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160】2024年10月2日,《文明之旅》第三十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穿越回公元1031年,大宋天圣九年,大辽景福元年。 这一期,罗振宇老师从一件跨国婚事说起,辽朝把一个公主嫁给了西夏的太子李元昊。大宋朝的两位邻居联姻,成了亲家,这让宋、辽、西夏三国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起到了微妙变化。 当时,西夏是三国中势力最弱的一方,但也是“关键第三方”。西夏同时接受了宋、辽两方的册封,两面称臣。他靠向哪一边,就意味着宋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和亲,我们就自然会想到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文成公主。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我们都学习过,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讲这段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唐太宗时期,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他们的赞普(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宰相禄东赞带队)到长安,希望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并向唐皇室求亲。 为了确保边疆太平,人民和睦相处,唐太宗审时度势,于是,答应了吐蕃的请求,选定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其实,并非是皇帝的女儿,她是宗室女,即皇帝亲戚的女儿,她聪明善良,且仪态大方,吐蕃使者禄东赞一眼便相中了。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随同她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在文成公主丰盛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土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这使得中原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陆续传入吐蕃,在后来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原和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后世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十分崇敬,在著名的大昭寺内塑有她的塑像,她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播,沟通了汉藏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这就是关于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另一位家喻户晓“和亲”使者,则当属王昭君了。昭君出塞,传为千年佳话,人们提及她时颇多溢美之词,说什么昭君深明大义,国家危难之时,主动请行,深入蛮荒之地;说什么“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王昭君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其实,王昭君比窦娥还冤,历史的真相,有时候就是阴差阳错。有句老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王昭君完全是因为得罪了小人,摊上这一倒霉差事。 话说汉元帝时,元帝也是一个“好色之徒”,荒淫无度,他命手下在各州遍选美女进宫。那时候,没有照相机,也没有手机,发不了照片,于是,凡是选中一名,便让画师画一幅肖像供元帝挑选。当时有一个画师,叫毛延寿,是个贪财势利小人,想趁机收取一些好处费。到了成都府秭归县,王昭君的家乡,看到了昭君,长得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差人就决定选她入宫。但昭君生于农家,家里没钱打点,毛延寿很是不爽,于是在作画时做了手脚,在王昭君的肖像上故意画上一两处缺陷,使她进宫后得不到元帝的宠幸,苦守冷宫。 有一天,汉元帝在宫中弹琴消愁,偏巧被元帝听到了,循声而来,见到了王昭君,顿时,被昭君的国色天香迷得五迷三道,宫中竟有这等的美人我咋不知道呢?经过一番调查,查到原来是毛延寿从中作梗。元帝大怒:“混帐东西,耽误了朕的好事!”下旨捉拿毛延寿问罪。毛延寿这小子挺机灵,提前得到了消息,脚底抹油,溜了。而且,他知道大汉的地界是不能待了,一口气跑出汉朝的疆界,跑到了匈奴部落。 毛延寿几经周折,还见到了匈奴的首领,于是他“冒出坏水”,搬弄是非,蛊惑单于,提出与汉朝和亲,而且点名要娶王昭君,汉元帝如果不肯,就可借此兵发长安。汉元帝“爱美人更爱江山”啊,一时左右为难,昭君能怎么办呢,只得认命了,违心地说道“承蒙皇上看重,我虽然是个妇人,也要为国家分忧。就让我去吧,免得跟匈奴打仗,生灵涂炭。” 王昭君无可奈何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她抵达匈奴后,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在塞外苦寒之地,委曲求全地度过了自己苦闷的一生。 在历朝历代,和亲政策的推行,与爱情无关,那些和亲中的公主们,或是宗室女,或是宫女,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从中原王朝这边来讲,是为了所谓的和平,好像是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就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了。站在草原领袖的角度,能娶到了一位中原的公主,意味着我的老丈人是中原的皇帝,这背后可能就是政治、经济、军事的潜在支持。这个支持,不见得是现实的,但至少有了这层背景,也能够起到威慑周边的部落的作用。 其实,这往往是一厢情愿,很多和亲的“当事人”不仅是委曲求全,甚至丢了性命。唐玄宗的时候,嫁了两位公主,分别是东北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一个是“奚”,一个是“契丹”,跟他们和亲。但是,当时镇守边境的唐朝将领安禄山,为了立功,根本不管不顾这层关系,还是对奚和契丹进攻。奚和契丹二话不说,当年就都杀掉了和亲的公主,反叛了唐朝。细思极恐,太极端了,都没有尝试通过公主这个渠道和唐朝皇帝做个沟通,就直接把公主杀了。所以,这层和亲关系,其实寡淡得很,“翻脸比翻书还快”。 所谓“和平使者”的光环,这是后世对和亲的评价与肯定,但是,在舆论上,和亲的名声又向来不好听。唐朝有个诗人叫戎昱,他曾写过一首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的大意是:在汉人的历史中,最糟糕的策略就是和亲。国家社稷嘛,原本应该仰仗英明的君主,结果你们把国家的安危全都寄托到女人身上。那么美貌的女子,怎么能让她们去塞外冒风沙之苦呢。那些死了埋在地下的大臣,你们也配做国家的栋梁吗?言辞十分犀利,满是义愤填膺。 是啊,和平如果要靠一个女人来“买单”,算什么太平盛世,算什么英雄好汉,想来,这还不如“澶渊之盟”,花钱买和平呢? 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大河报》《郑州晚报》《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等报刊、公众号。 投稿须原创首发,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1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