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 也称万佛峡 , 开凿在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的榆林河 ( 也叫踏实河) 峡谷中,现存唐至清代洞窟43个,东崖分上下两层共 32个,西崖只有一层共11 个,保存有彩塑270余身,壁画约5千余平方米。因榆林河畔榆树丛生,榆林窟因此而得名。1961年 , 榆林窟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的始建年代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史料,至今仍悬而未决,但就保留下来的洞窟和彩塑、壁画来看, 榆林窟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初唐。其中第 17窟、第28窟、第39窟当属榆林窟最早的洞窟,为初唐所建。 第17窟中心柱南向面佛头像及项光 此外,榆林窟第 6窟内的弥勒大佛高约 25米,虽经历代多次重修, 但其规模和气势仍体现着唐代的恢弘气象。从这身大佛的规模和倚坐形式看,也应属于唐前期。 第6窟窟室内景及大佛 唐 唐大历十一年 (776), 吐蕃人占领了瓜州。吐蕃人信佛 , 在榆林窟也开凿了不少洞窟, 但大多已被后人重修重绘 , 只有第 25窟和 15窟前室完整地保存了中唐时代壁画的原作。尤其是第 25 窟,画家用多种线描法刻画人物形象, 特别是用圆润流畅的兰叶描表现富于动态的人物和衣纹, 显得轻快潇洒。画家还利用线描的轻重缓急表现衣服飘带等的不同质感。房屋建筑、山水树木等, 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描绘,颇具质感。在色彩的应用上, 基本上趋于浅淡而又富有变化, 用以突出线描的特色,显得典雅庄重。总之,第25窟全窟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造型逼真,色彩绚丽,充分体现了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成为敦煌石窟中的经典之作。 第25窟北壁 飞天 中唐 第25窟北壁 弥勒经变菩萨 中唐 第25窟西壁北侧 文殊变 中唐 五代、北宋时期,由于当时的丝绸之路已经衰落, 敦煌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往来也越来越弱,瓜沙地区逐渐变成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的地域,敦煌石窟开始走向衰落。尽管此时的曹氏归义军政权以官方的形式有组织的开凿洞窟, 而且从规模到技法也都保持了相当的水平,但终因缺乏强大的中原文化影响,给敦煌石窟艺术造成了较大的局限。这一时期,壁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梵网经变、地狱变等。有的虽然不是新产生的题材, 但在表现技巧上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第12、16、19、32、33、35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榆林窟第16窟 曹议金夫人甘州回鹘公主 天圣八年 (1030), 曹氏归义军最后一位节度使曹贤顺投降西夏,西夏占领了瓜州。1036年,西夏又攻占了沙州。在曹氏末期到西夏初,回鹘在瓜、沙一带的势力较强,对敦煌石窟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敦煌石窟中,有不少洞窟具有高昌回鹘壁画的许多特征。榆林窟第39窟的壁画就具有典型的回鹘风格。本窟始建于唐代,现存壁画为回鹘时期重绘。前室甬道两壁有回鹘供养人像,窟内壁画的内容主要有千手千眼观音、罗汉像、儒童本生、说法图、药师佛等。其中如药师佛、儒童本生等都是回鹘高昌石窟壁画中最流行的题材,风格上也与高昌壁画相近。 榆林窟第39窟 前甬道北壁 女供养人 西夏在建国之后, 很重视吸收汉文化,以巩固其统治。西夏对佛教极为崇拜,多次派人到北宋求取佛经,同时还派人到西藏请藏传佛教大师来传教。因此,西夏佛教具有汉藏结合、显密双修的特点。西夏在河西一带大兴佛事,在张掖建了大佛寺,在武威、张掖、酒泉等处都开凿了石窟。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都有西夏开凿或重修的洞窟。尤其是榆林窟,被西夏高僧慧聪誉为“白日圣香烟起,夜后明灯出现”的“世界圣宫”。第2窟、第3窟、第10窟、第29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窟。 榆林窟第2窟 西夏壁画水月观音 西夏末到元朝初 , 瓜、沙二州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至元十四年 ( 1277) , 复立瓜州、沙州。但不久“尽徙二州居民于肃州”。直到 1303 年 , 才派兵屯戍瓜、沙 , 恢复生产。