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江华|古之遗爱(三)

 120035948@qq.com 2024-12-01 发布于江西
悼念谢桂保老师

06

许多年轻一辈都不了解的是,桂老师早年的家庭生活非常坎坷。

桂老师的父亲生长在解放前的旧社会,沾染了许多恶习,平常吃喝嫖赌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务正业,有好吃的东西就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日常家计一概不管,使得全家遭殃。母亲非常疼爱少年的桂老师,却长期遭到父亲的摧残折磨。母亲原本身体单薄,只能辛苦维持家计,一味苦吃苦作,一生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寻常日子里,总是有难无人帮,有苦无处诉。那种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终于导致母亲在绝望中生病离世,年仅四十余岁。

此时,桂老师刚刚十一岁。少年失母,已是人生之大不幸。可父亲却继续无赖混账,毫无改变,少年桂老师因此饱尝不幸和痛苦。他因此仇恨旧社会,也经常怨恨父亲。在后来的人生中,桂老师终生都以父亲为戒,更厌恶好吃懒做浑身恶习的人,发誓要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人才。母亲的早亡成为桂老师终其一生都无法释怀的心灵创痛,直到暮年都还念念不忘。桂老师后来提到母亲的时候,总是心痛不已,经常哽咽难言,泪流满面。母亲过世之后,年少的桂老师倍感孤苦萧条,只能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

桂老师对祖母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能在困厄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完全是因为祖母的悉心照料。从幼年断奶开始,他就和祖母同吃同住,直到长大成人。祖母是个善良仁慈的老人,虽然没太多文化,却给桂老师留下两条非常重要的教训:一是要多做好事、善事,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二是有时间要多看书、多学习。这种非常简洁的话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老人显然相信善有善报,更明白知识文化的可贵。桂老师牢牢记住祖母的话,一生都遵奉不逾,用尽全力去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并且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践行了一辈子。晚年的桂老师把自己一生的成就,都归功于祖母早年的教导。

晚年桂老师在锻炼身体

母亲过世几年后,父亲续弦再娶。万幸后娘仁慈宽大,性情温和,对继子视若己出,年少的桂老师才重获家庭温暖。继母非常勤恳顾家,家里平时总是鸡鸭成群,还常年到山野田间采野菜喂猪,辛苦补贴家用,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桂老师成家后,继母又尽心尽力,帮助带大五个儿女,对家庭贡献巨大。后来继母年老体衰,桂老师感念慈德,全心奉养,孝道周全,成为乡里母慈子孝的典范,路人交口称赞。继母暮年多病,临终前又卧床半年多。桂老师当时已经退休,于是在家悉心照料,亲侍汤药,床前尽孝,从无怨尤。后来,老人沉疴不治,含笑而终,终年八十有六,得享高寿。

桂老师早年成家,前面生下四个女儿,直到年近四十才生下儿子。中年得子,倍感欣慰,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再遭不幸,爱人突然罹患肝癌,桂老师顿感晴天霹雳。为救爱妻性命,数年间遍访名医,费尽周章。期间一度托人介绍牵引,到省城大医院寻求名医救治,中药西药吃了不少,然而终于不治,于1985年腊月去世。桂老师中年丧妻,心下倍感凄凉,一度彷徨无依。此后的若干年里,他只能一人带着五个子女生活,勉力支撑。在家里,又当爹又当妈,劳心费力;出了门,又要教书又要种田,艰苦备尝。

从爱妻患病到去世前后的那几年,是桂老师一生当中最困苦的时期。可即便生活再苦再难,桂老师也依旧异常疼爱几个儿女,关心爱护从未减少。孩子们到镇上读中学,中间十几里山路,经常人烟稀少。桂老师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因此每到上学的日子,一定要陪着女儿走完那段偏僻漫长的山路,直到镇上附近人多的地方,才放下心转身回来。由于平素教育有方,子女们个个听话懂事,勤劳节俭,里外帮衬,从无事端。

后来,四个女儿依次成家。每当女儿出嫁前夜,桂老师都要固执地按照传统习俗,一整夜不上床睡觉,为女儿守灶祈福,祝福女儿未来的人生美满幸福。暗夜里,桂老师独自守着灶台,想着女儿明天就要出嫁了,往日的种种浮现在眼前,就忍不住伤感落泪。

