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一个躺平在家的孩子,用这个方法成功疗愈,回归学校(建议收藏)

 paulymwong 2024-12-10

话聊九段聊心理

Image

每个因抑郁症而放弃生命的人,并非没有呼救过,只是身边没有人能听懂而已。  

——【美】吉尔伯特

那天,有位石虫语学友群的家长问我:抑郁症的孩子有哪些共性?

从行为上看,很多抑郁症孩子具有类似的特点:拒绝上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与手机电脑为伴,作息颠倒,回避社交。

很多人会用“躺平”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家长对这种状态忧心忡忡:

石老师,一开始我们真的接受不了孩子不上学。这段时间慢慢在学友群里学习,心态调整了很多,开始懂得“接纳”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还是有焦虑。就算不上学,但他总是这样在家躺着,以后怎么生活呢?

今天,我用一个真实案例来聊聊这个话题:孩子在家躺平,有什么方法可以激活他们的能量?

Image

面对孩子厌学,讲道理没用

需要教他具体的应对方法

Image

话痨九段石虫语

以下:2517字

阅读:5分钟

1

“躺平”的孩子

小C,来自山西,重度抑郁,休学在家。(经咨询者同意公开部分内容)。

2022年3月,他的父母通过公众号的“抑郁症公益心理推广月”活动找到我。当时孩子确诊重度抑郁症,已经在家休学了半年时间。服药治疗的同时,先后经历过3个咨询师,逐渐失去信心,拒绝再接受咨询。

小C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在年级前十名。但是孩子有比较明显的“全能性自恋”心理,无法接受自己的任何失败。

高一期末,他出现了专注力无法集中的情况,“脑子一片空白,看什么也记不住”,名次掉到20多名。无法接受现实的他,开始恐惧学习,逃避学习,陷入到抑郁情绪中。

Image

做家庭关系评估时,我发现在这个家庭中,亲子关系名存实亡家长和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情感上的交流,仅有的交集几乎都是和学习相关,这导致家长只看到作为工具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则觉得“父母根本不爱我”。

后来,家长通过进一步咨询,慢慢从上一代原生家庭淡漠的情感模式中走出来,并学习了新的情感交流技巧,尝试接纳孩子。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通过一段时间的“隔山打牛”,情况有所好转。2022年5月,孩子因为看到家长的改变,感受到情感接纳,慢慢打开了心门,主动参与到咨询中来。

小C对我说:

石老师,我脑子可能出问题了,总是对一些事耿耿于怀。在学校的时候,我总和同学有摩擦,晚上会睡不着,会胡思乱想,会有回放,觉得对方很过分,也会有后悔,觉得当时自己说的做的有问题。

有些记忆,我想自己别去想了,可是做不到,越想摆脱就越走不出来,每天特别的累。我经常失眠,整天不精神,不想动弹,就觉得没劲。

对于小C的情况,心理学上有个定义,叫反刍思维。

就像牛把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反刍回嘴里再次咀嚼一样,我们的思维也会反刍。尤其对经历过一些负性事件,我们会对那些消极情绪、原因、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这个过程,会极大的消耗心理能量。这是小C总是觉得很累的重要原因。

反刍思维,反复着负面情绪的恶性影响,而负面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反刍思维,两者最终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Image

2

能量该如何引导?

后来,通过咨询治疗,整个家庭的能量开始发生变化。

家长和孩子开始互相接纳和理解,情感通道逐渐打开。孩子有了情感支持,安全感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有了变化。

孩子的“反刍思维”明显减少,这让他富余出更多的心理能量。相比原来每天精神萎靡、封闭自己的状态,孩子逐渐伸出了情感的触角,有了社交的需求。

孩子和我倾诉说“我觉得每天有些无聊,想找点事来做”,于是,我开始引导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下的体验中。体验更多的人际关系,体验更多“有操控感的事情”,比如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去学一点东西。

Image

学习,从来不是面目可憎的,因为它能帮我们变得强大。没有人不喜欢自己更强大。

之所以有那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没法在学习中获得“收获感”。

所以,在治疗抑郁症中后期激活能量时,咨询者需要建立新的学习活动,此刻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学“触动自己的”,这才有兴趣。

二要学“能用得上的”,这才有结果。

OK,方向有了,那么该怎么出发呢?需要方法。

小C说:石老师,我“躺平”这段时间,不是没有想过未来。也想着考一个不错的大学,毕竟社会是需要学历的。

可是面对学习,我有那种心里使不上劲的感觉,控制不住自己。做题也是,脑子空空的,想紧紧不起来,怎么办?

