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我们常观察到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伴有疼痛、肿胀以及局部温度升高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患有类似于丹毒或蜂窝织炎的疾病。丹毒则主要累及真皮浅层和浅淋巴管,而蜂窝织炎主要影响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组织,然而,多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皮肤病变可能模拟丹毒和蜂窝织炎的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刺激物质或过敏而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产生的皮肤炎症,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红疹以及水肿、皮肤水疱伴有明显的瘙痒,皮疹分布通常与接触物的范围一致。斑贴试验和病理组织学上的急性海绵状皮炎特征可以确诊。去除有害物质和类固醇仍然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图 1 接触腰果壳油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 癣菌疹 癣菌疹并非直接由癣菌侵犯皮肤所致,而是原发真菌感染灶(如手足癣、头癣等)释放出的真菌抗原,经血液循环带至皮肤,在远处形成的抗原抗体反应所呈现的速发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疹。癣菌疹的临床表现发疹急,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可能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局部有痒或痛感。原发病灶治疗或炎症减轻后,癣菌疹可愈合。 图 2 下肢癣菌疹皮损表现,原发感染灶为足癣[2] 顿挫型带状疱疹 顿挫型带状疱疹指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的带状疱疹亚型,但仍具有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典型特点,即单侧性、阵发性、针刺样剧烈疼痛。 淤积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stasis dermatitis, SD)是一种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所致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累及老年人下肢,典型临床表现为下肢边界不清、红色、湿疹样斑片、斑块,踝中部最常见且严重。本病通常为双侧性,但也可在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情况下呈单侧病变。治疗包括抗组胺药、局部皮质类固醇、抬高肢体和穿弹力袜。 类丹毒 类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为革兰阳性菌) 入人体皮肤伤口,引起如丹毒样皮肤损害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感染者可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本病主要见于经营家畜、鱼类、禽鸟的人或屠宰工人、制革工人及兽医等。主要经外伤皮肤感染致病。 图 5 类丹毒患者右手皮损,患者 5 d 前洗鱼时,右手小指不慎被鱼刺刺伤[3] 急性痛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单个关节上覆组织的剧烈疼痛、皮温升高、发红和肿胀。滑液分析发现痛风的特征性尿酸盐结晶或假痛风的焦磷酸钙结晶时,即可确立诊断。其线索包括:第一跖趾关节受累,曾有自限性关节炎发作,以及存在痛风石。在偏光显微镜下显示受累组织中的单钠尿酸盐晶体被认为是金标准。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秋水仙碱等。 嗜酸性粒细胞性蜂窝织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蜂窝织炎(Wells 综合征)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皮肤炎症,其临床表现与蜂窝织炎相似,但皮疹通常伴有瘙痒和压痛,且对抗生素治疗无效。临床表现为疼痛性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水疱和结节,随后进展为类似硬斑病样斑块,无瘢痕形成,伴有发热和关节痛。研究显示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学显示特征性火焰状图像和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浸润,无血管炎证据。用类固醇、氨苯砜、环孢素或甲氨蝶呤治疗可获成功。 图 7 Wells 综合征表现为环状、凸起和红斑性病变,皮肤活检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肤[4] 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的临床表现为红斑,非凹陷性单侧水肿始于脚趾,逐渐向近端发展,后期表现为角化过度、疣状色素沉着。淋巴水肿患者由于天然皮肤屏障丧失和淋巴引流受损,容易发生浅表和深部皮肤感染。区分无并发症的淋巴水肿与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基于最近红斑加重、疼痛和体温升高的情况。 图 8 红斑性水肿斑块,橘皮表面,可见角化过度红斑丘疹,提示淋巴水肿[5] 非色素性固定性药疹 固定性药疹 (NPFDE) 是一种延迟的超敏反应,由于摄入可疑药物后皮疹会反复出现在同一区域。它有多种变体如水疱性、非色素性、湿疹样和红斑色素异常样等。NPFDE 的特征是鲜红对称的鲑鱼色斑块。组织病理学显示基底细胞空泡变性、角质形成细胞坏死、色素失禁和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治疗包括停用致敏药物和皮质类固醇。 