时光易老,岁月悠悠。转眼之间,桂老师已届望五之年,家计日渐和顺,日子终于开始轻松一些了。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天命之年的桂老师,却出人意料地翻开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桂老师和老伴谢老师

爱妻辞世之后的那些年里,桂老师独撑家业,不但劳碌辛苦,精神上也长期感到孤独。附近的石溪小学有位姓谢的女老师,也是丧偶多年,同样独自抚养着五个子女,情况与桂老师非常相似。二人在乡镇开教师会议时认识。因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两人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经常互相感叹生活不易。后来接触多了,情投意合之余,二人决定结婚,勇敢开始新的生活。

消息传出,起初在乡间引起一些议论,子女们也有些抵触情绪。但是,两位老师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先分别召开了家庭会议,征得孩子们的接纳与谅解。之后,在1990年农历10月,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仪式,便开始了新的家庭生活。两人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挫折,都领悟了生活的智慧,从此心甘情愿地走在一起,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虽然是中年结合,然而两位老师用事实向所有人证明,这是他们人生当中最正确的抉择。

桂老师全家福

桂老师为人热心肠,谢老师和顺有隐德。他们互相扶持,同进同出,每天一起去学校教书,一起下地干农活,成为村里村外的一道风景,引得乡人羡慕。不过,婚后的生活虽然甜蜜,却依旧辛苦。两人各有四女一子,十个子女中有半数尚未成年,因此生活的压力仍然相当大。两家之间隔着五六里山路,寻常日子,桂老师便不时两边来回跑,照顾子女们的生活,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虽然艰辛,可他却不辞劳苦,乐在其中,前后来回奔波了十多年,直到十个子女全部成家立业。

生活在这样一个超级大家庭,谢老师尤其不易,每天除了教书与农活之外,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孙子女。她总是尽心竭力,无怨无悔,周全家计,把里里外外都打理地井井有条,日子越过越红火。天长日久之后,二人都得到双方子女们心悦诚服地接纳,乡里传为佳话。

07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桂老师一直牢记少年时祖母的教诲,毕生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求知和育人。晚年搬到镇上居住,已年逾古稀,可他助人的爱心和热心却丝毫不减。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谁家的孩子学习不好了,桂老师就主动招呼孩子来到家里,帮孩子补习功课,鞭策孩子努力上进;谁家的孩子不听话了,就耐心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讲做人的道理。他把这一切都当成义务,从来分文不取,还经常要留孩子们吃饭,常年如此。他家因此几乎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和公共食堂。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又以诚感人,他的家庭课堂因而具有特殊的教育效果。经他点拨之后的孩子,学习成绩与精神面貌都能有明显改善,其中不少人如今已经长大成材。

早年的学生中,有毕业后跟桂老师三十余年未曾谋面的,后来碰巧住在同一个小区,平素往来并不多。学生夫妻长期在广州做营生,留下儿子在老家读中学。逢节假日,孩子放学回家,就独自住在单元房里。十多岁的懵懂少年,衣食未必能自理,平时只好吃泡面,或是上街吃炒粉,一味胡乱对付。桂老师知道情况后,让老伴把孩子接来家里,照料衣食起居,还经常开导孩子思想,使能安心学业,如此数年。学生夫妇知道后,感动得涕泪横流,从此对二老敬若父母。

桂老师一生都是这样,总是无声无息地去帮助别人,从不计较虚名实利,却总能感动人们的内心。大概只有这样的德行,才能教化人心、敦厚风俗。热心助人之外,桂老师还顽强地将学习习惯保持了一生。直到八十岁过后,他还坚持每天阅读报纸,并通过网络购买了大批书籍,身体稍好时,就经常研读思考,认真做笔记。每到农业收获季节,他都非常关心各种庄稼的收获情况,仔细询问当年引进品种的长势与产量,以及有无虫病灾害?还时常查阅书报网络,了解市面上近年新推出的优质品种。可谓老而好学,堪为师表。

