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沂孙篆书《说文部首》字帖

 冷雨雪 2024-12-10
图片
杨沂孙,1813年-1881年,字子舆,号咏春,署濠[háo]观、濠叟、观濠居士、吉羊居士等。

常熟恬庄(今属江苏张家港)人,祖籍江苏青浦(今属上海)。生于清嘉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1813年10月16日)

杨沂孙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授安徽铜陵知县,五年署黟县知县,七年任凤阳知府,加道员衔。

杨沂孙曾佐皖抚福济淝水军营一年,佐张芾徽、池军事者六年。同治七年(1868年)丁父忧,服阕奉母里居,遂无宦情。
杨沂孙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庄子》,擅书法,尤爱“篆籀[zhòu]之学”,以篆隶名世。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讹》《在昔篇》等。

工篆书,邓石如、杨沂孙以其独特风格的篆书方法,令人一新耳目,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字以其独特的美感,在书法艺术园地中重放光彩,其功不可泯。

马宗霍《霋[qī]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传世书迹较多。《赠少卿尊兄七言联》,纸本墨迹,行书。七言联1则。凡上联下联正文14字,款10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

此行书联,以颜、柳之楷为体,又取各家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造出自家的风格。由于他书法的功力深厚,字迹笔划劲利,布局法度谨严,且有疏朗开阔、遒婉俊逸的华采。这是杨氏此作的主要特点。

此联中的小字落款,也十分得体,笔势流畅、洒脱,字的大小与整幅字配合得很是协调,给整个作品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杨沂孙青年时代即爱好篆书。在常州读书时还结识了好几位“毗陵前辈”。如经学家、亦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字皋文),惠言的弟弟张琦,长于书印的吴育(字山子)等。

这几位都是乾隆时著名篆书家邓石如的热心推崇者。杨沂孙的老师李兆洛(字申耆),更与邓氏父子交往密切。张惠言曾从邓石如学篆,吴育则与邓的弟子包世臣为至交。所以,耳濡目染之间,杨沂孙早已对邓心存景仰。

他有一篇《跋邓山民楹帖》,充分表达了对邓石如的推崇和心折。不但对其书法予以极高的评价,而且从这一篇短文中,可以窥见杨沂孙学篆书也是自邓入手,进而形成自己的书风:“余年二十知好山民书,盖于毗陵先辈习闻诸论,又私喜习篆,故知之独早。其时吾苏无人称之者。道光丙午,山民子守之来虞,益得见其墨迹而识篆隶门径。

及官新安,得山民书近八十幅,四体俱备,庚申八月之变尽失之矣。”“余初知山民,以吾邑翁竹君,后益服膺[yīng]。恒思多聚山民各体书。及官新安而果如夙愿。然不久而尽失之,意常忽忽,以为大憾。私论山民书当为本朝第一,唯刘文清可颉颃。而篆隶两体刘皆无之,又在布衣,故为独绝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900份篆书合集,够用吗?分享给你(请收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