榆林窟现存的元代题记多是较晚时期的。正十三年,西宁王速来蛮下令重修榆林窟。 元代的佛教受西藏佛教影响很大,因此艺术上具有浓厚的藏密色彩。第 4 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窟。该窟绝大部分壁画具有浓厚藏密风格,在画法上也主要是外来手法,注重色彩,善于利用强烈的对比色,造成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比例准确,强调动态,线描精细,严谨。此外,元代时还重修了榆林窟一些洞窟,绘出供养人和一些密宗图像,这些供养人像,对于了解元代人物服饰制度等有重要意义。 榆林窟第4窟《绿度母》 榆林窟第4窟《灵鹫山说法图》 榆林窟内容丰富,艺术精湛,是敦煌石窟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中晚期佛教石窟寺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尽管它在佛教思想、壁画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与莫高窟一致,甚至一些壁画的作者也是与莫高窟共有的。但是,榆林窟艺术并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主室壁上画出十二根排柱支撑窟顶宝帐的窟室样式,都是莫高窟所没有的。壁画中西夏和元代的密教曼荼罗和水月观音图,显密结合加以汉密、藏密结合的画法,尤其是大量的民族人物画像、画工画师画像,以及汉藏婚礼图,弥补了莫高窟的不足。 1 榆林窟外景(东崖) 2 第28窟 中心柱东向面 唐 3 第28窟 中心柱北向面及后甬道 唐 4 第15窟 前室北壁 天王 唐 5 第15窟 前室南壁 天王 唐 6 第15窟 前室北壁东侧 力士 唐 7 第15窟 前室东壁南侧 地藏菩萨 唐 8 第15窟 前室东壁南侧 天王 唐 9 第15窟 前室东壁北侧 菩萨 唐 10 第15窟 前室顶北端 伎乐天 唐 11 第15窟 前室顶南端 伎乐天 唐 12-1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左) 唐 12-2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右) 唐 13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初会(部分) 唐 14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部分) 唐 15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王妃剃度 唐 16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四大宝藏(部分) 唐 17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象宝、玉女宝 唐 18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二会 唐 19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马宝、兵宝 唐 20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三会 唐 21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二会(部分) 唐 22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三会(部分) 唐 23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临终 唐 24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嫁娶 唐 25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部分) 唐 26 第25窟 北壁弥勒经变中 弥勒初会(部分) 唐 27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部分) 唐 28 第25窟 北壁 弥勒经变(部分) 唐 29 第25窟 北壁西端 菩萨 唐 30 第25窟 北壁东端 菩萨 唐 31-1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中 西方净土 (左) 唐 31-2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中 西方净土(右) 唐 32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白鹤、迦陵频伽 唐 33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共命鸟、孔雀 