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有“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当前很多人采用食补、药补等方式补益,常见以补脾、补肾、补肺为主,其实中医认为,应该先做好“通”的工作,身体不通畅、脉络不通顺,怎么补都没有用。 为什么要“通”?两大考虑: 1、中医讲“先通后补”、“以通为补”,就像搬进新房子一样,要先把建筑垃圾扫干净才布置新居,顺序不能乱。 2、身体有“堵”才需要“通”,哪里堵了?最明显是肝,因为秋冬大环境是肃降收敛的,与肝的升发相逆,肝很容易堵。 肝堵了,就是气不通畅,中医叫“肝郁”。肝是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主升发,喜条达怕抑郁,肝郁之后,会气结鼓胀,接着犯胃克脾,然后郁久化火,慢慢气滞血瘀,形成“肝郁——气结——脾虚——血虚——加深肝郁”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肝郁会出现头晕胀痛、烦躁易怒、胸闷喜叹、纳呆少食、失眠多梦等问题,现代医理概括为神经问题、情绪问题、消化问题、睡眠问题、男科妇科隐疾等,有3大主证: 1、脾胃功能失常,饭后腹胀、恶心呕吐、口苦口干。 2、睡眠普遍不好,难入睡,易惊醒,频繁做噩梦。 3、脾气反复无常,很容易生气,说话伤人,焦虑多疑。 中医辨证肝郁有一套成熟的问诊流程,这里说一个“短平快”的诊断思路:看舌苔。有3种舌象: 一是舌头中间有若干纵向的裂纹,长短深浅不一,像一张纸被纵向折叠一样,提示肝气郁结。 二是舌面不清爽,凹凸不平,像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再张开的状态,气机不畅,心情起伏不定。 三是舌边挂道,像瀑布从山上泻下形成白练一般,是肝火旺盛,冲动生气,血气翻涌的表现。 确诊了肝郁要及时治疗,分析原因多从3个方面入手: 1、考虑自然环境,近期天气是否阴雨过多,运动不够使气血流动不足。 2、考虑情志问题,阻碍了阳气的升发,使阳气不能为身体所用。 3、考虑内阳不足,内阳不足多见于寒、瘀、热、湿、虚等多种因素夹杂引起。 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是辨证分析的重点,确诊病位和用药的基本依据,要舍得下功夫。 不过,很多患者对中医略懂一二,只要辨证是肝郁,很快就和中医交流“使用柴胡疏肝”的话题。因为柴胡是疏肝要药,影响太深太广泛了。 柴胡对肝半表半里的郁热问题,以及入里化热引起的肝郁问题,确实是第一选择,且无可替代。但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起码有6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有不同的解决思路,这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具体体现,仅仅用柴胡去“打通关”是不现实、以偏概全的。 中医治疗肝郁6种办法,分别是: 1、当外邪入侵,扰乱气机,升降不畅,出入受限,引起肝郁,就要派柴胡出场,一方面用它的升举作用,理顺气机;一方面用它解表退热的功效,尤其是半表半里之时,见效很快;一方面用它疏散外邪的作用。 药方以柴胡为主药,多见于小柴胡汤、柴胡舒肝散、柴葛解肌汤等。 2、当寒凝肝经,气血瘀滞,引起肝郁,症见两胁疼痛、腹部胀满欲呕,乳腺鼓胀增生等,伴有牙痛、头痛、耳朵痛、口舌生疮、腹泻又不思饮食等,这个时候应该用吴茱萸和肉桂搭配。 吴茱萸和肉桂都是大苦大热的药材,可散肝经寒气,解肝气之郁结,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中医如果临床辨证是寒湿阻滞引起肝郁,用吴茱萸汤,柴胡效果不明显。 3、当血分凝滞,心情烦闷,嘴唇青紫,引起肝郁,辨证见胸痛、下腹痛且坠胀感明显,舌下静脉曲张,舌质紫暗,这个时候用香附和川芎搭配,不用柴胡。 香附和川芎配伍,经典药方是越鞠丸,解肝经的血分瘀滞,且肝气郁结明显。 4、当肝经郁热,舌边挂道,舌苔黄腻,引起肝郁,症见胸闷、食欲差、小便不畅、睡眠质量差,这个时候用柴胡并非首选,用吴茱萸更是火上浇油,应选用赤芍和栀子搭配。 赤芍凉肝,入肝经解郁热,栀子清肝热,是疏肝清火的好搭档,如果小便不畅,加上当归,组成丹栀逍遥散。 5、当肝热并出现胆热,舌头中间有纵纹,舌边有齿痕,这是肝胆郁热夹湿邪,一般有肝病,脾胃功能失调,用柴胡不对症,应选用茵陈搭配白术。 茵陈和白术,再加上干姜、附子、甘草等,组成茵陈术附汤,治肝调脾,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方剂。 6、当肝阴不足引起肝郁,症见脾气差、睡眠差、大便干结,妇女还有月经量少的问题,这是肝阳偏亢、阴血亏虚,更不能用柴胡,应选用酸枣仁,滋阴补血,改善睡眠。 方剂是酸枣仁汤,由酸枣仁搭配川芎、知母、甘草、茯苓组成,疏肝养血,清热除烦。 总之,肝郁的表现比较多,有许多夹杂的症状,病因也有不少,临床辨证时不能用固定思维框定,什么都想用柴胡疏肝,这是不对的,看病需辨证,用药需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