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长寿则辱

 山泉51 2024-12-20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01

很多年前,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也和我们讨论过这个话题,在他看来,如果人的生命可以选择长短,那么他只想活到50岁,或者贪心一点活到55岁。

他认为,人生再往上的年纪便不“自由”了,既没有体力,脑力也开始变得迟钝。

与其等到有一天自己连路都走不动,嘴里冒着些“阿巴阿巴”之类的词语等待死亡的降临,他宁愿在他尚且自由的年纪死去,可以选择的死去,热烈地拥抱完生命之后,同它告别。

当时我只感觉老师的思想很自由前卫,可是现在想想,那样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站在他三十多岁的年纪回望人生,他已然感到了满足,对于余后的人生体验,他也不过是再希望多个十几二十年罢了。

这样的感悟何尝不是豁达。

02

民间一直也有长寿则辱之说。

人一旦活得太久,就会受到屈辱。这些屈辱包括病痛之辱,无用之辱,不敬之辱,失去人生尊严,长寿就会变成一种痛苦。

看着身边的熟悉的物,人,甚至熟悉的场景慢慢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人生只剩离别,无数次的感叹世事无常,然后一个人孤独的活着,确实还不如早早去了。

人生种种相,众生种种相,何其难看,何其凉薄,倒不如保留一份最初的美好与期许,通透之人到底是一笑过之还是笑里藏泪呢。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看破世事难睁眼 ,阅尽人情暗点头!

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沉浮;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感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

人生,活的就是一个过程,又何须计较太多呢?

03

欧文亚龙在《直视骄阳》里曾谈及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相关。

也许“人生的价值感”会让人对死亡无所畏惧?

萨特说: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我的尸体。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

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幸福,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是在当下眼中景,碗中餐,身边人。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清风流云。

季老真是活得太通透了,多少人贪生怕死,就是看不开悟不透。

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质量,活得太长看尽世间万象,每天晒着太阳等死确实了然无味,垂老之人又多被人厌弃,不如早点远离这人世。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