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是两颗闪亮的明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治淮建设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淮委规计处李晶同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初步梳理了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的演进过程,特予推荐。鉴于研究深度的不足,部分已查询到的不同年份的资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实际情况可能与本文叙述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入,恳请知情者斧正。——推荐人:吴 旭在新中国成立后气势恢宏的建设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1952年,陆续经历解放战争、剿匪反霸和抗美援朝的数十万人民子弟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号召,脱下戎装,投身到水利、铁路、建筑、林业、石油等新中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由弱变强贡献了强大的力量。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在政务院(国务院)、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部队指战员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治淮建设。 这其中,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是两颗闪亮的明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治淮建设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七十年过去了,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间,这两支部队经历了部队转制、集体转业、淮委撤销、转战南北、重新集结、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国企改革等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年这两支光荣的队伍现在在哪儿? 一、传承人民军队优良作风,脱下戎装依然是“铁军” 1952年4月15日,毛主席、周总理签发了《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 为适应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从人民解放军中调拨41个整师,11个整团共46.5万人转为各种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 1952年5月,刚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待命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90师和刚从朝鲜前线归国休整的98师,接到集体转业的命令,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第二师(简称“水利一师”“水利二师”)。 水利一师在寿县集训,准备开赴佛子岭等水利建设工地 “水利一师”,赴大别山佛子岭水库、洪泽湖出口三河闸。 “水利二师”,赴河南省薄山、南湾水库建设工地。 ![]() 水利一师战士奔赴佛子岭工地 ![]() 水利二师战士开赴薄山水库 由此,开始了两支光荣部队的“华丽转身”。 水利一师师长马长炎同志刚到工地,就对工程指挥部指挥汪胡桢说: 你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我要拜你为师,好好向你学习。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是一定会把水库建设好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师长马长炎(右一),在佛子岭水库工地慰问军工。 水利一师党委决定,从战士到营长分别下到六个工程区队向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学习。 工地上很快建起学习班,开展“包教包学”活动。 由汪胡桢等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老技术工人讲课,结合佛子岭水库建设的需要,自编教材。 每天晚上,在指挥部会议室里正常上课。 墙上挂着小黑板,自带小板凳,腿上垫块木板记笔记。 他们互教互学,自称学习班为“佛子岭大学”。 ![]() “水利一师”在佛子岭水库工地学习水利建设技术 水利二师师长朱国华同志,不顾多次负伤的病弱身躯,不分昼夜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查看施工现场,共商施工计划,像是指挥南征北战的指挥员,指挥着施工大军。 ![]() 1952年5月20日,98师整建制改编为水利二师 他坚持技术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以便能抓好工作中的关键,指挥好工程施工。 修水库,是同大自然作战, 技术复杂, 情况多变,要胜任负担的工作就必须钻进去, 抓起来。 这是朱国华同志经常告诫自己和督促身边人员的话。 朱国华同志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精神, 带动了全师指战员, 使大家从战士变成了水利职工, 在工地涌现出一批工作和学习模范人物。 ![]() 1954年5月1日,朱国华(前排中间)、张季农(右二)与河南省领导在薄山水库落成典礼上 很多战士,用几个月时间学会以前工人三年才学会的技术,许多人成为技术能手、工程骨干。 ![]() 战斗英雄、治淮劳模孙衍华,通过学习钻研,创制成功“雷管导通试验器”,实现了串联爆破百发百中 经过军民共同奋战,一座座气势宏伟、质量优良的治淮水利工程屹立在淮河之上。 水利一师修建的佛子岭水库,历经历次大洪水考验。 特别是1969年7月14日,洪水漫坝,洪水超出坝顶防浪墙1.08米,最大下泄流量为 5510立方米每秒。 其中,坝顶漫溢1190立方米每秒,历时 25小时以上,仅左岸下游坝基及坝后厂房受损,大坝完好无损。 1975年8月上旬, 淮河上游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板桥和石漫滩两个大型水库溃坝,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薄山水库上游一日降雨593毫米,3天降雨达到830毫米,进库洪水总计4.24亿立方米,远远超过了设计标准。 结果,大坝的坝基、坝体均未发现异常情况,说明水库质量良好,完全经受了洪水的考验。 水利一师,又陆续在大别山区修建了梅山、响洪甸等水库。 