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岸 通州有节绿皮火车——6419次列车,起点是通州西站,终点是承德。列车顺着京承铁路,一路向北,慢慢悠悠穿过顺义、怀柔,然后一头扎进密云的崇山峻岭中。在密云和河北兴隆之间,两边的山形逐渐陡峭,山脊之上,长城时断时续。火车过了这里,就是关外了。 京承铁路墙子路段 摄影 左岸 二十年前的《东望通州》通州西站站台票 这里就是墙子路长城。在明代,从北京向北穿过燕山山脉的通道有三条——居庸关、古北口及墙子路关。这其中的居庸关和古北口如雷贯耳,墙子路关却默默无闻。实际上,这里山势险要,是从东北进关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冀东平原的必经之路。通州在明代发生的多起蒙古骑兵侵扰事件,都是从这里进入的。 通州和墙子路关方位示意图 墙子路关位于通州城东北80公里,密云县城东偏北32公里,关口处两座山峰对峙,山高沟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墙子雄关”。这座关口的历史,贯穿整个明朝的始终。国兴时,一夫当关,万夫莫过。关破时,给北京和通州等周边地区人民带来了无数苦难灾祸,也见证了明廷的灭亡。 远眺墙子路长城 摄影 左岸 墙子路长城敌楼 摄影 左岸 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部元蒙残部势力袭扰边塞,太祖朱元璋开始在北京以北的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修建长城,其中在密云墙子岭建墙子岭关并筑营城。因为在军事上隶属于九镇之一的蓟镇,统帅西、中、东三协,每协分四路。以密云石匣为中心的西协四路即墙子岭、曹家寨、石塘岭、古北口,因此墙子岭被称作墙子路。 题有“墙子雄关”的城楼 摄影 左岸 城门内的街道呈现错位形式 摄影 左岸 墙子路关是由营城、雄关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墙子路营城是当年驻军的地方,而在它东边三里的长城上建有御敌的墙子雄关。墙子路营城如今已经变成了墙子路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明代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记载:“墙子路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有三门,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万历三年(1575)重修,于南门楼石匾额上题有“墙子雄关”四个大字,落款是“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笔力雄厚苍劲。墙高二丈五尺许,宽约二丈,城郭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城楼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 墙子路村内的'V'型长城壁画 摄影 左岸 墙子路村村史简介中的照片 摄影 左岸 最壮观的还是墙子雄关的险要形势。墙子路关最有名的是一段全国唯一的“V”字型长城。在两山之间,长城几乎是成45度角顺着山坡直下山谷,并且在谷底相交,远远望去形成一个大大的“V”字。2015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徽标设计,就是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它就是以墙子路“V”字长城为蓝本的。 长城遗迹 摄影 左岸 墙子雄关纵然坚固险要,但是多次被攻破,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廷的退缩和姑息。明初洪武年间,蒙古的一些部落请求归附,太祖朱元璋封以兀良哈之地。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又以大宁之地划之,目的是为了用这些归属者形成一条隔离带,“自广宁前屯,历喜峰边宣府者,皆属朵颜。自锦、义度潢河,至白云山,属泰宁。自黄泥洼以东,至开原,皆属福余。东西亘三千里”,这三部落沿着长城沿线东西150多公里宽度的地域外驻扎放牧,因为朵颜部益强,遂为首称,于是便有了“朵颜三卫”的说法,“卫”是明廷建立的军事防御组织。将长城外广袤土地的防御权拱手交出,养虎为患,因此他们“常窥伺边内,北虏亦寻机入寇。”慢慢地成为了北虏入侵的“带路党”。 长城秋色 摄影 左岸 长城秋色在今天来说,是欣赏佳景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机,但是在当年,却是狼烟突起“防秋”之时。入秋马壮,天清气爽,人马皆宜征战。塞上早寒,草黄叶枯,北虏于是控弦南牧,入寇劫掠。因之曰“防秋”,亦曰“秋防”。这些蒙古骑兵经常沿边偷袭关口杀戮官军,残害百姓抢劫财物。洪武、永乐、宣德等年,因为蒙元残部的实力还不大,朵颜三卫对待明廷的态度比较恭顺,只有个别支部小股零星偷袭。到了正统、弘治等年,入侵规模逐步升级,动辄数千骑狼顾边内。据记载,洪武七年(1374)九月,通州卫指挥佥事郑治和燕山都卫指挥使朱杲、汝宁卫指挥佥事冯俊、密云卫指挥佥事张斌等“率师出古北口防秋。卒遇胡虏,皆以力死战。上命所司厚恤其家”。明初时明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但是遭遇了偷袭,出师未捷身先死。 