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壁画赏析|克孜尔石窟第77窟壁画(中)

 Michael430 2024-12-10
Image

克孜尔石窟第77窟位于谷西区,现存主室、甬道和后室。主室大部分塌毁,左右甬道为纵券顶,后室为盝顶。其盝顶造型在龟兹众多石窟中仅此一例。左右甬道的内外侧壁分别绘弥勒说法图,券顶绘山林禅修图,后室盝顶分绘形象各异的伎乐天。由于发现之初窟内存有大量泥塑,第77窟作为大像窟,又被成为“塑像群窟”。

关于此窟的断代,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认为其最早开凿于公元4世纪;德国学者瓦尔德施密特则认为是公元5世纪;北大学者宿白将时代划定为公元395±65年和公元465±65年;新疆龟兹研究院霍旭初则将其归入初创期,其时代为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但不论何种划分,第77窟壁画属克孜尔石窟前期壁画无疑。

上篇主要记述克孜尔石窟第77窟主室和左甬道的壁画概况,本篇则详述右甬道壁画残留。

Image
Image
右甬道
右甬道|外侧壁

下部壁画大部分脱落。中部壁画大部分脱落,仅靠近甬道口处残存一身龟兹供养人,惜漫漶不清。另有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吐火罗画师像,一手举盏状物,一手持举物品,虽头部残损,尤可见束腰短袍,腰间佩刀,脚蹬长靴,身形干练。

Image

上部壁画绘天宫伎乐,共九身伎乐天人,残损较多,但能看出身后皆绘头光,头戴宝冠,项戴璎珞,身披锦帛,臂着环钏,下身着大裙,腰部系带,手部摆放与身体站姿各异。据左甬道外侧壁天宫伎乐推断,此段天宫伎乐仍以弥勒菩萨为中心,两侧各立梵天和帝释天,其后各立三身伎乐。

Image
右甬道
右甬道|内侧壁

下部壁画部分脱落。下部前端原绘有因缘故事“蛤闻法升天缘及水流大树喻”,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此因缘故事讲述释迦牟尼于恒河边说法,告诫诸比丘修行如水流中的大树,不懈怠、不搁浅、不朽坏,方可至涅槃。草丛间有蛤蟆聆听佛法,不幸被同样听法的牧牛人刺中,蛤蟆不忍扰之,忍痛而亡。后转世为天神,为报佛恩,自天宫降下礼拜佛祖。借此机缘,佛祖讲述了蛤蟆的宿业,即在迦叶佛时代,蛤蟆曾为比丘。因在坐禅时不耐隔壁比丘彻夜诵经,辱骂对方发蛤蟆声。因此罪业,于五百轮回中投生为蛤蟆。

在这幅切割明显的画面中,佛祖居于中央法台之上,交脚而坐,具头光、身光,右手置于胸前,颔首与下方合掌跪姿状比丘说法。一侧则有听法牧牛人,倚杖而立,杖下压着一只蛤蟆。前端有绿色涡纹水面,象征水流,其中有漂浮状树木。画中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纹饰繁多,可见当时壁画绘制水平之精湛。

Image

内侧壁下部后端绘有金刚力士,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早期的金刚力士具有浓重的外来样式特点,他头戴鸟翼冠,其后具头光,体态丰盈,开脸饱满,璎珞缠身,帔帛围绕,腰部系带,下身着裙,右手持拂尘举过头顶,左手持金刚杵于胸前,盘右腿坐于佛台之侧。手足肌肉丰厚敦实,身下草垫纹饰清晰。画面用色偏暖,多用淡黄色、红、赭和灰色。颜色浓淡及线条粗细变化层次较多,色调和谐。肌肉晕染不夸张,多有近乎平涂显出。

Image

中部残存壁画漫漶不清。中上部绘仿椽纹和竹节纹。上部褐色栏台上绘天宫伎乐,可惜大多脱落,靠近甬道口处残存三身伎乐天人,仅存头光、宝冠、璎珞、锦帛以及环钏等,隐约可见第三身天人为舞璎珞之姿。内、外侧壁上部与券顶交接处各绘一列白底黑线忍冬纹。

右甬道
右甬道 | 劵顶

券顶中脊绘天相图,壁画一部分脱落,残存有:白云间游动的龙;头部较尖,身体细长,合翅前冲的金翅鸟;白肤色,戴头冠和项圈,执黑色风袋的风神;展翅向上的棕色飞鸟。

Image

两侧券腹绘山林禅修图,主体依旧是菱格山峦,每个菱格由向上突出的山峰组成,形状高耸尖圆,形同叶片,每侧四个,正中峰尖凸起。菱格底色有灰、白、褐、绿交替出现;山峦内绘禅定比丘、天人、伎乐和风神,另有鸟、猴、鹿、马、孔雀等动物,背景多水池树木。

Image
右甬道
右甬道 | 前壁

中下部壁画大部分脱落,仅残存一身天人。甬道口上方半圆端面沿绘一圈竹节纹和忍冬纹,下部塌毁,中部绘一身坐佛,具头光、身光,肩有火焰,身披袒右肩袈裟,交脚坐,结施依印;佛两侧各有一身天人,左侧天人身后绘头光,头戴宝冠,项戴璎珞,身披锦帛,臂着环钏,双手持璎珞供养;右侧天人面向佛单膝跪地。根据以往石窟侧面壁画与半圆端面壁画的关联性,此窟内外侧壁的“天宫伎乐”主尊均为弥勒菩萨,半圆端面壁画应为弥勒菩萨兜率天说法图。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