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络的终极秘密(收藏研究)

 rqn2008 2024-12-12

图片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直不太愿意把这个图发上来,尽管只是一个模式图,但经络的所有秘密全部包括在其中了,如果你有缘,从此可以领悟经络的终极奥秘。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表里经的只给出了厥阴和少阳的模式图,其它的同理。各位可自行画出。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简单

最近几天,基本上把我领悟的经络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当变成文字和图示后,发现中医的经络是如此简单!中医治疗也不用弄得那么复杂,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入门。唯一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的思维里转到用“六经”辨证,只要把归经区域弄清楚,无论是针灸、按摩、药物均可信手拈来,解决一些认为是疑难病的痛苦。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做为不传之秘,自己使用就好,但思之,不敢藏私,供同好研究,各人如何阐发,即是机缘。

这里所谈的“六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六经辨证,因为现在的六经的归经区域扩大了可能不止十倍,请各位自赏之。

各位看后,有何感想,不必在此讨论,我无意做口舌之争,原则只有一个,你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就别费神去看了。

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到底指什么?

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换过说法,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电荷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电量决定了人体的先天身体素质。

这个充电的过程是严格分开的,阴经的电量主要来自卵黄囊和母体,阳经的电量则来自季节的光热,正因为这样,在体表阳经分布的面积又最大,所过的部位最多,又处于外侧面,所以,人体与季节有一定的互动,如果季节反常,在体内相应不足的阳经就会起明显感应;如不能及时处理,因表里经的循环影响,又会影响到相应的里经。严重的就会通过经气的大循环影响到下一级或上一级表里经循环,从而发展成全身的疾病。

出生后后天的补充主要通过食物直接吸收和阳光照射的光和热(包括储存的光热如电热,火热,食物也是储藏的热),这些光热会直接转化成阳经的“电量”和阴经的“电量”。如红光或红色食物转化的是阳经的“电量”,蓝光、黑光或黑色食物转化的就是阴经的“电量”。

所以阴虚指的是三阴经“电量”不足,阳虚指的是三阳经“电量”不足。

六经的基本运行原理

六经是表里阴阳相配合的运行,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一共三对,分成左右两边,正常运行时,表里运行方向相反,左右运行也相反。交换的速度约为每秒一次(有资料说是每分钟64次,又与八卦的八八之数吻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古人真的是从数理推医理或者从医理发现数理)。具体如下,左太阴经下行,左阳明经上行,同时右太阴经上行,右阳明经下行;左少阴经上行,左太阳经下行,同时右少阴经下行,右太阳经上行;左厥阴经上行,左少阳经下行,同时右厥阴经下行,右少阳经上行;简单总结,就是总有一侧的阴经在上,一侧在下,阳经也是如此。

任、督脉在中间起到沟通左右两侧同名经的经气作用。

这个运行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这个上下运行过程进行阴阳经气的交换,在阳经下行时,通过在足部膝关节以下的络穴把阳经的经气一小部分交换到阴经,同时阴经在头端(严格来说是胸腹部的迷走神经)把阴经的部分经气交换到阳经,反运行时,足端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阳经,头端的阳经也交换一小部分经气到阴经。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持阴经不过寒,阳经不过热,达成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阴经在头端不能交换经气到阳经,但阳经却可以交换过来,也就是没有把位置空出来,就会造成该条阴经因上方没有位置不能上升的现象,这种现象累积一段时间后,相应的阳经因下端阻力太大,也不能再完成足端的交换,这时个表现的就是阳经升而不降,阴经降而不升,相应的疾病就发生了。这个现象已为武当山道医祝华英通过内视阐发了完整的内经运行,各位可参考他的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揭秘》。

本人在此把他的发现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已,一方面把他没有说明白的十二经概括为六经,因为手的三阴三阳经其实是与足的三阴三阳经是相通并同步运行是,当你把手心向前,双手上举,就很容易明白我说的是真理。另外,本人把冲、带二脉去掉了,原因很简单,冲脉基本上是迷走神经的内容,上传下达的描述都一样,但迷走神经中间三阴经均有,所以说任、冲统三阴也不为过,只是多此一举了。带脉就是少阳胆的所过,不需要专论。其它奇经四脉阴阳跷、阴阳维除增加理解的难度外,都是后世拼凑之物,均在六经之内,不作专论。

至于任脉、督脉只是三阴三阳经的交换通道,在实际应用时只有按摩、修练,艾炙用得较多,只略谈如下:

任脉实际上浅表的分布在腹白线的两侧约二分处,可以这样说任脉是由左右二条构成的,这已为武当山的祝道长在练功中证实,这与现代解剖左右肋间和肋下神经在胸腹部没有交叉吻合,为什么会出现左右明显不同的表现原因就在于此。深层的任脉则是左右迷走神经,所以当要沟通左右任脉时为什么是在鸠尾穴,如果你注意解剖,这正是左右迷走神经走得最近的地方(胃的前、后支)。

