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会引发一个焦虑,就是现在社会上一种让人“谈虎色变”的话题:35岁效应。 记得最初接触到这个“效应”的概念,是在2022年“得到”的跨年演讲上,听到的这个概念。 在当下的职场里,“35岁”这个数字似乎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它不仅仅是年龄的分界线,更是对职业生涯的一个严峻考验:35岁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的职业选择逐渐收窄,甚至面临“被优化”的风险。这种35岁现象,最近还有不少的电影把这个话题,作为电影核心的概念去取材。就算你没看过,也一定听过,像是大火的电视剧《凡人歌》,徐峥的《逆袭人生》都是在讲这个血淋淋的社会想象。 你看啊,电视剧《凡人歌》和电影《逆袭人生》,都是借着现在社会上那个“35 岁效应”来编故事的。一开始呢,把人到中年,然后失业了,要知道,中年,是一个人这辈子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那家里的一堆负担,房子,车子,孩子,教育,这一堆堆的“压力山大”,给生活的主角,那是整得老惨了,这是整部剧里,最让人有共鸣,也是最郁闷的地方。接着呢,就是讲人在低谷的主人公,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面对人生的那种无助,重拾自我,自我励志,重新找工作,开创新生活,这就成了逆袭的高光时刻,也算是有点励志的正能量吧。 咱从影视作品回到现实社会。现实,是另一码事了。你想啊,上班,无非是2种方向,一种是国企单位,一种是私企单位。 先看国企,按照网上检索的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2024)六月,国企单位的数量大约是670万家。而其中真实在岗,也就是属于体系内的职工,和当下热门的劳务派遣型职工的占比,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客观,虽然根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有企业使用派遣的劳务用工比例不得超过 10%的规定,可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再看民营企业,还是截至到 2024 年 6 月,可查到我国在注册的民营企业大约有 1.8 亿家之多。若按照我国人口总数来计算,平均每 7 个人就对应有一家企业,而且这是涵盖了老人与孩子在内的总体情况。不过,目前难以在网上检索到这 1.8 亿家企业里,究竟有多少家是真实处于运营状态且具备盈利能力的民营企业。你说,这个数据中的水分能有多大?另外,有一条恐怖的数据显示,2023 年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 67.6%。 所以呢,其实也不用仅看这些个网络上的数据,大家就看看自己的周围,对于当下的实际情况,也应该都能有所了解。 所以呢,不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营,要是光靠打工上班,这不就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到别人手里了吗?说的极端一点,企业也好,老板也好,哪会管你个人怎样呢,他们就盯着企业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股东能不能多赚钱。你就算能力再强,在他们眼里也就是个干活的工具。你要是没啥用了,就把你扔一边;要是有比你便宜或者比你更厉害的人,就把你给替换掉。你都帮人家把那条河过了,还留着你这没用的桥做什么?所以啊,说到底,自己的人生得自己说了算,自己的事得自己能做主才行。 还是回到现实的逻辑,这背后有两层:一个现实是职场对年轻化的追求,年轻人呢更有活力、也就是能熬夜、工资成本更低;第二个现实,是企业都是逐利的,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说法:企业的价值就是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企业中,一个新员工干成了老员工后,肯定没有年轻人能熬了,而且中年人的薪金要求也高,所以呢,又不能熬了,钱又要的多,那不被优化,还能被什么呢? 所以呢,在令人焦虑的“35岁效应”来之前,或是已被“35岁效应”了的,都可以看看这本《小而美》,未雨绸缪也好,找条出路也罢,不管是大大小小的生意,还是多多少少的买卖,咱得有一份自己能做主的“小而美”。 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收下,分享,我的名片。 每天阅读,每天分享每天推送更多的精彩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