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谪仙人”的这句诗,人尽皆知。他以极度的夸张与大胆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蜀道之艰险。诗词传诵千年不衰,古往今来,书法与诗词犹如声乐中的乐谱与唱词,相辅相成。当书家遇见诗词,将诗意转化为笔墨语言,实乃“湖光秋月两相和”。李白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气势磅礴。《蜀道难》具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反复咏叹“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逐,砵崖转石万壑雷。”极尽夸张之能事,通过对枯松、绝壁、飞湍、瀑布等景象的描绘,以动衬静,将对蜀道之难行的渲染推向了极致。诗词通过韵律、节奏来达到音韵美,书法则通过形质、神采来实现视觉美。著名书法家封俊虎先生将《蜀道难》以草书八尺四条屏的鸿篇巨制呈现出来,那种气势磅礴、气韵天成,无不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先生是当代活跃于中国书坛的实力派书家,以行草书驰名海内外。先生以中锋运笔为主,在提按、轻重、粗细、枯湿、疾徐等笔触中,字字都溶入了他的情感,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映带连属,顾盼生姿、笔断意连,方圆中刚柔相济,收放中抑扬顿挫,枯湿中虚实相生,大小中层次分明,起收中节奏呈现,使转中达其性情。心手双畅中,先生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都倾注于笔端,《蜀道难》的精神和气质跃然纸上,传达着诗人和书家丰富、深邃而豪迈的内心世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节奏和意境得以再造和呈现。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先生的《蜀道难》草书悬挂于封俊虎书法艺术馆二楼展厅。来访者中,无论是同道中人,还是书法爱好者;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是妇女孩提,还是耄耋老人,无不为先生的这幅草书作品所深深打动吸引,驻足观看、拍照打卡,已然成了来访封俊虎书法艺术馆必要的流程。观书如揽胜。来访者中,对草书或许不一定都能从字面认识,但看到这幅草书作品,墨色的枯润变化和字的大小对比,将诗歌的韵律以笔墨语言化作可视的节奏、节拍。整篇作品中,正文十次蘸墨、落款两次蘸墨完成书写,其中有一次蘸墨足足写了59个字,“不与秦塞通人烟”与“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挥金如土 、惜土如金,枯润对比形成虚实对比的层次和节奏感;“仰”与“不”,形成鲜明的大小对比,营造出错落和韵律感。无论是枯湿,亦是大小对比,使作品更加富有音乐性。那种气脉连贯、充满张力、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豪迈气势如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观者,观赏者与书家进行了一场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他把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引入了一个理想化境界。“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大概也是同理吧。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你来或者不来,先生书的《蜀道难》就在这里。(宋艳霞)封俊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门书画院院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民进北京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兼职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校外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导师、张裕钊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获得者。 封俊虎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