督脉在浅层也有左右督脉,其实与任脉一样,都是通过肋间神经联系。在腹部主要看到的督就在左右交感干,沟通左右督脉的穴位是尾闾穴,深层其实就是奇神经节。督脉的其它部分深层就要在脊髓里找了。

任督脉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左右的三阴三阳,主要的沟通位置是大脑的胼骶体,从解剖来看左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右侧,右侧的神经纤维从这里交换到左侧。当然在脊髓各段的白质、灰质也有左右交换,这恰恰从解剖上支持中医的任、督是有物质基础的。因为左侧的阴阳表里经与右侧的阴阳表里经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如果没有任督的居中沟通,左右就会表现为明显的不同。

只是各位要特别注意的是,任督是左右三阴阳经的居中通道,也就是三阴先交换到左右任脉,左右任脉再完成左右交换,督脉也是同样道理。所以任主三阴,督总三阳是不无道理的。三阴三阳相当于任督的二级机构。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明白,大脑两半球其实就是左右三阴三阳的储能器,至于是大脑管阴,小脑管阳还是同时管,就有待各位去研究了。实际应用中意义不大,就不在我关注的范围了。

基于六经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以下内容要强化:

左肝右肺说:因为肝体在右,也就是储备在右,肝经更容易得到补充,所以在右侧的肝经上下行均不会太容易出问题,但左侧的肝经要经过头部的交换后才能补充电量,可能会出现滞后或不足的情况,表现为升降不足,尤其是要克服引力的升可能不足,容易表现出症状,所以左侧病常责之肝。

肺是同样原理,虽然肺本身的储备大,但比较而言两侧差不多,但同是太阴的脾却在左,可以直接补充左侧太阴的电量不足,所以左侧太阴的升降会比较易趋于正常,但右侧的太阴却要通过头部的大脑向对侧交换后才能补充,所以右侧的毛病比较易见。

左肝右胆说:肝胆储备均在右,按说弱方都应该在左才对;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肝阴胆阳,同侧肝经升时胆经却要降,肝右升降的力足,胆升降的力量就为肝所左右,自身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左肝的原理如上。所以在右侧主要表现出来就是胆经的疾病。所以身体右侧的问题多从胆经着手,促降而获得疗效,左侧从肝经入手,促其升发而获得佳音。

脾升肝亦升,肝升脾亦升:三阴经除肾经外迷走神经是主要上行通路,肾经还有一个重要路径是脊髓。

关于三阴经

太阴循行从脚到延髓到舌下,到手,内部有交感和迷走神经的部分神经来络脾和肺,胃及大肠,上达嗅神经,如果从体积和表面积来看,脾很小,肺的表面积很大,另外还有全身肌肉所过神经和末鞘(特别注意隔肌的隔神经),全身皮肤所过神经及末鞘,是全身最大的分布面积,当然细胞容量也最大,神经分布范围也最广。它们能充的电荷容量也是最大的。因为同属太阴系统,所以脾摄气,即是摄取食物的“电量”,肺主气,生宗气等均是同理,因为没有来源,其它经所需要均无来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谓“痰”就是食物化生的精华物质,用现代的可见物描述就是淋巴管乳糜池里的乳糜。要经过静脉回流到肝、肺的。经常吐痰的人和误用“吐痰”法太多为什么伤害身体,使人虚亏即是此理。脾气的升清升的就是这个“乳糜”,肺气要降也是降这个“乳糜”。因为有脾和肺作为储“电”的容器和充电器,比较而言,阳经没有这个“设备”,所以经常表现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少阴经循行从脚心至盆、腹、胸、脊髓到延髓到耳神经和舌咽神经,还有手上所过,内部通过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主干络心络肾;另外还有全身的骨、骨髓分布的神经和连接纤维,全身血管分布的神经及末鞘。同样骨髓和脑髓构成了少阴经的储藏设备,是藏“精”之所。精化“气”会从最远端的骨髓---小腿骨髓开始,所以为什么“肾虚”的病人会有小腿酸软无力的现象。心肾不交,水火不济都是骨髓所藏之精不能及时抽取气化补充少阴的电量所至;更严重的是已经抽取到没有储备的地步,要抽取脑髓时脑萎缩就出现了。少阴的腰骶神经丛连接生殖腺,卵巢膀胱并通过脊髓上行是少阴经的一个特殊性。

