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佑护三农的关帝农神崇拜

 彭允好 2024-12-19 发布于河南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和农业生产,孕育了历史悠久、雄浑厚重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传统美德、传统习俗、传统文化都产生于对农业生活的经验提炼和积累。

如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男耕女织、知足常乐的田园生活,天道酬勤、辛勤耕耘的劳动观念,淡泊明志、俭以养德的个人修养,以及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诚实守信、重约守诺的道德品质,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侠义心肠,礼尚往来、以和为贵的人情往来等,都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

农耕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朴素勤恳、劳苦耕作的农业生活,让中华先民对自然界和谐共存,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中华先民观察四季更替、春播秋收、植物生长规律,总结出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食疗养生、水利工程等科学成就,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民众生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审时》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把国家称为“社稷”。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都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古代的帝王为了祈求国家安定,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古代农业科技落后,农业生产常常要靠天吃饭,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成了帝王和民众最基本的祭祀诉求。

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原始崇拜中,自然界的天、地、日、月、风、雨、雷、云、以及山、河、海、井、旱、涝、虫灾等,都成了最原始的自然神和农神崇拜对象,人们希望通过对神明的虔诚敬拜和求告,以此希望获得消灾解厄和神明赐福。

关帝是中国农村供奉最为普遍的“万能神”,在民众心中,关帝忠肝义胆,爱民如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够护佑农业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地区,处处可见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和各类祭祀关帝的活动。

《历代神仙通鉴》卷九记载,关帝前身是“解梁老龙”,因为河东百姓触怒天帝,遭受旱灾天谴,老龙爱民心切,不秉上命,私自降水,被天帝以法剑斩杀。后降生发自关道远家,成为忠义化身的关帝。

河北《南皮县志》记载“遇天旱之时,农民有求雨之举。请关帝或龙王像,设坛三日,舁像铙鼓游行……”

在宋元时期的道教典籍《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及《道法会元·地祇馘魔关元帅秘法》中,道教已将关帝奉为雷部正神之一“雷部斩邪使,兴风拔云上将”,“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司雷部霹雳”、“掣电轰雷、腾云致雨”。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荆门军萧轸在《加封英济王碑记》中记叙了关帝护佑当地百姓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疫疠盗贼侵害的灵应事迹:“邦人于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获,奚祷弗应。曰雨而雨,曰阳而阳,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饥馑不臻,王之恩也。盗贼屏息,田里举安,王之荫隐也。”

《至顺镇江志》记载“关王庙,在江口坊竖图土山之侧,大德三年,县尉孙琳鼎建。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夹注云:“大德三年秋旱,县尉孙琳祈雨有应。飞蝗渡江,又祷于神,禾稼无伤,乃率众建庙焉”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全国各地城镇乡村都会举办热闹隆重的“关公磨刀节”,据说这天关帝要巡查民情,如果有旱情发生,势必下雨。民众也会聚集关帝庙,焚香祈求,并抬神牌,绕境,谓之关帝出巡”。

代学者周宝善《磨刀》诗云:竹醉佳辰雨泽酣,磨刀须核水气沾。要知关帝威灵显,大旱难过月十三。

中国人自古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历代帝王重视农业,把“劝农”视为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西汉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是支撑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根本物质保障,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生活指标。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关帝崇拜在中国农村遍地生根,彰显了关帝在人民群众中的神圣地位,以及保障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重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