部分队伍,赴皖南参加了陈村水库等工程建设,在江苏修建了运河邵伯闸、苏北灌溉总渠六垛闸。 ![]() 战士们拜工人阶级为师,不会就学,边干边学 水利二师,部分队伍转战河北、辽宁、甘肃、湖北等地,为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水利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水利二师战士们操纵推土机、铲运机等机械设备,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机械化施工队伍 二、水利一师的“后代”们 1952年水利一师组建后,根据治淮的总体方案,师党委对各部队的任务进行了部署: 一团,赴江苏参加三河闸、邵伯闸、六垛闸建设; 师直机关和二团、三团共7000余人,赴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 到1953年,水利一师部分官兵开始逐步分散支援其他地区的基建任务。 1954年7月,承担佛子岭水库建设的水利一师,整建制转业(脱离部队编制)。 一部分,转变为治淮委员会建工局; 一部分,转业为治淮测量大队。 安能集团(原武警水电部队) 1954年底,在佛子岭水库基本建成之际,水利一师赴蚌埠休整。 1955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水利一师建制番号(脱离部队编制)。 1955年春,水利一师主力转业至治淮委员会建工局,继续参加治淮工作。 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在佛子岭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要议题就是讨论在皖南山区青弋江上游兴建一座大型水库。 大部分与会同志认为,要乘着“大跃进”的东风,建一座全国最大的水库,彻底解决皖南乃至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短缺的问题。 在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力推下,中共安徽省委佛子岭会议正式决定: 在青弋江上游兴建一座全国最高最大的特大型水库。 会议要求,大坝的高度为155米,蓄水高度150米,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水库大坝建设工程。 按照省委的要求,水库建成后,上游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最大湖面面积达210平方公里。 其蓄水库容比已建成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座大型水库的库容总和还要大,比巢湖的蓄水量还要大一点四倍。 佛子岭会议结束后,治淮委员会迅速派出第三勘探队和地形测量九队,分赴皖南青弋江上游进行地质勘探和地形测量。 因选定的坝址地处泾县陈村,治淮委员会报安徽省委同意后,正式决定将水库命名为“陈村水库”。 1958年7月,以淮委建工局为主力的水库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云集陈村,成立了陈村水库工程局。 在建设过程中,因地质专家综合各方面的地质因素,认为省委提出的大坝高程155米、蓄水150米,是不切合实际的,有很大的盲目性,安全风险比较大,必须要降低坝高。 1962年6月22日,在省委书记李葆华的主持下,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陈村水库大坝为停缓建项目。 1969年底,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更名为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陈村水库工程局更名为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 1978年,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赴江西开始万安水利枢纽的建设。 1978年8月22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基本建设工程兵扩建三个支队二十二个大队的批复》(国发【1978】164号),将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第63支队。 1984年4月,百万大裁军,基建工程兵撤销,部队因“承担着一般民用工程施工队伍难以承担的任务”得以保留。 1985年8月,部队转入武警部队序列,转隶为武警水电二总队。 ![]() 武警水电部队参加抗洪救灾 1999年2月,水电部队划归武警总部统一管理。 2012年1月,水电部队经费保障纳入国家财政,职能任务调整为灾害应急抢险、特殊工程建设、水电设施管护和依法维稳处突。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武警水电部队转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后,充分利用原有的专业技术力量,承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任务,组建为国有企业,使用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名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安徽水安和安徽疏浚 1954年,经水利部批准,淮委成立建工局,参加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建设的水利一师大部分人员转入淮委建工局。 1958年4月,建工局将生产单位调整为5个建筑队,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建筑工程队,第一、第二机械队和安装工程队三个专业队。 1958年7月,淮委撤销。 淮委建工局,并到安徽省水利电力厅。 其中,原淮委建工局的第一、第二机械队和安装工程队被组建为机械公司。 其余队伍则分散到各施工工程局。 9月,安徽省建筑厅成立,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水利电力厅的机械公司以及8个施工工程局划归建筑厅。 1959年9月,省人民政府又决定除留一部分队伍给建筑厅外,将机械公司和6个施工工程局,重归水利电力厅建制。 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水利电力厅着手重建施工队伍,组建了机电安装队和机械疏浚队。 1964年,机电安装队,改为安徽省水利安装处。 1969年,改为建筑安装支队。 1976年,改为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建筑安装公司。 1980年,改为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 后又几经更名,成为今天的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64年,机械疏浚队,改为安徽省水利机械疏浚处。 1969年,改为机械疏浚支队。 1976年,恢复水利机械疏浚处名称。 