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冬至夜,一年中最漫长的夜。 往好了看,过了今天,白昼逐渐变长,阳气慢慢回升,春日已经不远; 往坏处瞧,寒夜难挨,还未数九,这漫长的冬日仍要熬上很长一阵子。 所以你看,人生就像半杯水,你若在意喝掉的那一部分,难免伤感。 可你若珍惜剩下的那部分,就会心满意足,毕竟还有半杯。 年龄也是一样。 再过几天,就是2024年了,这一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就又添了一岁。 你若伤怀,过去有很多意难平,似乎每一年都会留下一点遗憾。 你若达观,未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有大把的机会去纠错、修正,把生活过得体体面面,诗情画意。 杜甫曾在冬至这天写: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这一年,他已经56岁了,距离人生结束还有三年。大半生的人海漂泊,晚年依旧无法归乡,适逢冬至,心中许多惆怅。 但是,人得学会宽慰自己,放下一些无法放下的,未来才能活得更轻松。 因此,今天我们再读一首杜甫在冬日里写下的诗。 02.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真谛寺:在重庆奉节县; 兰若:指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静无烦恼之处。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不搬离“浣花草堂”,携家眷前往夔州投靠都督柏茂林。 自从他和李白自东鲁一别,赴长安参加科举后,与家人就是聚少离多,尤其在他得官那一年冬底,他的小儿子还被生生饿死了。 因此,杜甫对家人始终心存愧疚,尤其是他的妻子。 在夔州时,柏茂林很照顾杜甫,不但让他为公家代管百顷粮田,还帮他购置了40亩的果园,雇佣了几个工人,所以这一时期的杜甫,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公元767年,冬至后,56岁的杜甫前往真谛寺拜访禅师,欲求解惑,因为此时他很想归乡,去看望在战乱中流落失散的兄弟姐妹。 人老了,总是这样,惦念的事会很多。 因此杜甫便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寺院在高高的山顶,烟雾缭绕,峰峦重重,仿若人间仙境。寒日里的泉水漫过碎石,涓涓流淌,晴朗的日空下,有白雪压在松树的枝头,就像一朵朵梨花; 本打算去寺中向禅师求惑,但是看见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后,竟忍不住喝了几口酒,所以想想还是算了。一想起妻子这么多年跟我受的苦,就始终无法割下世俗,去做一个闲云野鹤般自私的人,我只能尽量把家安在靠近山峰的地方,以便随时都可以吟风弄月。 杜甫这首诗,无奈中透着一种豁达,让他放不下的事,其实正是他的开阔之处。 当初为了求官,杜甫曾困居长安10年,全靠妻子支撑着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妻子和孩子四处避难,经常食不果腹。 唐肃宗登基后,杜甫前去投奔,又把妻儿寄放在了朋友家,虽说得官左拾遗,但依旧贫寒,无法让家人过上温暖的日子。 贬官之后,杜甫逐渐看透了人生,于是辞去职务,在高适和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建造了草堂,这一家人虽然还是清贫,但至少可以团圆。 到了夔州,生活条件更好了一些,杜甫除了想寻亲外,还是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不然就不会在冬至这一天写下: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此番他前来见禅师,也是为此,但是见了山中美丽的雪景后,心中突然有了答案,觉得如今的日子也挺好,有些梦想不能实现就不实现吧。 岁月匆匆,人生几何,有时候我们是要做出选择的,你总要舍弃点什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温暖。 冬至夜,朔风凛冽,但如果能和家人围炉夜话,漫谈人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