计经过多轮次的“人工智能诊断+教研团队改进”后,进入成熟教学案例库,固化研究成果。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学校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教育的巨大力量。AI不仅为课堂观察带来了数据的客观性和精准性,更点燃了老师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的热情。AI技术让学校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提升教学,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看到具体的改进方向,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这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将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个性化,每一个教师都能在数据的指引下,不断提升自我,成就更好的课堂。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推动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无限的可能。 |
|
来自: 听月思雨001 >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