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险圈又起风波:从2025年1月起,香港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上限可能被定为6.5%!这条消息一出,直接炸开了锅。要知道,港险一直以高收益率著称,这次调整是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呢? 其实,很多人买香港储蓄型保险时,关注的重点都是“分红”。但问题来了,你知道这些分红是怎么算的吗?保险公司承诺的收益率,真的能实现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顺便分析一下新规的影响。 一、分红实现率到底是什么?简单解释一下分红实现率,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的分红金额,与他们最初承诺的预期分红之间的比值。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 分红实现率 = 实际派发的分红金额 ÷ 预期分红金额 比如,某款储蓄型保险承诺的分红是100万港币,但最后实际派发时只有80万港币,那么这款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就是 80%。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分红不是承诺的吗?为什么还有实现率这种说法?其实,分红型保险的收益并不是100%保证的,它的预期收益率是基于保险公司对未来投资市场的假设来估算的,实际能实现多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分红实现率经常“跳票”?真相在这里!1. 分红是预期,不是保证很多香港保险产品在宣传时,都会用“预期收益率”吸引目光,比如“7% IRR(内部收益率)”“6.5%年化回报率”等。但这些数字并不是保底收益,而是基于理想市场条件下的预测。实际的分红金额可能高于或低于这个预期值。
2. 分红实现率过低,客户可能“亏损”当分红实现率低于100%时,客户的实际收益会比预期少得多,甚至可能跑输通货膨胀。尤其是长期储蓄型保险,时间越长,分红实现率的波动对最终收益的影响也越大。 3. 收益率上限调整,分红压力更大从2025年起,香港储蓄险的收益率上限可能被定为6.5%。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需要更加保守,分红实现率可能进一步降低。 三、分红实现率怎么算?举个例子你就懂了!说了这么多,来个实际案例吧: 假设你投保了一款储蓄型保险,预期分红金额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分红实现率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可能无法跟上市场预期。 所以,分红实现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如果你发现某款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始终低于100%,就要警惕了:这款产品可能并不适合长期持有。 四、收益率上限降到6.5%,对分红实现率有什么影响?1. 预期收益率降低,分红更稳健收益率上限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对香港保险市场的一次“降温”。过去,很多保险公司为了吸引客户,宣传“高分红”“高收益率”,但实际能实现的收益往往达不到预期。 这次调整后,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时会更加保守,分红实现率有望提高到更接近100%的水平,但客户的预期收益率会下降。 2. 分红实现率可能更加透明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保险公司需要更加清晰地向客户披露分红实现率等关键指标。这对客户来说是好事,可以更透明地了解产品收益。 3. 短期内投保热潮可能加剧新规实施前,很多客户可能会“抢跑”,趁收益率上限未调整时投保现有产品。这会导致短期内投保人数激增,但长期来看,市场会趋于理性。 五、如何选择高分红实现率的产品?几个实用技巧1. 参考历史分红实现率在选择产品时,可以向保险公司或经纪人索要过去几年该产品的分红实现率数据。如果某款产品的分红实现率长期低于90%,就要谨慎了。 2. 关注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强大的保险公司通常有更稳健的投资能力,分红实现率也更有保障。例如,保诚、宏利、中国人寿海外等知名保险公司,历史分红实现率通常较高。 3. 选择更保守的产品一些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虽然不高,但分红实现率较为稳定。例如,收益率上限调整后,6.5%的产品可能比7%的产品更靠谱。 六、买保险前,这些坑一定要避开!
七、写在最后香港保险市场正处于变化之中,收益率上限的调整会对储蓄型保险带来深远影响。对于客户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因为更低的预期收益率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分红实现率。 最后提醒一句:买保险前一定要多家对比,货比三家准没错! 选择产品时,不要只看广告宣传,分红实现率才是决定你收益的关键指标。如果你对某款产品不确定,或者不知道该怎么选,也可以找我聊聊,我会根据你的需求给出中立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