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京剧“鼓王”王玉璞 吕铭康 王玉璞 “场面”,就是京剧乐队,它分“文场”与“武场”。吹拉弹乐器就是“文场”,锣鼓钹打击乐就是“武场”。尤其是司鼓的鼓师(也叫鼓佬),就好比是整个京剧乐队的指挥,他们不用指挥棒,而是用鼓点子指挥整个乐队。上海京剧院的著名鼓师、有上海“鼓王”美称的王玉璞,已于 2023年1月5日不幸病逝,享年99岁。 王玉璞(1924—2023),1924年出生于辽宁丹东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京剧演员。他子承父业,从7岁起每天清晨的功课就是撕腿、下腰、练毯子功……“那时候真是边哭边练啊。” 10岁时,王玉璞的背上长了一个疖子,无法再练功的他整日在后台玩,有时候也会打几下锣鼓。何福亭老师看中他是打鼓的好苗子,便提出收他为徒。父亲答应了,他对王玉璞说:不当演员,那就好好学“场面”吧。 他学的是“武场”,小锣、铙钹、大锣和鼓是最重要的打击乐器。王玉璞把学习这几件乐器的过程形容为“升级”,只有学会了前三样,才能进级为司鼓。他的小锣打了两三年,又开始练习铙钹。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打一天小锣能挣7角钱,打一天铙钹能挣一块钱。他没有学过大锣,直接“跳级”学打鼓。刚入行的鼓师都得为演出“效力”,也就是义务打鼓,从开锣戏打起。 1940年王玉璞16岁那年,著名武生演员郭玉昆来沈阳演《林冲夜奔》,戏到中途,鼓师突然病倒。那时候的演出,锣鼓从来不能停。“老先生知道我会打鼓,就叫我赶紧坐上去打,我只好硬着头皮打。”演出之后,王玉璞一鸣惊人,郭玉昆提出与他合作。 “傍角儿”生涯就此开始了。上世纪40年代,王玉璞随郭玉昆来到上海。那时候的上海,京剧演出非常火爆,天蟾舞台、共舞台、大舞台、中国大戏院四大京剧舞台几乎夜夜爆满。在上海这座“大码头”,王玉璞不仅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也获得了与不同流派名家合作的机会。 在京剧艺术中,司鼓的作用非同小可。用王玉璞的话来说,是要和演员一起进到戏里去的。“比如《挑华车》,那是最有名的武戏之一,打到激烈的地方,我们是要和演员一起'玩命’的。”如果说打武戏考验的是鼓师手上的力度,以及与演员之间紧密的配合,那打文戏就更有讲究,“文戏是静中有动,不精心就会水。” 司鼓还得要有统领全局的能耐。在鼓的领奏下,伴奏必须准确地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京剧是多种艺术高度综合而成的戏剧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音乐与表演的综合,而司鼓是音乐与表演的综合中很关键的纽带。“京剧舞台上没有导演,导演就是鼓师,演出的时长、台上台下情绪的调动,都离不开乐队、离不开鼓师。”王玉璞说,“在台上,还得随机应变,有时候演员突然忘词了,我们得想办法把节奏给带过去,尽力弥补,不让观众感觉出来。” 王玉璞与各大京剧流派、各路名角都合作过,但与梅派的缘分特别深。除了梅葆玖外,他还为顾正秋、白玉薇、李胜素等梅派演员都打过鼓。王玉璞说:“不懂梅派的人,可能会觉得梅派艺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它内在的东西很深。” 他刻苦钻研,勤练不辍,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46年起历任新华京剧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京剧院鼓师,参与了众多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工作,屡获殊荣,曾与周信芳、盖叫天、郭玉昆、小杨月楼、梅葆玖、张学津等几代京剧名家合作。精湛的技艺,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各界同行的交口称赞。 2024-12-19 青岛 夹缝斋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