图 9 非色素性固定性药疹表现为左脚背部明显的深红色斑块[5] 注射部位反应 接种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疫苗后几小时内可引起局部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和疼痛,可伴有发热。其可能与对疫苗蛋白的免疫反应有关。1-2 天内达到最大直径,一周内自行消退。治疗建议包括止痛、冷敷和鼓励肢体活动。 图 10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注射后左大腿上出现靶状红斑[5] 莱姆病 莱姆疏螺旋体病 (即莱姆病) 是最常报道的蜱虫传播性人类疾病之一,由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引起,通过受感染的硬蜱叮咬而传播感染以传播莱姆病,在被感染的叮咬部位表现为特征性的牛眼疹 (即游走性红斑),特征为离心性扩散的水肿性红斑。 图 11 莱姆病患者的牛眼疹 (游走性红斑) [6]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 综合征)特征为皮肤出现疼痛性红斑、丘疹和假水疱,伴有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分为经典型(特发性)、恶性肿瘤相关性、药物诱导性。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对抗生素无反应。组织病理学显示乳头状真皮肿胀,伴有致密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口服类固醇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氨苯砜、秋水仙碱和环孢素是类固醇的替代疗法。 图 12 上背部多发水肿性红斑伴有假水疱[5] 丹毒样癌 丹毒样癌(carcinoma erysipeloides,CE),也称为炎症性皮肤转移癌(inflammatary metastic carcinoma),表现为边界明确的疼痛性红斑斑块或斑块,类似于蜂窝织炎或丹毒等感染过程。大多起源于原发性乳腺癌。少数情况下,CE 可起源于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肺、卵巢和胰腺。 图 13 丹毒样癌表现为左颊和颈部浸润性红斑上多发丘疹结节性病变[5] 图 14 乳腺癌发生皮肤转移,真皮浅层淋巴管内有大量瘤细胞栓[7] 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迅速蔓延的深部软组织感染,伴有全身性败血症症状,主要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该病症以广泛而迅速的皮下组织和筋膜坏死为特征,但通常不累及肌肉组织。起病急骤,早期局部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但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皮肤红肿、疼痛、水疱、溃疡等症状,并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中毒性休克等全身表现。 图 15 坏死性筋膜炎患者 4 天前上唇区域受伤,随后出现面部软组织肿胀加剧并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热超过 39°C ,ICU 住院第 66 天因多器官衰竭增加而死亡[8] 总结 丹毒与蜂窝织炎是皮肤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但其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类似病症混淆。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仔细鉴别,避免误诊误治。对于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并结合必要的检查进行确诊。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Bolognia, JL et al. (2018) Dermatology. 4th ed. Elsevier. [2] 王溪涛, 刘翠杰, 曹瑞华, 等. 特比萘芬治愈癣菌疹 1 例 [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3):168-169. [3] 曾令济, 陈忠业. 类丹毒 1 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11):668-669. [4] Shah D. Revolutionizing Dupilumab Treatment in Refractory Eosinophilic Cellulitis: A Case Report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Cureus. 2023 Dec 11;15(12):e50333. [5] Gowda SK, Garg S, Behera B, Thakur V, Sahu DK. Mimickers of erysipelas and cellulitis: A narrative review.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8, 2024. [5] Juckett G. Arthropod bites. Am Fam Physician. 2013;88(12):841-847. [6] 王文岭,祝贺,郝震锋等. 丹毒样皮肤转移癌临床和文献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13(4):201-204. [7] Molasy B, Frydrych M. Necrotizing fasciitis - two case repor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Pol Przegl Chir. 2023;96(0):103-108. 策划|Ellen 投稿 | luweiying@dxy.cn |
|
来自: haoyishengpp > 《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