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提出一个观点:国内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全新剧种,姑且称之为“体系剧”。 体系剧不同于以往的职业剧,不只是描述职业特征、职业精神,而是会从内部视角解析组织体系的运作。这类的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几年的《县委大院》,今年口碑不错的《山花烂漫时》也吸取了一些体系剧的要素。 不同于一般的刑侦剧、犯罪剧,《我是刑警》是一部具有体系剧特点的刑侦剧、犯罪剧。 很多剧情矛盾都围绕体系展开: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不同人的不同思路、配合冲突,不时冒出的猪队友,通过关系获得免费DNA检测,以及各种资源约束,想要200人排查视频最多只给80人,而当你获得组织支持就有了1000人,等等。 以往很多刑侦剧、犯罪剧,本质是个人主义,从个人视角描述人物的悲喜欢忧、孤独悬疑、深思决断,美剧韩剧几乎都是此类剧,比如《真探》,国内具有这种色彩的剧也不少,比如《沉默的真相》。 体系剧更偏重组织体系,但这不表示它没有个人,《我是刑警》的个人光环不少,但这种光环需要借助体系发挥作用,主人公再怎么厉害,也需要资源、配合,不时要当监工,他是体系这潭水里的一条鱼,虽然是最生猛的鱼。 在某些方面,体系剧比个人主义探案剧要更加真实。 打个比方,个人主义探案剧给你的感觉是:如果代入剧情,回到探案现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神探,英明神武,机智缜密,深入虎穴,狂野追车..... 而体系型探案剧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如果回到探案现场,你是在办公室打电话、接电话、写报告、看文件,协调、沟通、开会、吵架,痛骂别人偷懒,和下属、专家、合作单位一遍遍勘察现场...... 这还是有点主角光环的,类似秦川那种,更大可能是作为组织的螺丝钉,成为监控视频前忙于排查的大群人中的一个。 国内有体系剧特点的剧不少,包括《人民的名义》等,但为什么说《县委大院》最典型?因为孔笙导演的《县委大院》整部剧都在围绕体系的运作,地区之间争取投资,争取政策,县域竞争,几乎没什么主线冲突,播出时就有观众反映剧情平淡,但当时我正关注体制运作话题,所以还看得津津有味。 一般的剧也会涉及体系,就比如美剧中的刑侦也提到警局,但体系剧和它们有着根本不同: 1,对体系的描述更加完整,而且体系的各个部门都承担完成目标的功能性角色。只有一个警察、几个警察、一小队警察向目标努力不是体系剧,整个体系都在努力才是,所以《三大队》不算体系剧,而《我是刑警》就是。 2,体系不是主人公完成目标的障碍、掣肘(很多美剧韩剧就是如此),虽然有时它带来麻烦,而更多是推动,甚至是行动的主体。 3,描述主人公用大量时间进行组织内的沟通、协调、管理。 体系剧算是中国对世界影视一种发展和创造,从文化来说,它只能建构在集体主义比较浓厚的氛围中,从文本来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小镇喧嚣》《置身事内》《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如果看过《小镇喧嚣》,就会觉得这份社会调查简直可直接改编成影视。 从真实角度说,体系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很多体系剧是集体主义的爽剧,似乎大多数困难在体系内都可以克服,但另一方面,体系剧是个人主义的现实剧,个人必须依赖整个体系才能发挥作用,政府、企业以致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