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你们看看,我们带你们来看故乡了!” “这是鼓楼!” “这是高庙!” “这是老油坊的旧址!” …… 怀抱父母的遗照,孙辉、孙冰姐妹追寻着父母记忆中的中卫城。 一千多公里路程,她们姐妹缘何从北京来到中卫? 这一切,要从孙冰母亲的遗愿说起。 千里赴卫了遗愿 这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这是一次时隔70多年的回眸; 这是两代人记忆的交叠重现…… “车子驶入中卫地界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大姐年事已高不能探访,但也不停打视频电话,想看看这里。”孙冰说,“母亲从小就给我们兄弟姐妹讲,中卫是她的第二故乡。除了大姐,我们虽然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但踏入这片土地,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孙冰的母亲是河北人,可中卫为什么让她在迟暮之年仍念念不忘? 这一切要从1949年宁夏解放的那段历史说起。 当时虽然共产党全面解放中国已成定局,但国民党部队依旧暗流涌动,投诚部队的改造和思想工作非常紧迫。 从1949年年底开始,第十九兵团陆续抽调200多名政工干部到独立第2军担任政工干部,改造马鸿宾带领投诚的国民党第八十一军。 孙冰的母亲名叫王志华,丈夫是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独立1师1团政治处主任孙华亭,是抽调政工干部之一。 “为有利于做好工作,组织指派我母亲随我父亲一同前往中卫开展工作。”孙冰说。 当时,年仅19岁的王志华带着年幼的大女儿和丈夫一起颠簸5天6晚一路从河北白洋淀来到了中卫。而这里,就成了王志华加入革命的第一站,也成了她刻骨铭心和惦念的第二故乡。 “到达中卫后,接车人员用马车接上了母亲。母亲发现马车向着山区方向行驶,察觉到情况不对,她当机立断抱着大姐跳下了车。”孙冰说,当时情况危险,要不是及时跳车,母亲已被伺机反动的人员挟持了。 刚踏进中卫就经历惊险一幕,让王志华意识到革命工作依旧存在危险,但她没有退缩。 “虽然后来他们还在陕西等地工作过,但记忆中母亲讲述中卫是最多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生前再来一次,成了母亲的遗憾。”孙辉说,这次姐妹俩以自己的方式重走父辈走过的路,想以此告慰父母,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惊心动魄平匪患 1949年9月19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宁夏马鸿宾、马惇靖父子率蒋军81军在中卫起义,10月23日被正式改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2军,仍在中卫地区驻扎。 但这些投诚、起义和接受改编的部队人员复杂,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还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伺机反动。 当时派去的主要干部有独立第2军政委甄华(19兵团联络部部长)、政治部主任程襄文(63军后勤政治部主任)、后勤部政委陈守芳(19兵团敌工部干事)等。 可还不到一个月,政工干部纷纷反映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暗藏在部队内部的顽固分子,他们利用各种时机制造谣言,蛊惑人心,暗通土匪,预谋叛乱,甚至暗杀派去的政工干部,想方设法抵制和破坏解放军的思想改造工作。 一天晚上,孙华亭带着妻子、孩子到戏院去。无意间发现后排有一个穿长袍马褂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是经常在自家附近摆摊修自行车的人。孙华亭已经不止一次发现这人在暗中跟踪自己,他假借出去解手甩掉了“尾巴”,带着妻儿快速返家。 快到家时,孙华亭又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鬼鬼祟祟地朝自己家张望。回到家后,孙华亭正准备向妻子解释刚才的情况时,大女儿拍着手喊:“爸爸,有人,有人!”只见外屋墙上一道人影一闪而过。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怪事频发,孙华亭认为绝非偶然。他嘱咐妻子夜里加倍小心,并变换了平时睡觉的位置。 夜里辗转反侧,孙华亭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点上一袋烟慢慢地抽,还没等抽完,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房顶被炸开一个大窟窿,原来睡觉的床被炸得稀烂。露天的屋子瞬间硝烟弥漫,孙华亭被震得两耳轰鸣,一时间什么也听不见。 “那条被炸了一个大窟窿的毯子现在都还保存着,母亲给我们说,当时要不是父亲警觉,一家人必定凶多吉少。”孙冰说,母亲给他们讲,街坊邻居中就暗藏着特务。 这起轰动一时的暗杀未遂案,经过长时间侦查发现,房上投炸弹的凶手,原来是独2师5团2营一个连长。参与此案的还有在中卫县城开小铺、照相、修自行车的。他们都是原蒋军81军退伍老兵,均被暗藏在独2军的顽固分子所收买操纵。 因此,解放军毅然作出决定,对独2军的顽固分子进行彻底清除,以保证部队内部的纯洁。 “父母在中卫待了一年多,1950年二姐出生,因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紧迫,无法照顾襁褓中的婴儿,母亲便把孩子托付给了老乡。”孙冰说,后来因为疏于照顾,年幼的二姐不幸夭折,这也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 经过一年多时间,在无数人的无私奉献和努力中,独2军真正被改造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军长马惇靖对此无比钦佩。 盛世美景慰先辈 忆往昔,奋斗场景历历在目; 看今朝,壮阔征程催人奋进。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祖国的每个角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走在中卫的大街上,在某个看似普通的角落,就存有几代人共同的特殊记忆,承载着整座城浓厚的期盼与记忆。 临别前,孙辉、孙冰姐妹再次来到中卫市博物馆,追寻更多属于父辈的记忆。红色展厅里,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排排斑驳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中卫解放”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家里兄弟姐妹5个孩子,有4个参军。如今我们的孩子也有参军的,我们是四代军人世家。我们会将父辈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看着展厅那些熟悉的名字,感受着中卫的盛情、目睹了中卫的发展,孙辉说:“时隔七十多年,这条回望路走得太难,再去祭奠父母时,我们会告诉父母,他们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如今发展得很好——'这盛世如您所愿’,让他们安心。” …… 每一次回眸历史,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思想升华、一次行动感召。曾经,革命火种在这里燃起,为全国解放之火助燃添薪;现在,革命基因在这里传承,革命精神流传不息,并化作发展动力。 多年来,智慧的中卫人民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在沙海里开辟出一条条产业链,探索出可持续、可循环的沙漠治理模式。在黄河岸边,缔造着沙水相依、沧海桑田的美丽神话,流淌着阡陌交通、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呈现出五谷丰登、江山如画的塞上江南。 “革命先辈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他们为我们留下的物品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永驻。”中卫市博物馆运行负责人孙学茹说,中卫也欢迎更多的革命后代来追寻前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续写前辈震古烁今的动人故事。 斯人已去,正气犹存, 殷殷在怀,不敢或忘! 缅怀是最好的告慰和传承,能够凝聚起继续前行的奋进力量,你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来完成;你们的精神,由我们延续,中卫人民永远铭记革命先烈! ▌运营单位: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编辑:周佳 ▌审核:李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