1980年6月,更名为安徽省水利机械疏浚处。 1984年9月,改为安徽省水利机械疏浚公司。 陕西建工第一建筑集团和安装集团 1953年,中共中央华东局谭震林同志向周总理提出调水利一师多余力量五千人给华东建工局,改为建筑师。 1954年1月5日,经建筑工程部和总参谋部批准,将水利一师的直属队、速成中学、1团全部、2团3营、3团1营、3团速成学校,命名为(后)建四师(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有建四师,1952年撤销),师长为张孟云(原水利一师参谋长)。 1954年3月15日,张孟云率建四师调往上海,组建为华东四公司,下辖10团、11团。 10团,先组建华东四公司第一工程处; 11团,先组建华东四公司第二工程处。 同年4月,华东建工局土木工程处调入建四师,编为12团,改称为华东四公司第三工程处。 1955年1月,建四师改称华东四公司,随同华东工程管理总局从上海调往西安。 1955年,建四师11团与建六师特种工程团、建三师8团3营三部分,合编成建工部第三卫生设备安装公司,后又几经变动。 1978年,改称为陕西省设备安装公司(现陕西建工安装集团,特级企业)。 建四师10团和12团调入西安后,先改称为西北第二建筑公司。 1958年,西北二公司下放给陕西省,改称陕西省第一建筑公司(现陕西建工第一建筑集团,特级企业)。 其间,部分人员参加了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后逐步演变为水电七局的一部分。 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 淮委工程部扩建,有9个测量队。 1952年,淮委工程部为施测豫皖平原、淮南丘陵区地形,对测量队进行大调整,组建10个队,人员近700人。 1953年3月,淮委以水利一师三团转业干部和战士为骨干组建测量总队,下辖24个测量队,总人数达2700人。 总队长:魏存平。 副总队长:陶克明。 政委:金果。 1955年5月,总队撤销,并入淮委勘测设计院。 1955年5月,淮委勘测设计院成立测量室,魏存平、陶克明、唐余佐、吕尊宏分别任正、副主任。 其下辖19个测量队。 1956年,水利部决定,调8个测量队给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开展北大荒测绘工作。 1955年5月,按照水利部有关指示,淮委派2个地形测量队和3个精密水准观测组,支援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库测量。 年底,完成支援任务返回淮委。 1958年,治淮委员会撤销,原淮委勘测设计院划归安徽,成为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956年1月,全国水利会议决定成立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以开垦黑龙江省东部荒原和综合利用松花江流域水利资源。 1956年1月中旬,治淮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指示,抽调测量技术人员240人,工人及行政人员460人,新招工人200人,组成哈尔滨勘测设计院测量总队,设有中共总支书记兼总队长1人,副总队长2人。 测量总队,下设3个控制测量队,5个地形测量队。 总队机关,设有8个科、2个股等职能机构。 1956年3月9日,测量总队由徐州和蚌埠陆续迁至黑龙江省密山县。 1957年1月,测量总队迁至哈尔滨,撤销测量总队建制,成立测量室,下设控制测量组、地形测量组,驻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 1958年,测量队伍扩建到7个地形测量队、3个控制测量队。 1958年11月12日,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划归省水利厅领导,改称为黑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并抽调2个地形测量队和1个控制测量队到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现中水东北)。 三、水利二师的“后代”们 1952年,水利二师组建后,部队在师长兼政委朱国华同志的率领下,开赴薄山水库建设工地。 1952年底,六团赴信阳建设南湾水库。 在薄山水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后,部队主力陆续转战东北、华北,继续水利建设任务。 水电一局 1954年2月,在薄山水库基本建成后,水利二师部分官兵挥师北上,投身到辽宁大伙房水库工程建设中,担任了工程建设机械施工的主力。 1954年8月,大伙房水库工程局改由水利部直接领导,改称水利部大伙房水库工程局。1954年10月25日,水利部任命朱国华兼任大伙房水库工程局局长,张季农兼任大伙房水库工程局副局长。1955年4月11日任命朱国华和张季农分别兼任第一书记、第二书记。 1958年6月18日,成立辽宁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隶属辽宁省水利局管辖。是年9月22日,在大伙房水库验收后,水利部大伙房水库工程局撤销,未完工程由管理局继续负责施工。 1958年3月12日,水利电力部桓仁水力发电工程局正式在辽宁省东北山区的桓仁县泡子沿挂牌成立。 其中,绝大部分成员为水利二师三个团的战士。 水利电力部桓仁水力发电工程局,先后更名为水利电力部浑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水利电力部第一工程局、电力工业部第一水电工程局、水利电力部第一工程局。 1982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 1992年,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变化,工程局本部地址,从辽宁省桓仁县泡子沿迁移至吉林省桦甸县白山镇、吉林省永吉县。 1997年3月,迁至吉林省长春市。 水电五局 1954年,水利二师集体转业(脱离部队编制),其第四团部分干部、战士以及师直机械科1000余人,在河南省薄山水库工地宣告成立水利部工程总局第三机械工程总队。 1957年底,第三机械工程总队赴河北省,先后建设了岗南水库、岳城水库。 名称,先后更名为河北省岗南水库工程局、水利电力部岳城水库工程局。 1968年6月,为开发白龙江、建设碧口水电站,原第三机械工程总队奔赴甘肃,更名为水利电力部白龙江水电工程局。 1969年12月,更名为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 其间,成立了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宝珠寺水电站工程指挥部。 二分局参加了引滦入唐工程建设。 1979年2月,更名为水利部第五工程局。 1982年4月,更名为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 1992年8月,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 2008年8月,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电五局办公地址,变迁为河北省磁县岳城村、甘肃省文县碧口镇、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 2000年1月至今,水电五局总部,设在成都市锦江区。 