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深深地蕴藏在传统之中

 奎林说 2024-12-18 发布于江苏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岁首之节,春节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体现中国人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常常感叹如今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没有年味”是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多个原因。人们通常会说“现在生活好了,天天都是过年”,这是把过年当作吃了。
中国走到今天已经好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我们都是农业社会,以乡村为主。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让我们高速发展,飞快进入城市化,社会重组。人们已经形成了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让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挣钱奔生活为主;城镇里的人们已经不需要乡村社会那种合作模式。社会、人员、机构的重组和不断变动,人们很难再形成“乡村合作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了互帮互助的需要、亲朋友邻的圈子、传统文化的守护氛围、公序良俗的代代传承。
我们跑得太快而丢了鞋子;我们只是破了而没有立。破好破,立难立。乡村文化的圈子,在城市里没有重组的基础,这不是谁的过,这是我们的命运。
春节起源于商代的年头、岁尾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春节被称为岁首,又称元旦、元日。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其七言绝句《元日》中,就描绘了新年热闹、祥和、万象更新的情景,其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更是家喻户晓。汉武帝之前,岁首的月份不一,或正月,或十二月、十一月,甚至十月。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编订并颁布《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把春节的时间固定在正月初一,遂沿用至今。
我国地大人杂,各地的风俗习惯大大不同,春节传统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我老家来说,传统的春节其实是很长的,甚至可以说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底,都是春节。小时候极其盼望过年,一些说法也记在心头,比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二十三,灶火娘娘上了天”、“上大正月都是年”。过年还有很多禁忌,我记得的不多,比如“三十晚上,神要回家,大家不能喧哗大声说话”、“初一到初三,家里的红灯笼要常亮”、“初一到初三敬神的香要一直着着不能中断”、“初一不能动扫帚扫地”、“过年几天不能说脏话”、“去别人家拜年要在仙人桌前上个香磕个头”、“不动针线”、“不打骂娃娃”等等。小时候,家里基本都很遵守这些禁忌规定的。
要说过年重要的日子,那肯定是从腊八饭开始的。腊八那天不能吃菜,吃了菜来年庄稼地里爱长草;所以我们的腊八饭是寻常糁饭,只不过里面和了肉丁、土豆丁、萝卜丁还有其他可以放的菜,非常好吃。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家家户户会准备祭灶火烧或灶糖,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们家乡烙的是灶干粮,卷了苦豆、姜黄和食油的馍馍上敷黑砂糖或白砂糖。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掸尘扫房子,进行年终大扫除,寓意除旧迎新‌。接下来的几天杀年猪,置办年货,蒸馍馍,预备各种过年要吃的菜。腊月二十九要去上坟,三十那天就是打扫院子,贴对联和五福。

老家的民家艺术突出地表现在窗花、剪纸、鞋子、鞋垫、刺绣、手工艺品等等,这些高超的技艺集中在春节期间反映出来、隆重亮相。

在我们西北,传统的春节是从铰剪纸、贴窗花开始的。在黄河流域的乡村,窗花中还蕴含着与春节相关的时间意识,蕴含着时间框架中对祖先与神灵的文化敬畏与祭祷。一些剪纸花样里记忆着古老的物候历法内涵,蕴含着人们对新旧时间转换中春之生命勃发繁盛的企盼与信崇,如陕北、陇东、山西晋南乡村流传的“鹿头花”“瓶(盆)插花”“鹤鹿同春”等,还有隐喻生命阴阳相戏相生繁衍观念的“蛇盘兔”“鹰踏兔”“蝶扑瓜”“抓髻娃娃”等传统花样。陕北、关中的春节不仅窗花使用普遍,围绕着居住的窑洞还有顶棚花、墙花、碗架花、炕围花、筷篓花、灶神帘子、土地神帘子、剪纸门神等。在陕西关中乡村,春节人们重视贴门楣花,家家户户的大门、房门、神龛上,还有粮仓、牛棚、猪圈、鸡窝都要贴门楣花,以示祈福纳祥、辟邪求平安。

除夕夜最热闹,大大小小都熬夜不睡觉,打扑克掀牛喝酒吃肉,放炮放烟花。初一早上,全村男女老少拿着各种敬献祭祀的东西去村头,祭天地,叫“出行”,回来之后要给家里的大小牲口猫狗鸡猪吃好吃的,犒劳它们。

初三开始走亲戚回娘家,我们家那里并没有初二回娘家的习惯。初五的时候,要大洗特洗,除五穷。这期间,就是锣鼓镲钹敲起来,准备社火,耍社火。接下来,重要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家乡的习俗主要是看灯,社火秧歌大汇演。

正月十七追瘟,主要是把社火队用过的一些东西烧掉,意思是把瘟疫全烧光。正月二十三憋干,主要的活动是跳火堆,主要是祈福来年庄稼丰收的仪式,有的地方也有去除疾病的意思。

当然,老家春节风俗要细说起来,就可太多了。中国各地的春节风俗和文化传统,那各地都是一本大书。这些传统就是年味,过年过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当然,在那些贫穷的年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吃好穿好。

节日的本质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中国,所有民俗节日都蕴含着情感的表达,而春节尤其是一个理想化的节日,它饱含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梦想,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比如人们对幸福、平安、和睦、健康、圆满,以及家庭团圆的理想,对祥和、丰收、平安、富贵等人们生活最切实的愿望,也传达了中国人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留恋、追溯与享受。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大家都非常高兴。

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亦彰显了中国对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积极贡献。

但我想的是,春节成了非遗,再往后,我们是不是只能在博物馆以视频、VR、AR、文字、图片来体会“春节”和“过年”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