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粹,古韵筑章 ——2024年协会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东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区文旅局的指导与关怀下,顺利完成全年工作。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红色精神为核心,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紧紧围绕政府战略,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使我们大东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有效发展。现在我把协会全年工作汇报给大家。 1. 文化遗产保护 本年度我们协会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着重进行了两项,一是坚持如初的文物巡查工作,二是承接区文旅局委托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大东区文物普查工作。 文物巡查方面:文物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文物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文物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文物巡查工作。 本年度由协会高中生和大学生志愿者,组建的青年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对沈阳市域内文物点位进行文物巡查,参与者有73人次,年度巡查时长总计279小时,巡查文物点位百余处,。感谢这些青年志愿者为我们沈阳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努力。在这里还要感谢吴玲、程宇 、柳明、李晓喆四位老师在志愿者平台所做的活动组织发起和活动数据统计。 本年度我们协会成人志愿者进行了大东区域内的文物巡查工作,参与者有62人次,巡查时长总计约50小时,巡查大东区全区域内的文物点位39 处。在这里要感谢积极参与巡查活动的申泉泽、陈静、杨敬袖等几位老师。 四普工作: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国家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通过普查可以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对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我们协会自承接大东区文物四普工作后,以会长陈赫为核心,广泛发动区内文保力量,迅速组建大东区四普工作队,积极开展四普宣传,举办大型文物四普宣传文艺演出,发动文保小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散发四普宣传单千余张,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文物普查线索。四普中对大东区域内的文物点位进行精确定位和细致测量。经过普查队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大东区文物四普工作已近尾声,已完成39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并配合沈阳市第四普查指导组完成新发现的六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大东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2、文化遗产传承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身份的象征,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我们文保协会在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也在努力地做着文化遗产宣传和传承的工作。协会积极利用周末时间邀请文保专家或文保志愿者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利用的社会教育活动,也是我们主要的常规性工作。 本年度协会走进辽宁经济广播电台、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市文化宫、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二十六中学、大东区杏坛小学、和睦路小学、玖伍文化城、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东区三皇书院、遇书房等地进行线下历史文化讲座,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坚持不懈地做每月两次的线上历史文化讲座。统计下来,本年度协会组织召开各级各类讲座60余场,邀请到文保专家和志愿者30余人次,讲座受众达3800余人次。 本年度协会除了组织线下、线上讲座,还做了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30次行走培训活动,会长陈赫带领文保爱好者行走了省外的吉林、省内的锦州义县、铁岭、盖州、海城、辽阳等地,为文保爱好者讲解当地历史文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他还带领着文保爱好者走进我们沈阳各种文化场馆进行历史文化培训,比如行走盛京方城、行走沈阳南部、走进张学良公馆旧址、沈阳故宫、沈阳博物馆、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沈阳气象博物馆、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物馆、沈阳警察博物馆、清福陵、清昭陵、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沈阳工业博物馆等,在行走中宣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精神红色精神,30次的行走使千余人次的群众受益。 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各级各类的讲座中、在协会组织的行走中也走进群众的心灵,希望每一位参与我们协会活动的群众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我们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体现。本年度,协会和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皇书院、大东区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组织了30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比如非遗面塑、剪纸、盘纸、漆扇、浆染、扎染、拓印、纸贴、棉花画、草编、戳戳绣、螺钿制作等等,参与体验的群众达650人次。不仅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使我们大东区更多群众了解了文化历史,树立了文化自信。 4、纪念日社会活动 纪念日意义深远,我们协会本年度在各个纪念日到来之际也举行了各种社会活动。 五月,世界博物馆日之际,协会承办了由区文旅局主办的“走码观馆 博览大东”体验宝藏馆主题系列活动,参与活动三百余人。 六月,文化遗产日,协会带领小志愿者体验文物修复。参与人员12人。 九月,抗战胜利日到来之际,协会做了抗战主题系列活动,在大东区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杏坛小学等地做抗战主题线下讲座。邀请万卷出版社副社长、作家朱洪海通过线上讲座抗战故事。参与活动四百余次;九一八纪念日,协会带小志愿者研学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述抗战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参与人员15人。 十月,国庆节,协会带领在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50余人在沈阳博物馆做主题为“庆华诞献礼祖国活动”。 十一月,纪念沈阳解放76周年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包含宣讲进校园、进社区、历史记忆巡展、主题讲座等,参与人数四百余人。 通过这些纪念日的相关活动,使参与纪念日活动的群众更加了解民族精神、红色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文化传承进社区 本年度,我们协会与大东区的矿北、上园、万和顺景、东榆、园中、福居、铂悦、蓝山、大华等社区紧密联合,在社区开展历史文化讲座23场,群众参与达四百余人次。协会走基层,暖百姓,全力配合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 6、承接编写 本年度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接编写区政协文史资料;请专家、查史料、开论证会,积极为我区的文史资料留存作出应有的贡献。 7、助力残疾人联合会,为残障人士讲历史,参与助残活动。 8、志愿服务 2024年9月29日,大东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志愿者专委会沈博服务队正式成立,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次,经过培训,他们代表着我们大东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热忱与专业在沈阳博物馆各个角落发光发热,传承文化、服务大众。截至2024年12月初,大东文保沈博服务队累计进行志愿服务67次,贡献志愿服务时长230小时。在这里感谢这些志愿者的付出,也要感谢王宁老师的带队与管理。 回顾过去一年,协会的主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文保的路上任重道远,面对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短缺等传承困境问题,我们协会将立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忘初心、全力以赴、砥砺前行、无怨无悔。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信心十足,为推动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发展而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