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市博物馆,上郡风韵的往昔记忆

 寻梦游仙 2024-12-09 发布于上海
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是一座始建于1988年的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在风光旖旎的宛陵湖畔建成新馆并对外开放。新的博物馆与城市规划馆共用一座建筑,“双馆”合璧的建筑造型别致,色调清雅,远远看去就像一只蹁跹起舞的蝴蝶。
步入宣城市博物馆,首先看到一尊大型石兽立于大厅之中。石兽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石兽前的铭牌内容如下:1995年,宣州区城南张家桥出土,太湖石质,头胸部较完整,其余部位残缺修复。
博物馆一层的临时展厅,是举办各类展览的展厅,也是宣城进行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二至四层展厅,以“千年古郡、人文宣城”为主题,立足馆藏文物,挖掘最具地域特色的时代场景和人物事件,铺陈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的辉煌历史和丰富记忆。
来到二楼展厅,迎面是一幅木雕《宣城揽胜图》,原作出自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宫廷画师张宗苍之手,是其代表作品“吴中十六景”之一,描述的是清代宣城山水画卷,画面上山川城郭、田园舟楫、小桥流水无所不备,呈现出盛世繁华的壮丽图景。
宣城,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水陆之丰。博物馆以《宣城揽胜图》为基本陈列的起始,以宣城历史发展为脉络,突出展示了沧桑岁月、上郡风采、望州华章、古府遗韵、文房瑰宝、红色记忆、吾土吾情等“千年古郡、人文宣城”的主题。
通过观展,我知道了宣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上世纪80年代,向阳镇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古人类打制的石器,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陈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6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陈山遗址证明了宣城在远古时期气候温润、冷暖适宜,动植物资源丰富。古人类在此依山傍水而居,以便于采集、狩猎和捕鱼。遗址从上至下十多层的文化堆积遗存,贯穿了70余万年的时空跨度,涵盖了原始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旧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期。
在宣城,还分布着旧石器遗址和新石器遗址40余处,较典型的有磨盘山遗址、胡家村遗址、下阳遗址、欧墩遗址、孙埠遗址、邵村遗址等。在这此古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内涵丰富,闪烁着史前文明的光彩。
宣城古属扬州,战国称爰陵邑,秦时置县归属会稽郡,后分会稽郡设鄣郡,汉初废鄣郡,改置丹阳郡,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代均为郡、州、府、道及行署和市驻地。宣城经济富庶,文化兴盛,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斗牛,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
商代人面纹石祖,石祖上粗下细,雕刻有人面图案。石祖是远古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和图腾物,是象征男性特征的石器,也称阳元石。据说,古时妇女不能生育时,到供奉石祖的庙中烧香并抚摸石祖就能怀孕生子。
商代兽面云纹铜铙,是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铙体鼓部饰兽面纹,钲部与舞部饰云纹,云纹细密整齐,间有棘刺状突起,钲部左右各有兽目形突起。铙又被称作钲或执钟,在《周礼》中有“以金铙止鼓”的记载,可见铙也是古代指挥军队的器物,用于退军时使用。