原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赵武京同志,便是在水利二师老同志身边成长起来的,先后担任连队副指导员、工区党委副书记、二分局局长、工程局副局长。 1990年,赵武京同志从宝珠寺水电站工地调任淮委副主任。 1992年9月—1998年12月,先后任淮委代主任、主任。 1963年,第三机械工程总队部分人员,并入河北省水利厅工程局(现河北省水利工程局)。 河南水利一局、水利二局 此后又几经整合,逐步演变成河南省水利厅第一水利工程队(河南二局的前身)、河南省水利厅第二水利工程队(河南一局的前身)。 目前,河南一局、河南二局均为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参与建设了河南省几乎所有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中燕山水库、河口村水库、出山店水库先后荣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四、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的主要领导 水利一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的第一水利师来到佛子岭参加工作后,增任师长马长炎任第一副指挥,张孟云任第三副指挥,二团团长李毕云、三团团长童振铎任副指挥,张宏盛任政治部第一主任,张允贵任政治部第二主任,徐速之任副政治委员,李万忠任政治部副主任,吴涛任政治部副主任,周华青任办公室主任,祁策任办公室副主任,谭旭东任财供处处长。 在汪胡桢先生1953年的工地日记中,记有这么一则故事。 1953年4月19日,马长炎师长上调任职,在佛子岭指挥部的草棚前面,留下一张照片,汪胡桢写道: 马长炎师长,明日晋京调军委工作,夜晚时设酒志别,兴致颇高。 前排(左起):汪胡桢、马长炎、张云峰 后排(左起):周华清、李万忠、张允贵 马长炎:步兵第九十师师长,水利一师师长,佛子岭水库第一副指挥(指挥为汪胡桢),治淮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孟云:水利一师参谋长,建四师师长,建工部五局局长。 张宏盛:步兵第九十师政治部主任,佛子岭水库政治部第一主任,建工部西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工程公司党委书记,陕西省建工厅副厅长,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陕西省建工局副局长。 水利二师 朱国华:水利工程二师师长兼薄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水利部工程总局局长兼大伙房水库工程局局长,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局长,水利电力部水利司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水利电力部办公室主任。 张季农:薄山水库指挥部副政委、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大伙房水库工程局党委第二书记、副局长,水利部副司长、司长,水利电力部政治部副主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水利经济研究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水利电力部对外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蒋本兴:九十八师炮兵团长、师副参谋长,南湾水库副指挥,河北省岳城水库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水电部白龙江电站工程局局长、党委书记,水电部基建司副司长,水利部基建总局副局长。 五、后记 历经七十年的变迁,由水利一师衍生出安能集团、安徽水安集团、陕西建工第一建筑集团、陕西建工安装集团等4家特级企业,安徽省院、黑龙江省院等2家水利勘测设计甲级单位。 由水利二师衍生出水电一局、水电五局等2个特级企业,河南一局、河南二局、河北水工局等3家一级企业。 流淌着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血液”的单位,还不止这11家企业,还有水电七局、中水东北、吉林省院、中电建建筑集团(原水电二局)、安徽省花凉亭水库管理局等单位。 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基建的强大力量,衷心祝愿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的“后代”们,越来越好,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优良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部分参考文献】 1.巍巍勋业留青史,虎虎军威献治淮——访原水利工程一师师长马长炎同志 2.化水灾为水利——回顾解放军98师集体转业55周年(张季农) 3.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个建筑师简史——纪念建筑工程部队集体转业五十周年 4.从红军指挥员到水利指挥员——记朱国华同志 5.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励精图治修好淮河——纪念水利一师、二师参加治淮四十周年(赵武京) 6.一生的长征——缅怀水利战线百岁老红军蒋本兴(中国水事) 7.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网站——公司介绍 8.甲子荣光——中国水电一局建局六十年成就巡礼(搜狐网) 9.《67年前的一份入党志愿书——新四军老战士高树才往事》(中电建网站) 10.《安徽省志·水利志》 11.《吉林省志·水利志·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吉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12.建国后的测绘机构(豆丁网) 13.河南一局、河南二局局志(官方提供) 作者简介: ![]() 李晶,江苏滨海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会员。200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现任淮委规计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业余爱好研究淮河水利文化,撰写有《从宋公堤的建设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治水兴水的伟大光荣传统》《从古代诗词情景描述中解析淮河下游与海岸线演变及社会经济变迁》《淮河复海通道规划建设历程》。 本期来源:蓝 豚 |
|
来自: shanshuiwanshi > 《武警水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