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病初发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皮微肿微红、眼泪汪汪、腮部及面部红肿等症状,这些都是疹子即将发出的征兆。一旦受到风寒或食积等诱因影响,症状可能会加重,但不必每个患者都会如此。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全身肿胀、眼睛赤红且紧闭、高热无汗、呼吸急促、呕吐、惊厥抽搐、鼻孔有煤黑色分泌物、咳嗽声哑。如果到了五六七天仍未见疹子发出,应迅速使用发散药物以促进疹子发出,此时可选用麻黄汤作为主治方剂。若疹子发出密集如云,呈片状紫红色且干燥,说明毒邪较重。在疹子发出时应及时发散,而在疹子回退时,则需着重清火解毒。此时,可选用清龙汤或双解汤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大便干燥结实,可加入生大黄五六钱,回退时更应重用。若回退后胃火仍盛,可使用生石膏两余。如果疹子未出完而回退,需用麻黄、石膏来解散。回退后肺火盛者,可选用黄芩。如果小便不利,可用栀子来泻火。若心火过旺克制肺金,可用黄连来清心火。如果疹子发出不透,应特别小心谨慎。疹子的颜色、形态和出现部位都能反映病情的轻重。例如,疹子黑暗、焦枯惨暗或模糊者,都表示病情严重。如果疹子首先出现在手指,可能是本位受犯;如果头面身上全无疹子,可能是闭症。感受风寒而疹子不出者,需重用麻黄来发散。头面不出而身体疹子多者,预后难以预料,应迅速使用荷叶、笋尖、升麻、羌活、川芎等药物。如果疹子未及手足尖头,回退后可能引发无穷变症,此时宜用桂枝、鞭芽等药物来促使疹子发出。疹子一出即热,一出即没者病情严重;但只要疹子出足,回退迅速也无妨。患者不思饮食,可能是胃火过旺所致。如果鼻子掀动、口张开、眼睛无神,这是死亡的征兆。因为鼻子是肺的窍口,掀动则肺气将绝;口是脾的窍口,张开则脾气将绝,都难以治疗。气喘且胸前凹陷者也是死症,因为心神不宁,怎能不死?疹子发不出是闭症,如果伴有腹胀、气喘、烦躁,说明毒火未出而反攻于内。昏睡者也是死症,因为脾气被困,面色黑而滞是血行不畅的表现。治疗疹子时,应根据病情寒热来调整治法。痰喘音哑者,是肺窍被堵塞;指甲黑色者,是血行不畅;鼻煤项软者,是肺火盛;四肢冰冷者,是脾土衰败;睡卧不宁者,是内有毒伏;眼红眼障者,是肝火过旺;鼻燥者,是肺火盛;唇硬舌红者,是胃火攻心;口焦者,是脾火过旺;有痰或喘者,是火壅危症。如果疹子呈桃红色,是病情较轻的正常颜色;白色而烦躁者病情较重,是血不足;紫色而成堆者病情严重,是血行不畅;点子粒状者病情较轻,是毒邪分散;成片状者病情较重;从上向下出者病情较轻,从下向上出者病情较重。需要注意的是,四肢先见疹子者通常不治,因为这是脾经阴气未能转为阳气的表现。如果鼻青粪黑、咳嗽连声、面色青紫、声音嘶哑,也是不治之症。即使回退时看似可治,实际上也很难。白色疹子有两种情况:如果饮食如常,说明胃气未受损伤;如果精神如旧,说明肺气未受困扰。如果疹子色润体安且不热,说明汗已透出;如果无舌苔,说明心火较轻;如果大小便如常,这是顺症,不必强行治疗。反之,如果气弱或表降不当,应特别小心。在疹子未出时,如果鼻子发红,是好兆头;如果汗流如淋或呕吐,也是好现象。这是因为《内经》中说:“衄血能散毒,出汗能泻火,呕吐能解热毒。”因此,火盛者衄血流出不必制止,如果错误地制止了,毒邪就会内攻。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恶症,所以汗、吐、下三者都是好现象,有时不吃药也能自愈。治疗疹子的常规方法是:三日宜升发,四日宜降泄。如果错误地使用了降泄法,可能导致不治。这是治疗顺症的常规方法,但并未涉及变症。要注意观察手足指尖是否有红点,以确保疹子出完。如果红点不透明或未见,仍需使用发散方剂并加入桂枝、鞭芽来促发。如果疹子发出不齐整,必须在回退后停药,以等待变症的出现。《内经》中说:“变症难以预料未来。”因此,有时不治疗反而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孕妇来说,如果在产前三天内出疹,应使用升麻来提升疹子,以防堕胎。回退后应使用黄芩来安胎、降火解毒。产后可加用凌霄花、丹参等药材,但切不可使用人参,否则可能致命。同样地,对于富贵之家常犯的用补药之病也应特别小心。书中反复强调不可使用人参,因为人参能助气与火,对于肺热者来说尤为不利。然而,在肺热清除后,则不必忌讳。另外,热补之药也绝对不可使用。如果疹后日久出现虚喘、坐立不安等症状,可使用生甘草和熟地黄来调理。如果已超过一个月,则可重用这些药物。从经络角度来看,太阴主肺,阳明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毒邪从大肠排出是最佳的排毒方式。《内经》中说:“毒因利减。”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回退后不可长时间泄泻,否则肺经的热邪会转移到大肠,此时应凉肠以止泻。如果疹子呈现云片状如锦纹者为斑,颜色红赤说明胃火热盛而未能及时泄下。此时毒邪已冲入足少阳胆经,助长了相火而形成斑疹。治疗时必须重用石膏来清胃火和肝胆之火,以消除斑疹。而隐隐的红点则为疹子,是胃火冲入手足少阴心肾经所致,此时黄连能神奇地奏效。如果斑重而疹轻,在初起时最应忌讳寒凉、热辣、酸冷等食物,并要避免感受风寒。此时应迅速使用麻黄和苍耳两味药物来托出肌肤之闭密,使毒邪得以发散。对于毒邪受阻而内攻不出的情况,在初起时的药物应斟酌使用。但需注意麦冬、生地等补肺敛皮的药物可能不利于毒邪的发越。同时,参、芪、姜、附子、丁香、白术、桂枝等燥悍酸热的药物也可能助火伤肺、补气发喘。然而,痘与疹的用药是不同的。在疹子出时如果泻利不止,这是吉兆,因为泻利能排毒而不伤元气。回退时如果自利不止,也是吉兆,因为毒邪随利而减。但如果利久至八九日仍不止,则可能过多,此时需防止肺火移热于大肠。此时应先服用利水之药以止泻。那么利水之药是什么呢?《内经》中说:“小水愈长而大便愈结。”如果突然使用补涩的药物如桂、附、术、木、诃子、肉豆蔻、人参等,必然会导致胸腹胀满、重滞而死。因此,《内经》中说:“利不可止,疟不可截。”就是这个道理。在疹子未出与正出之时,如果患者不思饮食,说明毒邪内蕴而实邪未解。此时应使用发散药物来促进疹子发出,并在回退后重用石膏以开胃,再加入竹茹则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