西周绳纹附耳铜鬲,鬲体短束颈,微鼓腹,三袋足。上腹部置对称半圆形绳纹耳,与耳平行有六枚圆饼状装饰。鬲底部范铸痕迹清晰,并有浓厚的烟炱。腹部圆饼状装饰简洁大方,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鬲是煮饭的炊器,新石器时代普遍用陶鬲,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博物馆的展陈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讯息,承载了无比厚重的文化内涵。在“丹阳铜山甲天下”展区内,我知道了皖南自古盛产铜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103个郡国中,丹阳郡设有全国唯一的铜官,监管铜矿生产,丹阳郡的铜矿开采冶炼在汉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铜镜既是照面饰容的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浓缩着历史,见证了文化,折射出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与审美情趣。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汉至六朝时期的铜镜,特别是馆藏的汉代丹阳铭鸟兽纹镜上的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和已银锡清且明”,道出了丹阳郡优秀的铜质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唐月宫纹镜,是以月宫为题材的铜镜。铜镜八瓣菱花形,镜背面纹饰中有一棵桂花树,树杆虬曲,中部盘曲成镜钮;树左侧为一直立杵臼捣药的玉兔,下有一蟾蜍作跳跃状;树右侧为翩翩起舞的嫦娥。铜镜质地精纯,色泽光亮,造型典雅别致,纹饰精美生动。
西晋龙首柄铜鐎斗,此鐎斗造型美观,制作较精细。鐎斗呈盆形,圆唇侈口,折腹,上腹内弧,下腹饰一周瓦棱纹,平底,附三扁条形足,一足上端有条形曲柄,曲柄上翘,柄首状如龙首。鐎斗又称刁斗,汉晋时期的一种炊器,或用于军旅。
西晋弦纹三足铜炉,此铜炉又称燎炉,是古人燎炭取暖的用具,炉的造型古朴,底部遗有烟炱痕迹。扁唇,斜直口,平沿,斜弧壁,平底,下附三兽足。腹内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腹外壁置对称兽形铺首,铺首口上饰条形竖系,铺首下方饰三周凸棱纹。
汉漆樽,为木胎直腹圆筒形,樽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口沿内外朱绘线纹和几何纹,腹中部黑漆绘变形凤鸟纹,间绘朱色卷云纹,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纹饰精美。汉漆耳杯,为木胎浅腹椭圆形,两侧附新月形耳,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口沿和双耳绘有红色点线勾连纹,耳杯胎体厚实,形制美观。
自隋唐起,宣州为上州大郡,是当时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人称“陵阳奥壤,土广人庶”。优越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为当地制瓷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宣州窑火由此点燃,薪传数百年。宣窑的出现,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唐宋时期,古宣州境内就有许多的窑场,烧造茶具、餐具、酒具、文具、乐器、建筑构件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这些瓷器造型典雅、独具特色,被人称为“宣州窑”。如今在宣州被发现的窑址和窑址群多达几百座,可以想象出当时窑火盛况。
五代时期,南唐主李煜,特别喜爱宣州窑瓷器,据《瓷史》记载“宣州瓷窑,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之。”明代,宣州瓷器还被列为贡品,《大明会典》、《嘉靖宁国府志》均记载:嘉靖时期,宁国府(宣城)向朝廷光禄寺进贡宣州窑酒瓶。
在记录宣城历史文化的文物中,六朝青瓷器显得卓尔不群,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令人过目难忘。作为西晋瓷质随葬用品,堆塑罐工艺精湛,纹饰丰富,器身装饰的人物楼阁、飞鸟走兽、游鱼蛇鳖,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东晋青釉羊,瓷质生活用具。此器用圆雕手法制成,胎体灰白,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釉。羊呈卧伏状,造型优美别致,昂首抿嘴,双目圆睁,头顶部有一圆孔,颌下有钉状须,身后贴塑短尾;腹部两侧刻划双翼纹,眼部运用了点染酱褐斑的装饰手法。
西晋青釉虎子,瓷质卫生用具。器形如虎,呈卧伏状,虎口圆筒状,头部塑鼻、眼、耳,背上部有半环形绳纹提梁,提梁末端作虎尾状,腹下有四足,腹部和后足两侧刻划双翼纹,腹中空;施青釉,釉色匀净。整器浑圆壮硕,犹如一只正在咆哮的猛虎,形象生动逼真。
宋多嘴陶罐,陶质随葬用品。一件为有盖三节罐,三罐上下贯通,每层罐肩部对称置四个不通腹内的流,上下层节交错排列,流口细小,周身绘制不规则的黄色和褐色线条。另一件为无盖三节罐,形制、纹饰与第一件相同,中罐和基罐腹部呈圆弧形,基罐上有“八、日”等褐色手书体文字。