厥阴经表浅循行从脚到盆、腹、胸、手,内部循行从交感干、迷走神经到脊髓上达视神经。其它是所有连接筋腱、内部的韧带和骨膜的神经及神经末鞘。这些筋膜包括了肛门括约肌,尿、生殖口括约肌,毛孔的微小肌肉等等环状的肌肉。还有所有连接除性腺之外所有腺体、油膜的神经。油膜主要指的是腹部的肠系统膜和腹膜,所以过度肥胖当从厥阴入手处理。肝是人体厥阴最大的一个储备库,其它还有如脑下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腺体的储备。厥阴系统又是体内反应最快也是最强烈的系统,所有情志类的影响首先从厥阴开始,基本原理是“视”刺激会使厥阴肝经头端不断累积电荷,导致表经胆木不能上升,所以很快两肋有蹩胀感,其它厥阴系统的腺体反应是呼吸、血压、汗腺方面的改变。“听”的刺激同理,因听神经也同样通过延髓上传到下丘脑核,而这些脑核均受视交叉上核的统一控制,另少阳胆和三焦均在耳在丰富的神经连接,所以无论听还是嗅,触、尝产生的刺激,均可引起厥阴的改变而引发经气的偏差而致病。而七情均由五感(视、听、触、嗅、味)引发。

三阴经与五脏直接维系,所以升降正常与否关系到五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因肺升太过会导致咳喘等升而不降的症状,所以肺以降为用,多关注肺经的降一面;心经升而不降也会导致上部一片“火”象,也是下降为主,心包经同理;

但对于脾经,因要升清,摄气,需以升为主,要关注升的一面;肝经也是同样,降而不升则害疏泄太过,导致“水”排出太多,同样注重的是升的一面;

肾经就更特别,如降太过则封藏失司,表现为滑泄、遗精,所以特别注重升的一面。只要升肾水(脊液)才能上升,才能把头部的热量带下来,当然头部热的能量也能温暖腰部,在整个背部分布的膀胱经就能再吸收这些热量达到补阳的目的。(这就是水火既济,肾水上济心火)

关于三阳经

太阳经包括了左右太阳经,手足太阳经,头部太阳经,还有看不见的体内络属部分小肠和膀胱,都是人体循行范围最大,所过面积最多的阳经,所以所有的阳虚证最后都要归到太阳经,太阳经足可以说全身阳都足,如果不足,首当其冲的就是小肠部分,因在腹部所占面积最大,又分布在小腹部,在体表就可以摸到小腹是一片阴冷。热食、热药通过小肠的神经末鞘直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在小腹艾炙或按摩为什么能强壮即是通过热电转换加强太阳经的电荷,均达到补阳作用。同样,你会发现当表现为心阳不足时,也是补太阳,药物都一样。经常食用寒冷食物或寒性的食物均会首先波及太阳经,因为太阳经在腹部所占面积最大,需要更多的阳性电荷去中和这些阴性电荷时,太阳经是首当其冲的。当然阳明经也会深受影响,但少阳相对影响会小一些,因为它处于“半表半里”,吸收的是二次能量。

阳明经从脚到头,到手,内部络胃及大肠,上达三叉神经到面部和额部;循行面积是三阳经里最小的,对于整个“阳”的影响有限,所以为什么在讨论脾阳不足时,均从补肾阳着手,其实脾阳就是胃阳,肾阳就是膀胱的太阳经,因胃阳影响有限,不如从补太阳着手来得实际。脾阳虚时是背心巴掌大的一块寒冷,基本与心阳对应,但从经络论均为太阳经所辖。事实上,从生理结构上看,热食也好,热性药也好,进入肠胃,胃的面积吸收有限,远不及小肠的面积大,停留时间长,当然进入的阳热转换电荷是明显不同的,但都可以达到补阳明和太阳的目的,自然所反映的脾阳虚及肾阳虚都解决了。

少阳经浅表的从脚到头,手,整个侧头面、侧胸、腹、盆面均为所过,内部络三焦和胆,三焦在这里可理解为是整个的胸、腹、盆腔的外膜,吸收的是整个胸腹盆部的热再散发的热;少阳胆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系统,原因是胆囊很小,面积有限,吸热当然很小,而且胆囊并没有办法直接吸收到食物和药物的直接热量,跟三焦一样,只能吸收太阳、阳明吸收后散发到胸腹盆腔的剩余热量。这种热量当然是有限的,也正因为这样,尽管少阳所过总面积很大,但因热转换有限,对三阳的影响是很小的。在临床应用中,也很少会用到补充少阳的药物和方法,只有极少情况下,肝阳表现不足时(实际就是少阳不足),要用到些补肝阳(实际是补少阳)的药物。肝体阴而用阳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由于阴经除肝经上达视神经比较表浅外,均不到头部浅层,肝经的直达颠顶其实是少阳经所过,所以颠顶头痛责之少阳胆经即可。但因头顶表浅和颅内血管神经均为少阳胆所主,所以如果胆经上而不下(这时肝经下而不上),是为肝阳上亢,表现为高血压;由于左右肝胆的表里经是分开反向运动的,所以左侧不能正常则左则血管可能因高血压而破裂,是为脑出血而至偏瘫。

