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大副校长余敏辉教授和任职萧县人大的大学四年同班老同学相见、重逢不为叙旧,却是为了道路两侧的一条河流。萧县刘套镇的河闸成了河上的桥,将水从两边分开。河的景致十分奇特,叫闸桥一拦,一边开阔,一边略窄。闸桥边立着标牌,水面及周边叫“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废黄河皖苏缓冲区”。这名字有些绕,其实若说“黄河故道”,或是按老称呼喊它“废黄河”,可能会更明白些。说老实话我是第一次听说萧县居然有废黄河,也是初次看到黄河故道的水面。它与一般的河道不同,水流呈静止状态,清而不浊。废弃的刘套河闸如一尊雕塑,刻写着这一块土地的前世今生。老余有个习惯,他在撰写咨政报告前必须察看相关现场,为提出书面建议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我们看黄河故道周边的民居特点,也能察觉黄河灾祸的后遗症。砌墙搭个简陋的屋顶,以最低的成本、最简易的建造来维系基本生活的延续与稳定,很少能见到建筑上的百年传世之作。不知哪一会,黄河肆虐开,大水没顶,一切又得重来。全国防腐第一县防腐第一村之所以落地萧县,除了工艺传统代代相承之外,或许也是受黄河侵害的历史逼迫。打造文化公园,你得有立足点。我以为黄河故道遗址的第一层文化意义,便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它在现今也是极为可贵的。但最使我震撼的还是废黄河的原始风貌。那些高台截出的坡面,揭开了那一段地上河的历史。我有一个预感,废黄河终有一天会成为萧县文旅的名胜之一。 永堌官山游记
永gou,永堌
探访“鞭打芦花牛车返村”
关注马尔的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