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橡树 | 战略面上再看南京会战——你能想象,一个贫弱农业国家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吗……

 流浪的橡树 2024-11-30 发布于四川

国军第87师、第88师为当时装备、训练最好的精锐部队,全程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两师伤亡近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1937年11月30日,淞沪会战之后的抗战全局简况图。黑线为主要铁路线,红圈为日军占领地,红箭为日军攻势,黑箭为假设日军攻势;篮圈为我军战略集结地。

2024年11月30日,俄乌战争继续第1011天,乌克兰“入侵”俄境第116天。

俄乌战争继续在极度压抑、血腥、模糊的气氛中胶着,时间流逝,又临近了南京会战及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的忌日。

我不是抗战的亲历者,但是我的曾祖及其兄弟、祖父及其兄弟、父亲及其兄弟等家族三代,都是抗战的亲历者和反抗者,经由他们或留下抗战的文章、照片、漫话等等,或者对开展这段历史感触更甚……

日有所思,于是,金戈铁马,峥嵘杀伐,尸横遍野,血腥冷酷的战争景象,总会在寒冬的夜里潜入梦境。

不知不觉,又到了南京会战的87个纪念日了。

这是被人遗忘,或者被人记忆的日子。

此前,我写过较多关于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也收到不少朋友质疑关联的三个问题。

一是质疑那时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怯于反抗。

二是质疑唐生智的指挥。

三是质疑南京会战战略价值及是否可以放弃会战。

就此三问,我常三思,尝试作答。

最早,我也曾经认为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主因,除却侵华日军毫无底线的战争犯罪之外,也站在“上帝视角”,惋惜认为那时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以至数个持单发步枪的日本兵,即可耀武扬威押送数以千万计中国军民前往屠场受难。

后来,我看了更多相关抗战及南京会战及大屠杀资料,以及包括张纯如先生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等多本相关作品,对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就有了新的理解。

于是,我能够以身置地,用常人的眼光回望那次灾难。

无疑,就常人的自然和正常心理而言,既有基于无知无畏的越自信,越无畏,越无畏,越强大;同样也有知而生畏衍生的顺从、软弱、退让、缄默。

我们都是常人,而不是神。

以常人思维很容易想象,如是置身极端血腥与严酷战场,倍受极端寒冷、疲劳、创伤、饥饿、恐惧的煎熬,面对全副武装的强大敌人的无情压制,谁又能有足够的体力和意志进行反抗?

可见,南京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与国人心智混沌、性格懦弱无关,纯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强权推动侵略战争而衍生的历史悲剧

强大的无底线的暴力机器碾压所向,残兵平民有如羔羊,无辜死难,何其无辜。

再说网络军迷热议唐生智的指挥、质疑南京会战战略价值、认为国民政府当年完全可以放弃南京会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及大屠杀惨剧。

无言良久。

其实回望我在2019年以前的文章,也有类似观点。

但是,随着我对淞沪会战之后的抗战全局理解更深,也就看清了唐生智等人当时的无奈,也就理解了一个贫弱农业国家,面临强敌入侵,为抗战求存有多么努力。

这里,主要综合地缘、战况等,论述淞沪会战之后,国军已经退无可退,必须要在南京迎战日军的战略理由。

一、从军事战略上看,淞沪会战失败之后,日军侵略锋芒直逼国军战略要点,南京会战势在必行。

1937年11月18日,淞沪会战刚刚结束,日本天皇及军政高层在“不宣战”的情况下,以第1号命令公布了《大本营令》,成立了旨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指挥对华全面作战的大本营。

所谓旨在“解决中国问题”,其实就是日本希望将战争控制在国际政治窗口之外,以一场一对一的“特别军事行动”,速战逼降中国。

这时,中日虽然没有宣战,但是全面战争已经事实展开。

11月24日,日本天皇召开了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通过了对中国的作战计划预案及“大陆第5号”命令,决意废除此前为控制侵华战争规模而确定的“制令线”,并通报日军华中方面军,“本部有坚强决心攻占南京”。

这样,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日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等高级将领联合制定《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派出多支部队追踪国军,谋划全面跨越“制令线”西征南京,扩大战绩。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方面军司令官,以朝香宫鸠彦王中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为日军进攻南京的前敌总指挥。上海派遣军、第10军等参战淞沪会战的日军编成华中方面军。明确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这时,中国方面只有两个选择。

在南京及外围迎战日军。

放弃南京,继续撤退、转进。

然而,参考文前战况简图,就战局简况而言,可以归纳三点:

1937年12月8日,南京,日军进犯南京和炮制南京大屠杀的四巨头(左起)长谷川清、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柳川平助。

中国精锐教导总队养兵千日,却在南京会战挡在一线,几乎全军牺牲。

一是日军急于“速战决胜”,也就急于控制津浦线、平汉线,在津浦线实现华北集群及华东集群会师,在平汉线截断国军东集群退路和东西部集群的联系,一战迫降中国

这也是日本吹牛“三个月打败中国”的战略设定基础。

二是国军因为淞沪会战、南口会战、太原会战、保定会战等作战失利,被迫后退和转进武汉战略集结区、徐州集结区、苏浙集结区、郑州集结区、鲁南苏北游击区、晋西南集结区等,抢在日军第二轮战略攻势之前,完成集结和构建第二战略防线。

三是南京为水运、铁路、公路枢纽,可以辐射武汉战略集结区、徐州集结区、苏浙集结区、郑州集结区、鲁南苏北游击区。

鉴于日本急于“速战决胜”,时间已为中日对抗的绝对“战略要点”。这样,国军必须设防南京,不让日军过快占领南京,发声不可预判的战略危机。

综上三点可见,抗战突然爆发,日军神速推进,已经使得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战争等多个方面难以从南京转身,因而不得不咬牙选择在南京与日本决战。

二、在政治上,南京为当时中国首都,得失直接关系国际形象、高层及各大政治集团的抗战意志、民众的抗战信心

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南京方面即针对日本可能发起侵华战争,在南京-上海沿线预备国防工事、准备南京会战方案、进行相应演习等等。

同时,南京方面还在外交努力,按照当时中国与苏联签署的友好条约条款、苏联顶层人物对中国的“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等等约定,认为首都南京保卫战为事实上的日本侵华战争“将要取胜”的标志,这样,国军坚守南京,可能会换得苏联出兵干涉。

此外,从淞沪会战结束到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日军几乎不给中国军队预留备战时间,寻踪追击,相继突破江阴防线及吴福线、锡澄线,使得国军陡陷全面溃败架势。

这时,在南京-无锡-上海之间,既有从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70万败军,军政机关及工厂、学校、物资等等;又有已经陆续抵达战区和正在行军途中的来自川湘后方的30万地方军队。

这是中国能够继续抗战的最后力量。

面临日军重兵星夜追击而来之危境,国军必然要尽快整顿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分别向鲁、豫、皖、赣战场及武汉-九江等长江中游沿线战场、重庆进行战略转移。

然而,当时京沪杭地区每日遭到日军战机轰炸,本就孱弱的交通及市政体系惨遭破坏,已然崩溃,再加上抗战国军经历淞沪会战未得补充、休整,军队残破,军政山头林立,军令政令出自多门,指挥系统叠床架屋,使得军事行动和作战效率极低。

数百万军民淤积在京沪杭战区迟迟不得疏散、战略转移,实为中国抗战爆发以来最危险时刻。

险象环生,南京只能挺身而出。

就此,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布迁都重庆。

11月24日,蒋介石签署命令,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任命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编组卫戍部队共14个师约11万余人,进行南京保卫战。

其中,从淞沪战场九死一生撤退下来的国军精锐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等部为南京保卫战主力,防守南京市区及幕府山、紫金山、狮子山、雨花台等近郊阵地;以第2军、第74军、第66军、第83军各2个师防守南京外围乌龙山、栖霞山、淳化镇、牛首山、龙潭等阵地。

在南京会战掩护之下,抗战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则开始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南京就此悲壮地走进了中国抗战史。

三、日本虽然夺得南京,夺得南京会战的战役、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日军在南京会战却遭到七七事变以来的战略上的首次失败

现在的人,喜欢无视中日国力、军力差距,从战役、战术等方面去分析南京会战。

但是,任何无视当时国情、战况等等“上帝视角评论”,纯属书生奢谈,毫无意义。

诚如前文分析,当时中日军力对比悬殊,中国坚守南京求胜渺茫,之所以执意发起南京保卫战,实属迫于战略、国际政治和外交等等权衡考量。

战争大势所迫,南京唯有挺身而出挡住和滞阻日军战略攻势,尽量保障国军在武汉、徐州、苏浙、郑州、鲁南苏北、晋西南等地完成集结、预备第二道战略防线及著名的“第二棱线防线”,继续“持久战略”及长期抗战。

同时,南京会战以牺牲精英军队为代价,掩护中国之抗战军政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完成了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

87年过去,再看历史,无疑,南京会战牺牲惨烈,却又悲壮完成任务。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回望历史,值得注意:

日本当年之所以不顾一切攻击南京,核心战略目标就是急欲兵临城下、逼迫中国政府“现地谈判”,实现“三月解决侵华问题”的速战决胜的战略目标。

为此,日本不惜集中陆军华中方面军之7个师团、2个旅团、日本海军第3舰队一部、以及其他炮兵、通信、舟桥、航空兵、辎重及兵站等,约20万军队围攻南京。

无疑,以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家之国力,以步兵为主的几乎介于现、近代化之间的军队,在极端敌强我弱情况下去抵抗、决胜当时有着陆海空绝对优势的现代化日军,从军事常识来看,南京会战全然没有一丝胜望。

因此,以现代视角、上帝视角,忽视当时中日军队装备差距、战力悬殊,夸夸其谈非要争论南京会战之得失,实属毫无意义。

从抗战八年的宏观战略视角去看,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的战役、战术面上惨败且付出极为惨重代价,但是,参战国军以弱敌强,浴血奋战,在中日战争全面展开的关键阶段,掩护了中国之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物资等等完成了战略大撤退、大分散、大转移,确属具备了极大的战略价值。

需知,从“九一八事件”、长城抗战直至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乃至日军西犯南京,日本大本营历来都是企图以战争压逼,“兵临城下”,迫使中国地方政府及国民政府“现地谈判”,谋求实现“速战决胜”。

然而,南京会战之后,中国国民政府远走重庆,中日战争全面展开,就此,日本完全失去了以现地谈判实现“速战决胜”中国的可能。

也就是从87年前的12月开始,中日战争开始进入持久战轨道。

此后日本为彻底解决中日战争问题,就不得不继续拉长战线,继续扩大战争,逆长江西进,劳师远征,仰攻武汉、重庆。

可见,从战略上看,淞沪会战为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序曲,南京保卫战为正式翻开了日本陷入八年持久战的篇章。

仅此来看,日军发起南京大屠杀,除却有其“就地征收”、“不留战俘”等残暴命令,以及日军人文素质极差,纪律散漫等原因。

此后,战略失败极度刺激日军高层,或为泄愤,开动侵华机器对南京实施残酷报复。

当时,作为推动跨越“制令线”,扩大战争,进犯南京的日本天皇皇室朝香宫鸠彦王等日军高级指挥官们,他们都对全力一击迫降南京,谋取“速战决胜”充满想象。

然而,他们在惨胜夺得南京之后,眼见战略失败,心中失落、沮丧。

就此,这些日军高级将领戾气升腾,为了泄愤及压制中国人民反抗意志,也就悍然下令,纵兵屠城……

1937年12月10日,南京城下的日军。

综上所述,作为侵华日军头号主力集群,日军华中方面军经过南京保卫战,人员伤亡、物资消耗,急于补充。

同时,日军又受鲁、苏、皖、豫等国军侧翼牵制。

故而,日军难以在1938年6月以前,重组兵力继续尾随、追击国军作战。

南京会战之后,中国军队终于稍微摆脱日军连续攻击,得到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为应对日军第二轮攻势,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休整、补充。

同时,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南京会战顽强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继续向日军华中方面军投以重兵,日军就此形成了主力猬集南京及京沪杭地区局面。

战前,参考文前地图标注,华北日军兵力集中,控制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有着绝对的战略优势。

然而,经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日军战略重点转向长江下游,更适合日军机动作战的华北-华中地区反而成为日军次要方向,这也在无形中消化了日军控制平汉线、津浦线、平绥线的战略主动。

这样,在中日战争全面展开和夺取南京之后,日军为华北集群与华中集群完成联络,也就选择发起了台儿庄会战及徐州会战……

李宗仁、白崇禧、张自忠、汤恩伯等抗战将领率部在台儿庄会战再次重挫了日军,再度阻滞了日军攻势。

这样,等到日军再次增兵和重组兵力继续西进武汉,时间已经拖延至半年以后的1938年6月。

在南京的血泊中,中国愤然苦战,终于在武汉会战之后,将被动的抗战推向了对峙、持久的战争态势。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们讲和”。

持久战,无声诠释了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为抗战求存的艰辛、坚韧的努力,可谓中国苦耗日本、战胜日本的一线光亮……

一晃,经年。

远眺历史,在中国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南京及牺牲军民,已然隐落史河,然而,他们无需后人如何评价,那些失落的光荣、壮烈的抗战功绩总是不朽,总是应该让我等后人为之仰望,敬重。

流浪的橡树·广都铭贤堂
2024年11月3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