唐 34-1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舞乐(左) 唐 34-2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舞乐(右) 唐 35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大势至菩萨、十六观 唐 36 第25窟 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 未生怨、观音菩萨 唐 37 第25窟 东壁北侧 药师佛、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部分) 唐 38 第25窟 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中 佛座 唐 39 第25窟 东壁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 卢舍那佛 唐 40 第25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 唐 41 第25窟 西壁北侧 文殊变 唐 42 第25窟 前室东壁北侧 北方天王 唐 43 第25窟 前室东壁南侧 南方天王 唐 44 第24窟 西壁 不空羂索观音变 唐 45 第36窟 前室动笔南侧 法华经变 唐 46 第12窟 东壁南侧 佛弟子、菩萨 五代 47 第12窟 北壁西侧阿弥托福经变中 舞乐 五代 48 第12窟 西壁北侧 普贤变 五代 49 第12窟 西壁北侧 慕容夫人曹氏出行图(部分) 五代 50 第16窟 内景 五代 51 第16窟 东壁北侧 劳度叉斗圣变(部分) 五代 52 第16窟 东壁南侧 劳度叉斗圣变(部分) 五代 53 第16窟 南壁西侧 药师经变(部分) 五代 54 第16窟 窟顶南披 五代 55 第16窟 西壁南侧 文殊变 五代 56 第16窟 西壁北侧 普贤变 五代 57 第16窟 甬道北壁 回鹘夫人供养像 五代 58 第16窟 甬道南壁 曹议金供养像 五代 59 第16窟 前室北壁 五代 60 第16窟 前室西壁北侧 天女 五代 61 第19窟 西壁南侧 文殊变 五代 62 第19窟 甬道北壁 凉国夫人供养像 五代 63 第19窟 甬道南壁 曹元忠供养像 五代 64 第32窟 窟顶东南角 月光明如来 五代 65 第32窟 窟室内景 五代 66 第32窟 西壁南侧梵网(部分) 五代 67 第32窟 西壁北侧 梵网经变(部分) 五代 68 第32窟 西壁中间 梵网经变(部分) 五代 69 第32窟 西壁北侧 梵网经变(部分) 五代 70 第32窟 北壁 维摩诘经变 五代 71 第32窟 北壁 维摩诘经变(部分) 五代 72 第32窟 北壁 维摩诘经变(部分) 五代 73 第32窟 东壁北侧 普贤变 五代 74 第32窟 东壁南侧 文殊变 五代 75 第33窟 南壁西侧 佛教圣迹图 五代 76 第33窟 北壁西侧 降魔变 五代 77 第33窟 东壁门上 地狱变 五代 78 第33窟 东壁北侧 龙王赴会 五代 79 第34窟 西壁南侧 说法图(部分) 五代 80 第34窟 西壁说法图中 菩萨 五代 81 第35窟 北壁 文殊变 五代 82 第35窟 南壁 普贤变 五代 83 第35窟 东壁北侧 五智如来曼荼罗 五代 84 第35窟 东壁南侧 画师供养像 五代 85 第36窟 南壁 佛转(部分) 五代 86 第36窟 东壁南侧 文殊变 五代 87 第38窟 西壁 弥勒经变(部分) 五代 88 第38窟 北壁东侧 净土曼荼罗 五代 89 第38窟 窟顶西披 月天 五代 90 第38窟 前室南壁 观音经变(部分) 五代 91 第20窟 南壁弥勒经变中 耕获 五代 92 第20窟 南壁弥勒经变中 嫁娶 五代 93 第20窟 北壁 思益梵天问经变(部分) 五代 94 第20窟 甬道顶 菩萨 五代 95 第6窟 甬道南壁东侧 阿弥陀经变 宋 96 第14窟 窟顶藻井 宋 97 第26窟 北壁西侧 净土变(部分) 宋 98 第26窟 西壁南侧 净土变 宋 99 第26窟 窟顶(部分) 宋 100 第17窟 窟室内景 宋 101 第20窟 前室东壁南侧 水月观音 宋 102 第21窟 前室甬道南壁东侧 水月观音 回鹘 103 第39窟 前室甬道南壁东侧 供养人 回鹘 104 第39 前室甬道南壁西侧 供养人 回鹘 105 第39窟 甬道南壁 千手眼观音变 回鹘 106-1 第10窟 窟顶(左) 西夏 106-2 第10窟 窟顶(右)西夏 107 第10窟 窟顶藻井 西夏 108 第10窟 窟顶西披 伎乐天 西夏 109 第10窟 窟顶西披 伎乐天 西夏 110 第10窟 窟顶西披 伎乐天 西夏 111 第10窟 窟顶南披 象纹边饰 西夏 112 第10窟 窟顶南披 狮纹边饰 西夏 113 第10窟 窟顶西披 天马纹边饰 西夏 114 第10窟 甬道顶 西夏 115 第29窟 南壁东侧 西夏 116 第29窟 南壁东侧 供养人 西夏 117 第29窟 南壁东侧 国师 西夏 118 第29窟 南壁东侧 供养人及僮仆 西夏 119 第29窟 南壁东侧 童子供养像 