我跟父母聊过,他们只会讲些道理,或者找一些鸡汤文给我看。

什么“高考会改变人生”、什么“快乐一时,苦累一世”等等,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啊,怎么办?

Image

3

目标很关键

我们来说说方法,激活能量的方法。

大家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坚持不住?

往往是因为我们是觉得太难了,所以退却。要是觉得容易做,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小C之所以大脑空空,动不起来,其实是他的潜意识在“知难而退”,在进行自我保护。

这个“难”来自于哪里呢?这往往和我们的目标有关。

打个比方,有人计划要从北京徒步走到南京,大约1000公里。他走了1天,发现刚走到廊坊。再瞅瞅地图,我去,距离南京还那么远啊。往后他会走的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烦躁,最后走到天津,吃上顿狗不理回北京了。

对这个人来说,拿南京当目标,这个目标太空泛了,太难了。以至于对照这样的目标,他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总尝不到成功的甜头,人很难坚持的。他要是换个方式,学会制阶段性目标,效果就好很多。

比如订的第一个目标是到天津。进了天津卫,第一个目标成功!吃狗不理时,心情不一样,会吃得更香,还能多就两头蒜。接下来,陆续建立新的目标,吃的东西从沧州狮子头,到德州扒鸡,再到济南把子肉,最后是南京的鸭血粉丝汤。

Image

完成每个小目标的成就感,会一直甜着他、护着他,让他保持心劲动力,一路走向终极大目标。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家长切记不要一看孩子状态好了,就马上催着他去完成终极目标——回学校完成学业。我见过很多急于复学的案例,反反复复的复学休学,最终孩子被折磨的对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

因此,咨询师要帮咨询者制定合理目标,这非常有必要。

对于初期目标,一定要降低难度。低到非常容易完成,因为我们需要初期的成就感,为中后期续航。

一开始就想啃硬骨头,不是一个好策略。初始阶段,孩子的能量系统不足以支撑太远太难的目标。

我和小C约定,只需要每周进步一点点,就是完美的!


是的,只要一直在进步,无论多小,都是完美。

下面的公式,大家应该能看得懂。

Image

4

提醒与奖励

我对小C说:目标不是一个口号,不能只放在你脑袋里。因为你的意志力,还不足以一直专注到它。

要用纸笔把每周的目标写下来,上墙,贴起来,给自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重温每周目标。

专注力在目标上,你会发现时间不再是混沌的,而是一个个简单的闯关游戏。你更在意的是任务是否完成,而不是别的事情。

Image

若完成目标,一定给自己一个奖励。奖励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玩会游戏、打打球、听听音乐,或者快乐放松的看一会小说。最好能让奖励的过程仪式化。

比如,很多人在坚持某项事情的时候,喜欢在朋友圈打卡求赞。这种仪式感,增加了成就感,也提升了再次出击的动力和神圣感。

毕竟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心力耗空的过程,需要好好的加个油。

墙表不仅是一种提醒和警示,更是一次次成就感的记忆强化,相当于在墙上挂了一个加油站。

具体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个粗框架。根据咨询者的成长经历、性格喜好、天赋特长,可以量身定做更具体的方法。除了方法,咨询师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帮孩子打破“全能性自恋”认知、建立新的情绪宣泄习惯等等。

在接下来4个多月的咨询中,家长总时不时的在微信里给我反馈惊喜,孩子一点点在变化,这让他们看到了曙光。2022年10月中旬,小C终于回到了校园,重新适应了学校的节奏。从“在家躺平拒绝咨询”,到“重新走回校园”,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这个过程,是整个家庭“为爱努力”的结果。作为咨询师,我见证了孩子的努力成长、父母的积极接纳,这是咨询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Image

回到学校后,通过每周咨询,小C度过了适应期。他认识了新的朋友,在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中,开始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善意。重新走进社交关系,对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返校两个月后,小C做了心理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抑郁、焦虑、敌对等各项因子的数值,已经回落到了正常人的水平。

孩子康复以后,家长和孩子都表示,希望继续咨询。家长希望我能一直伴随孩子度过紧张的高三阶段。之后的两年里,咨询改为一个月一次的陪伴式咨询,2024年7月,小C顺利考入了湖南长沙的一所大学。

这个案例就聊到这里吧,希望可以给更多在泥泞中的家庭一点点信心和启发。

文止于此,如果你想交流更多,想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你可以免费加入“石虫语学友群”,我的心理咨询师团队“虫虫特工队”在那里等你。学友群不收费,具体加入方法见后面的图片。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希望可以在我们这里看到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