晚年桂老师在看报纸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2016年正月,进入暮年的桂老师突然中风偏瘫。此后的八年多里,桂老师一直生活不能自理,经常连走路都困难。子女们早都为人父母,平常都忙于家庭和工作,又或身在外乡,难以照拂,全赖谢老师时刻陪伴。谢老师不顾自己年逾古稀,日夜精心照料,穿衣戴帽、洗脸刷牙、端茶送饭、洗澡揉背,甚至连大小便都要伺候。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从无怨言。

桂老师偏瘫之后,行动非常不便,曾经先后四次摔跤骨折。为了治疗康复,经常一星期就要去几次医院,往往一个疗程就是好几天。从家里到医院隔着五六里路,桂老师就只能坐着轮椅,由谢老师推来推去,朝朝暮暮,风雨无阻。病情严重时,谢老师就到医院陪住照看,伺候他夜间更衣或翻身;情况稍好时,谢老师就扶着他走路,在小区内外活动筋骨。镇上的人们见了,都感叹谢老师的耐烦厚道,更羡慕桂老师前世修来的福报。

直到桂老师去世为止,二人共同生活了三十四年,谢老师也就照料了桂老师三十四年。正是谢老师这种长期以来的倾心付出,让桂老师的子女们感动地热泪盈眶,大家都对她恭恭敬敬,心甘情愿地尊称她为母亲。她也的的确确配得上这样的尊敬。

人间重晚晴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里,桂老师时常回忆起早年的艰难岁月。他想起年迈的祖母,在那贫苦无靠的少年时期,是那样的茹苦含辛,相依为命,还给自己留下金子般的教导。他想起那可怜的母亲,一辈子苦吃苦作,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难无人帮,有苦无处诉,却把做奶娘换来的一点钱存起来,留着给自己将来长大成家,那样艰苦撑持,最终在绝望中过早病逝。他想起早已去世几十年的前妻,婚后的生活是那样的和和美美、夫唱妇随,一起养儿育女、共创家业;她是那样的勤劳节俭、心地善良,二十年间给了自己太多的幸福和欢乐;后来她不幸患病,自己呕心沥血,带她四处求医,她却终于半路撒手,幼子年仅六岁,生活再度陷入无边的黑暗----

过往的人生虽然已经足够艰难,但是在饱经风霜之后,晚年的他,心态依旧乐观、阳光并且充满希望。他盼望自己能够活到九十岁以上,能够看到自己的孙辈们全部成家立业,看到邻居乡民们生活更加美满幸福,看到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然而,几度病危之后,他感到自己似乎大限将临,却还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在耄耋之年,又重新拿起了笔,饱含深情地记录了自己漫长而不平凡的一生。

桂老师遗稿

他想起早年的艰苦求学经历,感恩老师们的辛勤教导,怀念当初亲如兄弟的同学们;他想起一生的教学经历,初为人师时的困惑与波折,转公办、受表彰时的欢喜与欣慰,一路走来,风雨如磐,无怨无悔;他想起为了惠及乡邻而辛苦开展农业试验,几十年间,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他想起再婚之后的辛苦和甜蜜,庆幸自己的正确选择,由衷感谢老伴的大爱无私。他还挂念着自己一生都钟爱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远方大城市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婚,也很少回家,即便在病中,也时时念叨着他的名字,惦记着他对自己的好,关心着他在外头的生活。

在自传中,他以学生的口吻,详细叙述了一生当中的主要经历和重大事件,其中特别历数了一路上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把他们视为自己生命中的恩人,一一指名道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原谅自己的父亲,虽然他给自己、给母亲以及家人们带来了诸多不幸,但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他给了自己生命。毕竟,自己如今也早已儿孙满堂,衣食无忧。

为别人设想多,为自己设想少;克制自私欲望,实施慈爱之念;平常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受人恩惠却又永远心存感激。桂老师的一生,都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在经过与病魔的长期斗争之后,桂老师最终于2024年10月15日离世,享年八十四岁。