西夏 120 第29窟 南壁西侧 女供养人 西夏 121 第29窟南壁西侧 女供养人、比丘尼 西夏 122 第29窟 东壁北侧 药师经变 西夏 123 第29窟 东壁北侧 药师经变(部分) 西夏 124 第29窟 东壁中间 125 第29窟 东壁中间 文殊变(部分) 西夏 126 第29窟 东壁中间 文殊变(部分) 西夏 127 第29窟 东壁南侧 金刚 西夏 128 第29窟 西壁北侧 阿弥陀经变(部分) 西夏 129 第29窟 西壁中间 普贤变(部分) 西夏 130 第29窟 西壁中间普贤变中 童子 西夏 131 第2窟 东壁 西夏 132 第2窟 东壁中间 涅槃 西夏 133 第2窟 东壁中间 商人遇盗 西夏 134 第2窟 南壁东侧 说法图 西夏 135 第2窟 南壁中间 说法图 西夏 136 第2窟 南壁西侧 说法图 西夏 137 第2窟 西壁南侧 水月观音 西夏 138 第2窟 西壁北侧 水月观音 西夏 139 第2窟 北壁中间说法图中 左胁侍菩萨 西夏 140 第2窟 窟顶藻井 西夏 141-1 第3窟 窟室内景(左) 141-2 第3窟 窟室内景(右) 142 第3窟 东壁北侧 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西夏 143 第3窟 东壁中间 涅槃 西夏 144 第3窟 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西夏 145 第3窟 东壁南侧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左下 八臂金刚 西夏 146 第3窟 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 锻铁、酿造 西夏 147 第3窟 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 舂米、杂技 西夏 148 第3窟 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 耕作 西夏 149 第3窟 北壁中间 净土变 西夏 150 第3窟 南壁中间 观无量寿经变 西夏 151 第3窟 南壁中间 观无量寿经变(部分) 西夏 152 第3窟 南壁中间 观无量寿经变(部分)西夏 153 第3窟 南壁东侧 观音曼荼罗 西夏 154 第3窟 南壁西侧 胎藏界曼荼罗 西夏 155 第3窟 南壁东侧观音曼荼罗下 供养菩萨 西夏 156 第3窟 南壁西侧胎藏界曼荼罗下 风天 西夏 157 第3窟 北壁西侧金刚界曼荼罗左下 供养菩萨 西夏 158 第3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 西夏 159-1 第3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左) 西夏 159-2 第3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右) 西夏 160 第3窟 西壁南侧普贤变中 唐僧取经 西夏 161 第3窟 西壁南侧普贤变中 普贤菩萨 西夏 162 第3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部分) 西夏 163 第3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部分) 西夏 164 第3窟 西壁南侧普贤变中 罗汉 西夏 165 第3窟 西壁北侧 文殊变 西夏 166 第3窟 西壁北侧 文殊变(部分) 西夏 167 第3窟 西壁北侧文殊变中 文殊菩萨 西夏 168 第3窟 西壁北侧文殊变中 帝释天 西夏 169 第3窟 西壁北侧 文殊变(部分) 西夏 170 第3窟 西壁北侧文殊变中 童子 西夏 171 第3窟 窟顶 西夏 172 第3窟 窟顶金刚界曼荼罗中 明王 西夏 173 第3窟 窟顶西北角(部分) 西夏 174 第3窟 窟顶西披边饰(部分) 西夏 175 第3窟 窟顶西披边饰(部分) 西夏 176 第3窟 窟顶北披边饰(部分) 西夏 177 第3窟 窟顶南披边饰(部分) 西夏 178 第3窟 甬道北壁 供养人 元 179 第6窟 明窗前室西壁南侧 供养人 元 180 第6窟 明窗前室西壁北侧 供养人 元 181 第4窟 东壁北侧 说法图 元 182 第4窟 东壁中间曼荼罗中 天王 元 183 第4窟 东壁北侧 说法图(部分) 元 184 第4窟 东壁中间曼荼罗中 天王 元 185 第4窟 东壁南侧 说法图(部分) 元 186 第4窟 北壁西侧 绿度母 元 187 第4窟 北壁东侧 灵鹫山说法图 元 188 第4窟 南壁东侧 白度母 元 189 第4窟 南壁中间 观音曼荼罗 元 190 第4窟 南壁西侧 说法图 元 191 第4窟 西壁南侧 普贤变 元 192 第4窟 窟顶南披边饰(部分) 元 193 第4窟 窟顶南披边饰(部分) 元 194 第10窟 甬道北壁东侧 大日如来 元 |
|
来自: Michael430 >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