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句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以及自性本空的禅学思想,是对佛教空观的深刻领悟. 2.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是指心不被杂念所染,无相是对外相不执着,无住则强调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这是修行的宗旨、本体和基础.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调佛法与世间的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世间去寻求觉悟,若离开世间去追求菩提,就如同寻找兔子头上不存在的角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4.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说明众生与佛的区别只在迷悟之间,未觉悟时,佛也是众生;一旦觉悟,众生当下即佛.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吹幡动这一现象,六祖慧能却指出是人心在动,体现了主观意识对事物认知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的主宰作用. 6.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在迷惑时需要老师的指引帮助,但一旦开悟,就要依靠自己去修行和证悟. 7.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认为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功,内心平等无分别就是德,念念通畅无碍,能时常见到自己的本性并发挥其妙用,才是真正的功德. 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如果内心平和,行为正直,就无需刻意持戒或坐禅,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行为的端正才是修行的关键,而不拘泥于形式. 9.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真正的修道之人,不会去挑剔世间的过错。若总是看到他人的不对,自己其实也错了,要做到不随他人犯错,若自己犯错则需及时改正. 10.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够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就会增长智慧,而护短则不是贤良之人的所为. 11.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释义】地位低下或看似平凡的人,往往也可能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而那些地位显赫或看似高贵的人,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他们被自身的地位、权力或欲望所束缚,从而无法展现出真正的智慧。 1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释义】当一个人产生了一个愚蠢或迷惑的念头时,他的智慧(般若)就会消失或断绝。当一个人产生了一个智慧或觉悟的念头时,他的智慧(般若)就会随之产生或显现。 13、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释义】一切事物都包含在一心之中,而一心又能衍生出万法。当我们的心灵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自由自在,没有滞碍时,就达到了般若智慧的状态。 14.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释义】当我们处于迷惑不解的阶段时,需要依靠师父的引导和帮助来启发我们,帮助我们渡过迷惑和无知的状态。而当我们一旦开悟,理解了佛法的真谛,就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和实践,自己度化自己,不再依赖于他人。 15、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释义】那些迷惑的人,他们只是口头上谈论着佛法或者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去真正理解和体验这些教义。那些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仅理解教义,而且将这些教义内化于心,通过实际行动去实践和体验。 1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释义】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迷惑状态时,就会被经文的表面文字所束缚。当一个人的心灵觉悟时,他就能够深刻理解《法华经》的真正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教义。 17、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释义】持续的清净心念就是“功”,正直的心态和行为就是“德”;本性的修炼和认识就是“功”,行为和品德的修炼就是“德”。 18、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义】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无染的,没有一丝污染;众生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超越了生死的对立;众生的本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不需要外在的添加或补充,一切都已经完备;众生的本性是坚定不移的,如如不动,不受外界影响;众生的本性具有产生万事万物的能力,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19、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释义】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上念诵经文或者佛法,而内心并不实际去修行和实践,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像是幻象、变化、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而不真实。如果一个人在口头念诵的同时,内心也真诚地去实践和体验佛法,那么他的心和口就会相契合,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20、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释义】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达到心无挂碍、经常觉悟本性,并能将这种觉悟运用于生活之中,这样的修行成果才是真正的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