从三阳各部所循行部位和所过面积就可以知道,太阳经的容积是最大的,其次是少阳经,最少的是阳明经,所以太阳经的电荷量最多,少阳次之,阳明最少。阳明并太阴构成中气,电荷最少,也就是“气”最少,“中气”易虚即从此来。

三阳经均上达头面,尤其是少阳胆经,控制了头部的很多重要的神经,特别是血管的神经,一旦出现“肝阳上亢”,也就是胆经上而不下,只升不降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血管意外。其它如眼突、流泪、失眠、耳痛、化脓,发胀,偏头痛等均为常见;即便是阳明经的上而不下,也会造成眉棱骨痛,额部胀痛等不适,至于口舌齿的“火”症(溃疡、疮、肿、痛等)更是让人痛不欲生。至于较轻点的太阳不降,也会有明显的太阳穴胀痛,后脑发胀,昏沉等症状。

所以在实际临床时,要随时关注三阳经的降,尤其是少阳胆经的降更是重中之重。

五脏五阴经主要功能

其实应为六脏六阴经,但心包经一直没有单列出来,这里沿用旧习。

肝经主疏泄,凡全身水液不能外泄,体内废物不能外排的问题均在肝,与肺完成开合功能。

肺经主收敛,凡全身水液外泄太过责之肺;与肝相对应,完成一开一合的功能

肾经主收藏,凡全身精华物质和能量不能完成储藏的问题均在肾找,精华物质和能量的外泄找肾。

脾经主运化,凡外来物质不能让身体吸收利用,均在脾。

心经主血液,凡血液方面,部分组织失去营养方面的问题从心治。

心包主脂肪,凡全身脂肪代谢、腺体分泌问题责之心包。

阴经无非就两件事

一、是“水”的“藏”问题,一个是“化”的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水液代谢,高渗、低渗的问题,水是进入细胞还是流出细胞的问题。基本上为肝肺所主。

二、“精”的吸收和收藏,食物精华的吸收、利用、储存问题。为心脾肾所主。

迷走神经走到大肠的上段,小肠的全部,胃更是有前后支的包绕,故三阴经可直接从食物中吸收负能量转化为电荷。光热中阳性能量,只从阳经吸取,阴经只吸取阴性电荷。任何食物均有阴性阳性二面,表现为阳性多为热性食物,阴性多为寒性食物;药物也是同理。你也可以理解为只吸取负电荷,所以阴经所过或成为主要控制对象会表现为一片寒凉。

六腑六阳经的功能

少阳胆,协助厥阴完成水的疏泄功能,同时间接吸收食物中青绿色光热的能量转化为少阳的电荷,以补少阳。

少阳三焦,同样是协助完成心包经的代谢、分泌功能。同时间接吸收食物中青绿色光热的能量转化为少阳的电荷,以补少阳。

阳明胃,协助脾完成吸收功能,同时吸收食物中橙色、黄色的光热能量,补充阳明电荷,补充经气。

阳明大肠经,协助肺完成水的收敛功能,同时吸收食物中橙色、黄色的光热能量,补充阳明电荷,补充经气。

太阳膀胱,协助肾完成藏的功能,间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红色的光热能量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

太阳小肠,协助心完成血液的生成运输功能。直接吸收食物中紫色、红色的光热能量来补充太阳经的电荷。

阳经主要解决的是“火“的问题,凡全身阳热不足,寒冷;反之,发热、上火等均在阳经找答案。阳经只吸收阳性的能量来转换,你当然可以理解为只吸取正电荷,所以阳经控制为主时,因主要释放的是阳电荷,表现为一派热象。至于是何经控制就要看所循行所过部位了。

相对独立的六大经络体系,中间主要靠任脉督串在一起

经络体系(不叫系统,以免混淆)细分可以分成三大块,左右加在一起,可以叫六大经络体系,具体表述如下:

手体系、脚体系,头体系,它们运行时是相对独立的,尤其是左右两侧更是严格分清独立运行,但左右总是要串在一起的,交换的部分现在解剖支持的就是左右大脑半球的胼骶体相互交换,实际上还要通过左右迷走神经在腹部进行另一个方向的交换。

由于手体系和脚、脑体系还有一个双向的运动,就是阴、阳经的反向运行。但无论手、脚、头部的阳经因为串接紧密,所以经常是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运行,基本分不出运行时间的差异。阴经则有一个时间滞后的问题,手、脚、头在异常运行时,几个体系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但也不会区别十分大,只是时间的相对滞后,没有同步而已。

手、脚的经络无论是循行还是经络经过,均已有明显区分,头体系的经络却被强行归到手、脚的三阳经上,阴经则基本上没有描述,其实头部也是有阴经的,只是都在脑部深层运行,除厥阴可以在眼部明显表现外,基本在头部体表看不到。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图片

图片

图片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