宋青白釉瓜棱执壶,瓷质酒具,造型美观,光洁匀净,制作精细。扁唇,敞口,喇叭形,长颈,瓜棱腹。肩部为细长曲形流,与流对应部位贴附一扁条形手执。口沿下饰有两周凹弦纹,颈下部饰两周凸棱纹,上腹部饰四周凸棱纹,流下方和执下方的腹部饰有蝉纹。
从东汉开始,佛教文化在江南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高僧辈出,佛寺遍布。广教寺,也称双塔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大中三年,宣州刺史裴休邀黄蘖希运禅师来此,化缘募捐,创建广教寺。此后历代屡有修葺,成为江南千古名刹。如今广教寺已经了无痕迹,现场所遗就只剩下双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宣城也成为了人文荟萃的地方,谢眺、李白、石涛、杜牧等历代名贤雅士,皆慕其名,纷至沓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的佳句名篇,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赞辞,还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代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任宣城太守。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思想家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
在宣城博物馆,不能不说一说以笔墨纸砚为主题的“文房瑰宝”展。宣城是一座以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为代表的“文房四宝之城”,其中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泾县黄村镇是“中国宣笔之乡”,绩溪县是“中国徽墨之乡”,旌德县是“中国宣砚之乡”。
“文房瑰宝”展着重突出了“技艺”和“体验”的概念,在这里可以了解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历史渊源,还能参与体验式互动答题,让参观者在与文房四宝的深度互动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其制作技艺、文化传承等具体内容。
作为文房四宝的原产地,宣城文房四宝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千年,具有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独特性。在展厅内,能看到蒙恬制笔、曹大三造纸、胡开文制墨和太白赏砚的场景雕塑,人物姿态栩栩如生,充分还原了历史典故,既是对文房四宝源流的回顾,也是对传统制作技艺的再现。
在“纸寿千年”宣纸展区,一幅宣纸制作工艺长卷引起了我,这幅长卷以“水火相济、日月精华”为题,通过传统线描技法展示了宣纸制作工艺流程,人物描绘精致入微、生产工序造型生动,再现了宣纸制作的独门绝技。
移步换景,穿行在“落笔惊风”宣笔展区、“金声玉德”宣砚展区、“点墨如漆”徽墨展区,传统瑰宝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一览无余,凝聚着制作者心血和智慧的工具、原料和文物仿佛在开口述说,华夏文明的传承史被浓缩在这一笔一墨一纸一砚中,给人无尽的遐思。
宋抄手歙砚,以安徽古歙州龙尾山石制成的文房用具。该砚石质细密,色黑泛青,间有眉纹,磨利光滑。整个砚台制作精细,雕琢讲究,长方形砚体配以椭圆形砚堂,并在砚堂中增加斜面,使砚产生变化,线条简洁,实用雅观。
汉石研板,长方形,砂石质,用来研磨墨和颜料。西晋灰陶三足砚,陶质细腻,制作精致,造型简洁灵巧,砚堂内有圆形墨池。东晋青釉三足砚,砚胎质坚致,呈灰白色,造型稳重大方,釉色青中闪黄,光洁莹润,为瓷砚之佳作。
如果说“文房瑰宝”是博物馆最具地域特色的展览,那么“吾土吾情”则是最接地气的展区。“吾土吾情”将五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皖南古民居有机融合,通过场景复原了古色古香的宣城旧时街景,让充满市井气和烟火气的宣城市民生活重现在参观者面前。
展览复制的的街区名为“迎恩街”,是宣城的北门老街,它承载了无数宣城人的记忆。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迎恩街,两边遍布高祥丰布庄、张义贵糖坊、宣大祥酱园、焦春阳药房、汪同兴杂货等宣城老字号,白墙灰瓦、古韵悠悠。
博物馆还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插到“吾土吾情”展中,水东枣木梳、泾县剪刀、宣城油布伞、皖南竹编,以及徽菜、徽剧、皖南花鼓戏和皖南皮影戏等,与宣城的古街旧貌相融合,原汁原味地回归了本真乡土的民俗风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