少年刻苦力学,壮年培植桑梓,晚年彰显德行。这可算是对桂老师一生最简约的概括。

08

落日余晖

夜幕降临,四野静谧。

桂老师家门前熙熙攘攘,屋里屋外都亮着电灯,人们摆起了酒桌酒席,客人们逐渐落座,都开始用餐。

桂老师的儿子恩华,以及四个女儿,里里外外来回忙碌着,招呼着远近前来的客人。

正厅当中的八仙桌上,端坐着八个半老村民,都边吃边聊着。

恩华站在一旁陪侍,对大家说:“各位今天辛苦了!父亲生前说,大家都不必为他过世而悲伤,只是借此机会,请各位亲朋好友来家里聚一下,务必要开开心心,吃好喝好,这是父亲生前的遗愿。”

众人道过谢,继续吃着聊着。

八人中年龄最大的是长根,这两年刚过七十,他吃了口菜,说到:“桂老师这一走,村里他们这一辈人当中,越发没人了。”

香如接着说:“是啊!男的还就剩下林根了,再过几年,他就要九十了。日子真快啊,想当初,我们这辈人都在桂老师手里发蒙读书,如今也都快七十了。”

桂如听了,立即发起感慨,扯着他那一辈子都没变过的洪亮嗓门,说:“要说发蒙,我们这些人,连着我们的儿女们,父子两辈人,全都是在他手里发蒙的!汰押呗唔啊仔,祖孙三辈的都有!加上旁近村落,在桂老师手里读过书的,起码啊,总是以千数。”

众人点头称是。

龙如吃完了饭,站起来倒茶水。

小禅和德昌年轻些,都还低头吃着饭。

牛屎听了,古铜色的脸庞瞬间堆满了笑容,讪讪地咧开嘴,笑着说:“当初读书时候,我是读得个一塌糊涂,挨了他无数的批评,后来好多年,看到他我都还害怕呢!”

龙如吃了口茶,笑着回他说:“你个表崽是活该,当初一个劲吊儿郎当,谁不骂你?”

众人笑了起来。牛屎也跟着咧嘴笑。

大家伙听见聊的热闹,几个围了过来。

凤珠低头吃着饭,一头雪白的头发,猛然抬头一看,瞪大眼睛说:“江华你终于回来了,这都多少年没见着你了!我年年过年回来,年年碰到你老父亲都要问:江先生今年回来了么?”

江华赶紧凑过来,歉意地带着笑,忙不迭地给大家递烟,说:“实在抱歉,这些年真的太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桂如听了,接话到:“忙是说说的罢?不知道你什么想法。不过算你还有良心,也是桂老师天大的面子。”

长根、香如、牛屎,都点着了烟,自顾抽了一口。

江华不好意思地说:“要说桂老师,这可是咱们村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啊!只是一直都不知道他老人家的身体状况,不然,能不尽早回来看望他么?”

美如赞叹到:“这话没错!德高望重!”

恩华在一旁,对江华说:“父亲今年是早有感觉了,怕熬不过今年的关,整个暑假里,天天念叨着你的名字,说你对他比对自己父母还好。9月里还记挂着你,后来国庆节前就跌了一跤,然后身体状况立马就不好了。”

谢老师在一旁听了,插话道:“桂老师生前说,我要是死了,就叫江华回来。”

江华听到,赶忙诚恳地说:“桂老师的事我要是敢不回来,那简直不是人了。都怪我们做晚辈的,平时做的不好。”

恩华安慰说:“哪里的话?!父亲大人知道你特意赶回来送他最后一程,一定会欣慰有加。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护佑你我。”

江华说:“人是有灵魂的,他虽然走了,但什么都知道。”

兰胖在一旁接着说:“最后那几个月,父亲天天记挂着你,天天都念叨你的名字。只要提到你,或是听谁说起你的名字,父亲就会特别开心,整个人就立即变得精神,眼里也有了光。就是生前没见到你一面,感到有些遗憾。”

江华听了,眼眶发热,不知说什么好。

人们陆续吃完了饭,渐渐地都起身散了。

恩华站在门口送客,向大家一一道谢,一边递着烟,感谢客人们专门来为老父亲送行。

客人们道过珍重,都转身走了,有的开车,有的步行,都各自回家安歇。

不多久,客人们都走光了,夜渐渐地深了。

村庄内外,又重新宁静下来。

世间万籁俱寂。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凋零,一个时代过去了。

从此,山村再无桂老师。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