明代通州城乃至张家湾城的修建和扩建,均与防范北部蒙古瓦剌、鞑靼等骑兵的袭扰有关。 通州城建于明洪武元年( 1368),明将孙兴祖督军士夯筑城墙,外砌城砖,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城周九里十三步,设四门,是为旧城。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不断袭扰京城。正统十四年( 1449),总督粮储太监为护卫西、南二仓,奏建新城。新城东连旧城,周七里。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巡抚都御史李贡再次主持加高加宽,“新城旧基,增筑五尺,其外为砖,内实以土,上复为垛墙,六尺有咫,而长广皆如其数。又为敌台,其西南为瓮城,重门悬桥,皆旧所未有”。这次修缮工程备受瞩目,不仅得到皇上赞许,也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明代嘉靖年间《通州志略》中的“通州布防图” 通州古城墙遗址 摄影 武政 应该说,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及时,它有效地抵御了39年后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规模入侵——史称“庚戌之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蒙古俺答数万骑兵于密云黄榆沟拆墙入关,经石匣、密云折南,一路沿怀柔、顺义、通州,烧杀抢掠。明廷急调外镇官军星夜驰援,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并于通州白河(今北运河)一带,与敌营隔河对峙。是日,敌骑自通州渡河,绕过通州城,先锋七百余骑竟直抵安定门外教场。时北京城门封闭,城中居民及各地来京应试武举亦尽数登城,昼夜防守。蒙骑后由白羊、镇边、古北等口出边退去,酿成一次屈辱的“庚戌之变”。这次劫难,通州城因为城坚而没有受到直接的攻击。 九年后,也就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更大的一次入侵来临。纠集鞑靼于墙子岭入寇者叫做影克,是朵颜三卫的首领。而这次恰恰就是攻墙子路关而入。“数万虏骑破密云墙子岭关,直泄京师平谷、通州、三河等处“。据《明史·本纪第十八·世宗二》载: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诏诸镇兵入援。戊辰,掠顺义、三河,总兵官孙膑败死。乙亥,大同总兵官姜应熊御寇密云,败之。十一月丁丑,京师解严”。 大敌当前,明世宗诏宣大总兵马芳、姜应熊、刘汉等速调兵入援,总督尚书江东议战守事宜。敕文武大臣,分守皇城、京城各门,令镇远侯顾寰集京营兵,分布京城内外。是时,“虏大掠顺义、三河等处。分兵围下店。” 世宗令守通州、张家湾等粮草集散之地。蓟镇副将胡镇、总兵孙膑及游击赵溱等领兵赴通州迎敌,严防死守,但是孙膑与赵溱战死沙场,捐躯殉国,胡镇突围而出。 关键时刻,总督杨选谎报军情,报虏东退,世宗疑之,问大学士徐阶,徐阶对曰:“贼大营尚在平谷,杨选等往通州,谓之追送则可,谓之追杀则不可”。世宗大悟,曰:“杨选等正是送去,敢言追杀,其谁欺乎?今外兵四集,内士又出,只游戏一场,不过庚戌之辙,如何以伸华威?闻彼夜战不能,或为何不夜攻?”原蓟辽总督杨博闻世宗之言,上十条战守事宜,提议分防京城、陵寝及通、湾、良乡等处。 十月乙亥,大同总兵姜应熊等御虏于密云,败之,斩首三十余级,夺马四十余匹。时虏自三河渐引而北。十一月丁丑,兵部奏:虏遁,京师解严。虏骑自墙子岭溃墙至撤退,留内陆十日。 因为这次事件,皇帝大怒,严厉追责了相关的一干官员,世宗命锦衣卫捕杨选、徐坤并杨瀛等。密云兵备副使卢镒、分守墙子岭参将冯诏、延绥游击将军严瞻、分守通州参将胡灿俱捕至京。蓟辽总督杨选最终被斩首示众,妻子流放到二千里以外。 张家湾古城墙遗址 摄影 左岸 在这次战役中,鞑靼骑兵来犯,因为张家湾存储着大量粮食物资,明世宗也提前派兵守护张家湾。最终鞑靼骑兵没有进犯张家湾。 第二年开春,顺天府尹刘君畿以及工部尚书雷礼请求建城。当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始建城,仅仅三个月,张家湾城就修建完成了。这个速度在古代建城史上也是罕见的。大学士徐阶文:“财取诸官之赎及士民之助者,木取诸营建之余,砖取诸内官厂之积石,取诸道路桥梁之废且圮者。”朝廷官员和张家湾的百姓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再加上张家湾作为物资集散地,就地取材,城墙的砖块来自库府的积压,甚至是从废弃的桥梁道路“淘”来的,所以城池很快建成。 真正给墙子路关造成致命一击的是清军。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清兵入墙子岭而南下大掠之,防守墙子岭鲁参将战死。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墙子岭三遭大举。“十一月戊辰,清兵大举入塞,分入墙子路界岭、青山。癸酉,破迁安、三河。时分道大人,一趋通州,一自柳树涧趋天津。甲午,屯永平之抬头。乙亥,攻通州。京师戒严,勋臣分守九门,以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 从此以后,清兵狼奔内陆,驰骋冲突,犹泛滥之水,汹涌南泄。大厦将覆,雄关亦又奈何? 编辑 柒玖陆十三 |
|
来自: 黑龙江波涛 > 《长城、铁道、京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