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类大转移,市场格局悄然突变!

 叁生 2024-12-08

。、

图片


云南白茶在江浙沪受到追捧,有其成因。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醇厚的口感,长期占据着云南茶产业的重要地位。然而,从茶叶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普洱茶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云南白茶市场相对而言还是一片蓝海。

茶类的竞争,以往是以渠道的竞争为主,只有渠道竞争的白热化,才从渠道转移,变化为茶类的转移。

举个例子,国内茶品的消费从举国铁观音到举国普洱茶,同样是茶类转移的结果。

这是大层面的转移结果,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云南茶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部分发烧友玩家用纯料制作的老白茶,口感醇厚清冽,完全有别人之前所有白茶的山韵。

这大概又是发烧友群体创造的一个新品类。

云南以前不产白茶。

云南之前也没有白茶这一分类,至今执行的生产标准也仅仅是团体标准。 2021 年之前,云南只有勐海出台了白茶团体标准,那易武的怎么办?象明的怎么办?所以,2021 年之前云南出品的白茶,SC 大部分采用生茶的生产标准。

最早知道的,叫景谷大白茶,和安吉白茶一样,名字叫白茶,其实不是。

其特点是芽叶满披茸毛,白毫显露,条索银白,准确地称应该是“白叶茶”。景谷大白茶,是指一个茶树品种,并不是茶叶分类,加工的品种有月光白,纯阴干,与现有的白茶工艺不同。

景谷大白茶加工工艺上有很长时间是烘青茶。

现在普遍加工为晒青,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一芽一叶,白芽显毫,洒面在茶饼,作为某个著名山头茶,卖价是景谷大白茶的20 倍,却是某著名山头的零头。

另一种作假的手法则是更早,普洱老茶流行,市场又稀缺,用白茶+晒青的工艺制造。白茶因为萎凋,香气高,鲜叶前发酵,茶叶甜,高温高湿后,陈味+仓味=参香味。茶汤红,叶底红,于是号级,印级。

当然,还有其他工艺的介入,比如刀切原料,拼配工艺等等。

云南白茶原料用乔木种,与中小叶的灌木品种的口味区别很大,这是老茶中掺入白茶工艺的原因。
老普洱流行,白茶承接了市场口感,带动白茶市场。
区别是在于香气,一个是前发酵所致,一个是后发酵得成。
云南是产区,产区对于工艺的认识一般晚于销区。这是传统市场的惯性,比如普洱茶流行,晒青茶的原料未必够,很多茶厂仍然是烘青+晒青,压成饼就叫普洱茶。
市场有人推广这样的大牌+陈年茶,不是他们真懂茶,在他们的理解中,食堂的大厨师做的量大,才叫品牌。也不是他们真有什么信仰,拼配(工艺)和纯料(原料)完全是两码事都没有搞明白,又哪里知道所谓的陈香烟香,不过是烘青老化的返苦。
甚至有人演绎出这种味道是霸道味,就更是无稽之谈。
云南白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经过日光萎凋+干燥,没有碳焙、电焙的工艺。口感接近老生茶,异于熟茶,这种简单的工艺保留了茶叶中丰富的甜味,给人一种清新爽口的口感,茶汤清澈透明,
相对普洱茶,白茶工艺更简单。其结果也如是,白茶的口感醇厚,甜度高,但是,口感丰富程度弱于普洱茶。
味觉主导的市场,也会主导市场茶类的变化。
全国市场的趋势都是如此。
云南主产红茶,烘青,普洱茶,原料是三分,基本上平衡。红茶,烘青是消耗茶,普洱茶的囤放量大,区别是有了金融茶概念,跳出了茶圈,放大了囤茶数据,囤放量绝大部分又集中在金融茶身上。
金融茶去年和今年原料采购量已经暴跌了 95%,还能不能出现金融茶爆抢台地茶,余下的茶商无茶,爆抢山头茶的场面?
金融茶空缺的部分,谁来填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